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木接銀漢, 鄉愁入雲端。 鐵枝生嫩蕊, 新舊兩相安。

字數:3788   加入書籤

A+A-


    立秋後的蟬鳴仍在竹林間嘶鳴,茅山渦村的智能旅遊服務中心卻已炸開了鍋。老王頭攥著拆遷通知書的手青筋暴起,紙頁沙沙作響如同秋蟬振翅:"一塵小子,你讓機器狗來丈量我家祖宅?這青磚黛瓦裏埋著太爺爺的煙袋鍋子,你算算這地氣值幾個錢!"
    一塵的白襯衫被汗漬染成鹽花地圖,卻仍挺直脊梁如村口那株百年銀杏:"王伯,智能導覽係統要覆蓋全境,您家這位置恰是北鬥定位的基準點。"他指尖在全息地圖上輕點,老王頭腳邊的青石板突然投射出三維影像,斑駁的牆縫裏竟浮現出光緒年間的地契虛影。
    人群騷動起來。穿碎花布衫的張嬸擠到前排,繡花鞋碾著投影光斑:"村長,我家灶台上還供著灶王爺呢,這電子眼往梁上一掛,老祖宗的魂兒往哪擱?"她懷裏抱著哭鬧的孫兒,孩子攥著的智能玩具突然開口:"檢測到嬰兒情緒波動,建議播放《捉妖記》主題曲——"
    "放你娘的狗屁!"劉大爺的旱煙杆敲在ar投影上,火星四濺中浮現金色符咒,"老子當年扛著紅纓槍打土豪分田地,如今倒要被這些鐵殼子鳩占鵲巢?"他布滿老繭的手抓住一塵的袖口,指甲縫裏的泥屑簌簌落在年輕人腕表的熒光屏上。
    一塵的目光掠過人群,在智能手表表麵輕輕一抹,泥痕竟化作水墨山水:"諸位可曾見過會呼吸的鋼鐵?"他忽然解開襯衫紐扣,露出胸口猙獰的手術疤痕,"三年前我在深圳裝了這個智能心髒,它跳動時帶著矽穀的風,卻始終記得茅山雨水的味道。"
    人群陷入詭異的寂靜。老孫頭突然嗤笑出聲,從竹簍裏掏出個貼著"茅山蜜桔"的塑料箱,掀開蓋子卻是蔫頭耷腦的砂糖橘:"村長,您這智能平台倒是教教我,怎麽把廣西果子變成茅山金疙瘩?"他指甲縫裏還沾著標簽膠水,在陽光下泛著詭異的藍。
    一塵蹲下身,指尖輕觸箱底暗格,全息投影立即顯示出物流單號與農藥殘留檢測報告:"孫伯,您上月進的這批貨,運輸車在湖南服務區停留七小時,溫度超標導致果膠分解……"他突然噤聲,因看見老人渾濁的眼中泛起淚光——那淚滴在ar光束裏折射出七彩,像極了祠堂裏褪色的琉璃瓦。
    子夜的智能監控室泛著幽藍熒光,一塵盯著大屏上跳動的數據流,突然抓起外套衝進雨幕。村東頭老孫家的智能電表異常波動,像黑夜裏不眠的螢火蟲。
    推開虛掩的柴門,黴味混著電子元件的焦糊氣撲麵而來。老孫蜷縮在智能保鮮櫃前,手裏攥著半瓶敵敵畏,櫃門大敞著,顯示屏正循環播放三年前茅山渦村申報非遺的宣傳片。
    "他們說我這雙手……"老人突然舉起顫抖的右手,智能義肢與真手交接處滲出組織液,"三年前為救落水的遊客,我這胳膊被螺旋槳絞得稀爛。村長,您給評評理,如今裝上鐵胳膊倒成罪過了?"
    一塵沉默著接過藥瓶,發現瓶身貼著張泛黃的照片——年輕時的老孫站在橘園裏,懷裏抱著穿開襠褲的小孫。他忽然抓起桌上的智能筆,在保鮮櫃玻璃上寫下《齊民要術》的古法保鮮口訣,墨跡遇冷凝成霜花,在藍光中宛如遊動的銀魚。
    "您看這智能櫃,不就是現代版的冰鑒麽?"一塵指尖輕叩,櫃內溫度驟降,霜花瞬間包裹住每顆橘子,"當年周天子用冰鑒藏熊掌,咱們用半導體鎖住茅山風露。這鐵殼子要學的東西,還多著呢。"
    老孫渾濁的眼中突然迸出精光,抓起個橘子按在智能檢測儀上。當"糖度18.7,維生素c含量超標"的機械音響起時,老人發出夜梟般的笑聲,震得房梁積灰簌簌而落。
    秋分那日,智能旅遊平台迎來百萬級訪問量。老王頭的違章棚屋在激光測繪中轟然倒塌,卻從廢墟裏刨出個雕花木匣——竟是民國年間茅山渦村的旅遊手繪圖。
    "你們看這注記!"考古係實習生小林激動得直跺腳,"1937年的遊客就在抱怨攤販宰客,說"山民狡黠不輸都市"!"泛黃的宣紙上,某處墨跡未幹的批注赫然寫著:"科技誠可貴,人心價更高。"
