第43章 帝王怒,下令抓捕
字數:4395 加入書籤
大帝號巨艦劈開汴水沉沉的夜色,巍峨如移動的宮闕。
最高層艙室內燭火煌煌,李世民眉峰緊鎖,正批閱著如山奏疏。
江南鹽務、漕運、吏治,樁樁件件都沉甸甸壓在心頭,龍涎香清冷氣息也驅不散那份山雨欲來的沉悶。
“報——!”
一聲撕裂寂靜的通傳,裹著運河的寒意撞入。
信使高舉密封銅筒撲跪在地:“禦史台八百裏加急密報!”
李世民嘴角抽搐兩下,玉兒那混小子就在隔壁,他搞出來的八百裏加急又是什麽鬼?
高重指尖冰涼接過銅筒,高舉著小碎步來到李世民跟前。
隨意將密報從銅管裏扯出,目光如鷹隼般掃過字裏行間。
倏地。
他指節繃緊暴起青筋,胸膛劇烈起伏,壓抑的粗重呼吸如悶雷般砸在每個人心上。
“啪嚓——!”
羊脂白玉茶盞,被李世民狠狠摔碎在金磚地上。晶瑩碎片與滾燙茶水四濺,濡濕了明黃龍袍下擺。
指揮室內,氣格外凝滯。
魏征小心翼翼問:“陛下,何事如此動怒?”
能讓陛下如此動怒,肯定與他的好大兒有關。
魏征很心塞,自從好大兒尚公主後,他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看著眼前的貨單與通關文書,以及黑鰻、劉把頭的口供,李世民的臉色格外鐵青。
“砰!!”
粗厚的巴掌重重拍在桌案上,震得玉碟高高彈起,最後跌落甲板上摔得粉碎。
“好膽!敢動朝廷經濟血脈,真以為朕的大寶劍不厲害嗎?”
房玄齡連忙撿起地上的密報,看完後他額前沁出一陣冷汗。
江淮一帶的淮鹽鹽稅,竟然如此糜爛。
作為帝國首相,他竟然一點也沒察覺到。
“好…好一個揚州鹽梟,好一個崔煥之!” 雷霆咆哮震得窗欞嗡嗡作響。
李世民霍然起身,身軀因狂怒微顫,手指直指南方。
“截殺欽差,襲擊公主府船隊,就在朕的眼皮底下!他們眼中可還有王法?可還有朕這個天子?”
龍威如狂瀾席卷,宮女內侍早已麵無人色匍匐於地,抖若篩糠。
魏征接過房玄齡遞過來的密報,看完後不由得長鬆一口大氣。
好大兒總算幹了件人事,居然揪出江淮一帶的鹽梟。
蕭瑀看完後恍然大悟,“陛下,您與魏駙馬下江南是為了暗度陳倉,好徹底解決江淮鹽梟之害吧?”
李世民愣了下,臭不要臉的點點頭:
“自然是朕的謀劃。趁著廣州猶人之亂,順道解決掉江淮的鹽梟。”
“聖明不過陛下!!”
聽著房玄齡、魏征、蕭瑀等人的馬屁,原本鬱悶的李世民,心裏竟然舒爽不已。
“傳旨!”
李世民聲音斬釘截鐵,帶著毀滅的意誌:
“命魏征為江南道行軍總管,即刻鎖拿崔煥之、鄭元琮等一幹逆賊。凡有拒捕者,格殺勿論!涉案鹽梟官吏,無論牽扯多深,一律嚴查到底。”
“遵旨!” 魏征聲音有些發顫。
艙門推開,李世民帶著房玄齡、蕭瑀幾位重臣,來到甲板上透透氣。。
“玄齡呐,朕恨不得殺盡那些蠹蟲。” 李世民的語氣冰冷至極,蘊含著濃烈的殺機。
房玄齡自然明白他口中的蠹蟲,指的是什麽。
除了鹽梟在,還有江淮一帶形形色色的官員。
房玄齡深吸一口氣:
“陛下,淮鹽弊政初報觸目驚心!私鹽之利,十倍官鹽。國朝鹽稅,十之七八不入國庫,盡入此等蠹蟲囊中。
僅揚州一地,官鹽竟不足三成。鹽梟操縱市價,官鹽價高質劣,民不聊生。鹽課官吏與之沆瀣一氣,虛報損耗、中飽私囊!
國用何堪?
民生何安?
陛下發雷霆之威,實乃江淮百姓之幸呐!”
李世民唏噓點著頭,“誰說不是呐。朕怎麽都沒想到,公主府經營的海鹽、渾鹽所帶來的鹽稅,竟然占鹽課稅收的七成。
更難能可貴,公主府從來沒搞什麽私鹽。”
房玄齡看著魏征離去的背影,眼中的羨慕怎麽都藏不住。
“伐冰之家不蓄牛羊,蕭某原本有些看不上魏駙馬,現在卻對他五體投地。”
“他奶奶的!”
程咬金巨掌拍得欄杆亂顫,虯髯戟張,“陛下,給俺兩千鐵騎,保證擰下崔煥之狗頭當夜壺!”
“知節稍安勿躁。”
蕭瑀沉聲低喝,眉宇頗有些憂國憂民,“鹽事積弊盤根錯節,非僅武力可破。揚州鹽梟猖獗至此,所恃者何?
地方官吏層層庇護!更甚者…” 他目光銳利掃過眾人,“恐有江南門閥巨室隱身幕後。若不斷其根,縱滅一夥鹽梟,不過斬草未除根。”
“蕭愛卿所言極是。”
李世民讚賞拍拍他的肩膀,“崔煥之出身博陵崔氏旁支。此次孤注一擲,除自身性命攸關,恐亦在替某些人斷尾求生,保全更大的‘魚’。”
“鹽利動魄,牽涉其中者,絕非崔鄭數人。江南世家大族與運河鹽利千絲萬縷者,恐不在少數。此案深挖,恐將牽動整個江南官場乃至士林格局。”
李世民拍拍蕭瑀的肩膀,“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朕之所以將蕭愛卿帶到江南,就是希望蕭愛卿能安撫江南百姓的心。”
蕭瑀感動得熱淚盈眶,“願為陛下效死!”
他停頓下繼續道:
“鹽梟禍國,罪不容誅,整飭鹽務勢在必行!然江南乃賦稅重地,漕運所係。
臣懇請陛下雷霆手段之餘,更需精準施策,明察秋毫、勿傷根本,動搖漕運大局!”
“截殺欽差,形同謀逆。此風若長,國將不國!”
李世民一字一句,金鐵交鳴,“鹽梟之害,甚於洪水猛獸。蛀空國本,荼毒黎民,朕意已決!”
他猛拍禦案,玉璽震動。
“一,傳旨給魏征,準其臨機專斷之權。凡涉案逆賊,無論官、商、匪,一體擒拿。
拒捕者,殺無赦!務必將首惡崔煥之、鄭元琮押解來京,朕要親審。”
“二,命刑部、大理寺、禦史台,三司精幹組成‘鹽案徹查使團’,星夜兼程赴揚州。
上至州府,下至胥吏,凡與鹽梟有染者,無論地位多高,一律嚴懲不貸。遇有阻礙,無論何人,可先斬後奏。”
“三,” 李世民的目光掃過房玄齡、蕭瑀,“著尚書省、中書省,會同戶部、鹽鐵轉運使,從根子上剜掉這顆毒瘤。
重訂鹽法,厘清官商,堵塞漏洞。朕要這江淮鹽利,涓滴——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