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茅渦古韻存,薪火耀新村。 共護傳承夢,齊心鑄富魂。
字數:3385 加入書籤
這人呐,一旦懷揣守護傳承的熱忱,那股子勁頭,就好似電量滿格的電動小馬達,火力全開,停都停不下來。茅山渦村的鄉親們,便是這般如暖陽般可愛的存在。他們用布滿老繭卻靈巧勤勞的雙手,以及一顆顆熱忱似火的心,詮釋著何為真正的謙遜與大氣。這份精神,可比奶奶洞裏珍藏的寶貝金貴千倍萬倍,恰似一麵獵獵作響的旗幟,飄揚在村子上空,讓全村人都深感驕傲,走到哪兒都能昂首挺胸,自信滿滿。
在奶奶洞那文化傳承的火炬照耀下,茅山渦村仿若被注入了鮮活生命力,恰似春日裏憋足了勁、噌噌往上躥的春筍,日新月異。日子越過越紅火,村裏新蓋的磚瓦房鱗次櫛比,白牆在日光下熠熠生輝;村道也搖身一變,成了平坦寬敞的水泥路,孩子們在上麵嬉笑打鬧,銀鈴般的笑聲傳出老遠。可鄉親們的心,依舊質樸得如同村頭那口老井的水,清澈見底,對祖輩傳下來的文化,尊崇與熱愛分毫未減。
瞧,李大爺正坐在自家院子裏,古銅色的雙手在竹條間靈活穿梭,編織著竹籃,嘴裏還哼著從奶奶洞流傳下來的古老曲調。那調子悠揚婉轉,仿佛帶著大家穿越回往昔歲月。李大爺臉上的皺紋都笑成了花,眯著眼,那得意勁兒,仿佛在編的不是普通竹籃,而是價值連城的寶貝。他還時不時地給圍過來瞧熱鬧的小娃們念叨:“娃們呐,這老調可不能忘,咱村的根兒可都在裏頭呢!” 小娃們睜著好奇的大眼睛,聽得似懂非懂,有個調皮鬼還忍不住問:“大爺,這調兒能當飯吃嗎?” 李大爺笑著拍了下他的腦袋:“這調兒可比飯還金貴,吃了能讓咱村世世代代都有精氣神兒!”
張嬸呢,在自家灶台上忙得熱火朝天,煙火繚繞間,飯菜的香氣彌漫開來。她一邊熟練地翻炒著鍋裏的菜,一邊給在一旁幫忙遞柴火的娃娃們講奶奶洞的故事:“當年呐,女媧娘娘補天的石頭就在那洞裏煉著呢,那場麵,火光衝天,石頭燒得通紅通紅的……” 張嬸講得繪聲繪色,眼睛裏閃著光,仿佛自己就是那段曆史的見證者。娃娃們聽得入了迷,連添柴都忘了,有個心急的小家夥忍不住問:“張嬸,那女媧娘娘長得啥樣啊?比我媽媽還漂亮不?” 張嬸笑著說:“女媧娘娘可美啦,那是天下第一美,她心裏裝著全天下的人,可比你媽媽操心多咯!”