    劉大爺突然奪過圖紙,老花鏡幾乎戳到宣紙上:"這字跡……是我太爺爺的!他當年給洋人當過向導……"老人布滿老年斑的手突然劇烈顫抖,圖紙一角露出半枚指紋,與智能門鎖係統中的生物信息完美重合。
    祠堂前的古銀杏突然簌簌落葉,金黃的扇形葉片在晨光中組成全息影像——百年前的村民與現代遊客的身影開始重疊。一塵站在光影漩渦中心,突然扯下智能手表拋向空中,金屬表盤炸裂成無數納米機器人,在枝頭結出朵朵銀花。
    "諸位!"他的聲音裹著銀杏葉的沙沙聲,"智能平台不是捆仙索,而是照妖鏡。它照見老孫叔的橘子園藏著三噸農藥,照見王伯家祖宅地底埋著抗戰時期的密道,更照見我們每個人心裏那點小算盤。"
    張嬸突然擠到前排,手裏捧著發黴的賬本:"村長,我男人在礦上砸斷腿那年,是您背著走了三十裏山路。今兒我把壓箱底的嫁妝當了,換來這個……"她抖開紅布,竟是台老式算盤,紫檀木珠上刻著《九章算術》口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塵接過算盤,指尖拂過某顆算珠,突然彈出全息投影——那是張嬸用智能記賬軟件整理的十年農家樂收支表,曲線圖與算珠的凹痕完美契合。"您看,"他轉動算珠,"這傳統算盤打的是人心賬,智能係統算的是天下賬。"
    冬至前夜,智能溫室突然集體罷工。當村民們舉著火把衝進大棚時,看見的卻是更驚悚的場景:所有智能設備都亮著幽藍的故障燈,在冰霜中宛如鬼火。
    "是黑客攻擊!"小林盯著癱瘓的服務器,突然指向角落裏的老式收音機,"等等,這波長……有人在用摩爾斯電碼!"
    調頻旋鈕轉動的吱呀聲中,劉大爺蒼老的歌聲突然炸響:"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寫字放呀麽放光明……"那是1940年代茅山遊擊隊的聯絡暗號,老人沙啞的嗓音在智能溫室裏激起回音,震得納米噴霧裝置紛紛墜落。
    一塵突然抓起鐵鍬砸向地麵,青磚碎裂處露出個鐵匣子——竟是抗戰時期的發報機。當老人布滿裂痕的手指按下電鍵,溫室頂部的太陽能板突然重組排列,在冰霜上投射出巨型二維碼。
    "這是……"小林掃碼的手在顫抖,"是當年遊擊隊埋藏物資的坐標圖!智能係統早就破解了,但用摩爾斯電碼加密在服務器裏……"
    劉大爺突然發出夜梟般的笑聲,從懷裏掏出半塊鏽蝕的懷表:"小子們,這鐵匣子是我太爺爺埋的,他說"科技是鋼刀,得用血肉包著"。"他突然將懷表按在二維碼中心,表蓋彈開的瞬間,所有智能設備突然重啟,溫室裏瞬間春意盎然。
    除夕夜的智能村史館,老中青三代人圍坐在全息篝火旁。老孫頭的智能義肢在火光中泛著溫潤的光澤,老王頭用ar眼鏡給曾孫演示祖宅的三維模型,張嬸的智能算盤與小林的量子計算機並排而立。
    一塵將智能心髒的監測數據投射在古銀杏年輪上,數據流與年輪紋路完美重疊:"看見了嗎?我們的血管裏流著茅山雨,電路裏淌著渦河水。"他突然抓起把泥土撒向空中,納米機器人瞬間組成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劉大爺用發報機電鍵敲出《擊壤歌》的旋律,智能音箱自動和聲。當第一朵煙花在智能防風罩中綻放時,老人突然扯掉假牙大笑:"他娘的,這鐵疙瘩裏,終於長出人味兒了!"
    祠堂的鍾聲與智能設備的提示音同時響起,在茅山渦村的上空交織成新的鄉音。古銀杏的落葉與納米銀花一同飄落,在晨光中化作無數個旋轉的太極陰陽魚——那是科技與傳統最古老的對話,在21世紀的鄉土上,生生不息。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