大家心裏都清楚,是這深深紮根於地下的文化根脈,如同千年老樹根般粗壯堅韌,讓村子在時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穩步前行。如今,鄉村振興的政策東風吹進了茅山渦村,城裏人坐著旅遊大巴,一批又一批地湧來。一下車,就被村裏的景致和獨特文化吸引得挪不開眼。他們漫步在村子裏,看著牆上精美的傳統壁畫,聽著村民口中的古老傳說,紛紛感歎:“這村子太有韻味了,就像藏在深閨的明珠,透著別樣的美!” 其實,這就是茅山渦村獨有的文化魅力,是別人學不來、仿不像的無價之寶。
雖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村民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卻像陳年老酒,越品越香醇濃厚。茅山渦村正是靠著這股子勁兒,在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上,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風采,既守住了根,又開出了新花。
村裏有個叫劉二的年輕人,前些年去城裏打工,見識了大城市的繁華,回來後就嚷嚷著要把村裏的老房子都拆了,建個現代化的度假村。這可在村裏掀起了軒然大波,老一輩人堅決不同意,李大爺氣得吹胡子瞪眼:“劉二,你這混小子,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你咋能說拆就拆?這房子拆了,咱村的根兒不就斷了?” 劉二卻不以為然:“大爺,現在都啥時代了,咱得跟上潮流,靠這破房子能掙幾個錢?” 兩邊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矛盾一觸即發。
就在這時,村裏來了一群年輕的大學生,他們背著畫架,拿著畫筆,說是來寫生的。一進村,就被村裏的古樸風貌和濃鬱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他們找到村裏的文化中心,跟工作人員興奮地交流:“這地方簡直是藝術的天堂,我們想把這裏的美景、傳說都畫下來,讓更多人知道!” 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他們,還安排了小石頭和二狗子當向導。小石頭興奮得像隻小猴子:“歡迎歡迎,俺們村好玩的地方可多了,保證讓你們靈感爆棚,畫出超級厲害的畫!” 二狗子在一旁嘿嘿憨笑,不住點頭。
在他們的帶領下,大學生們穿梭在村子的各個角落,用畫筆記錄下茅山渦村的點點滴滴。他們看到劉二和老一輩人因為拆房的事兒爭得麵紅耳赤,便好奇地湊了過去。了解情況後,一個叫曉妍的女大學生站出來說:“大家先別吵,我給你們講個寓言故事吧。有個人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砍掉了自家院子裏的大樹,結果沒了大樹的遮蔭,夏天熱得受不了,還沒了鳥兒的歌聲。這大樹就好比村裏的老房子,它承載著文化和回憶,拆了多可惜啊。咱們可以想想辦法,把老房子和現代旅遊結合起來,既能賺錢,又能保留文化。” 大家聽了,都陷入了沉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二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哎呀,我咋就沒想到呢。行,那咱就一起琢磨琢磨咋弄。” 一場激烈的矛盾,就這樣在大學生的調解下,有了轉機。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如何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遊。
說到奶奶洞,那可是茅山渦村的靈魂所在,古老而神秘,宛如隱居深山的老神仙居所。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日夜守護著這片土地,見證了茅山渦村從貧困落後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也見證了華夏大地的日新月異。
村裏還有個老掉牙卻又閃閃發光的傳說,講的是 “十八墊” 與楊二郎劈山救母的故事。這傳說,就像夜空中最亮的北極星,照亮了村民們的心窩,成為大家心中的精神燈塔。
楊二郎為了救母親,那真是鐵了心,拚了命去劈那座高聳入雲、陡峭險峻的大山。山上怪石嶙峋,狂風呼嘯,可他眼神堅定得如同村口的磐石,一步一步艱難地往上攀登,手中的斧子揮舞得虎虎生風。村裏不管是在田間勞作的青壯年,還是坐在門口曬太陽的老人,提起楊二郎,無不豎起大拇指:“瞧瞧,楊二郎那才是真漢子,有擔當,為了親娘啥都不怕,咱得向他學習!”
而那 “十八墊”,據說就是他劈山時留下的腳印,一步一坑,深深嵌入石頭裏,也刻進了村民們的心裏。那腳印巨大無比,每個都有磨盤大小,坑窪中仿佛還留存著當年的氣息,訴說著那段驚心動魄的過往。這不僅是腳印,更是楊二郎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堅持,是對愛、對信念、對犧牲的最好詮釋,時刻提醒著大家,什麽是真正的堅守。
這傳說,猶如村後那座常年雲霧繚繞、神秘莫測的懸崖,讓人既心生敬畏,又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它是茅山渦村人的精神支柱,如同脊梁一般支撐著大家。每當遇到困難,隻要想起楊二郎的勇氣,村民們心裏就有了底氣,知道隻要有愛、有信念,有為家人、為村子拚搏的勇氣,就沒有跨不過的坎兒。
在茅山渦村,村民們聽著這些傳說長大,個個心底都裝著大愛,腳下邁著堅實的步伐。村裏的年輕小夥們,遇到村裏修橋鋪路這樣的事兒,總是衝在最前麵,扛著沙袋,即便累得滿頭大汗也不喊累;姑娘們也毫不遜色,組織起來照顧村裏的孤寡老人,洗衣做飯,關懷備至。大家堅信,隻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茅山渦村的明天,定會比那仙境還要美上幾分,成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