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古槐裁曦光,基站穿雲網。 麥浪銜數據,新符續舊章。

字數:3458   加入書籤

A+A-


    晨霧未散,老槐樹的虯枝已裁開第一縷曦光。那斑駁樹皮上深深淺淺的溝壑,像極了老李額頭的皺紋。他倚著樹幹吧嗒吧嗒抽著旱煙,火星明滅間,仿佛又看見五十年前自己跪在樹根前發誓要帶鄉親們吃上白麵饃饃的模樣。
    "老李頭!又在跟老槐樹嘮嗑?"王嬸的竹籃撞得槐葉簌簌作響,露珠順著葉脈滾落,在她靛藍布衫上洇出水墨畫般的痕跡,"聽說沒?鎮上扶貧辦新來的小年輕,說要給咱村安什麽"數字神經"!"
    老李咳嗽著直起身,煙鍋在鞋底磕出清脆的響:"王家妹子,這"數字神經"可金貴著哩。當年修水渠,咱全村老少啃了三個月紅薯幹;前年通公路,又砸進去三頭耕牛。如今這看不見摸不著的網……"他忽然頓住,目光越過王嬸肩頭,望見村小學斑駁的磚牆上"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標語正被晨光撕扯得支離破碎。
    村部會議室的日光燈管嗡嗡作響,照著牆上褪色的"茅山渦村發展規劃圖"。小張的ppt投影在斑駁牆麵上,那些跳動的數據像極了夏夜稻田裏的螢火蟲。老李盯著"物聯網+區塊鏈+5g"的字樣,恍惚看見父親臨終前攥著半塊發黴的苞穀餅,渾濁的眼裏閃著和他此刻同樣的光。
    "李叔,這是物聯網傳感器。"小張舉起個火柴盒大小的金屬塊,ed燈在投影下泛著幽藍,"埋在地裏能測濕度,掛在樹上能查蟲害。去年隔壁縣試點,西瓜甜度提高了三個百分點!"
    人群突然騷動。劉大爺擠到前排,指甲縫裏的黑泥簌簌掉落:"這玩意兒能當犁使?能當鋤頭用?俺家那頭老黃牛可是能頂半拉勞力!"哄笑聲中,老李注意到小李攥緊的拳頭——這個在電子廠擰過五年螺絲的年輕人,指甲蓋上的月牙狀傷痕正隨著呼吸明暗交替。
    月光像鹽粒撒在打穀場上,老李的煙鍋在青石板上磕出火星。小張的同學陳工蹲在老槐樹下,手指在手機屏幕上劃出殘影:"基站選址是關鍵,至少要覆蓋80耕地。但按這個密度……"他忽然抬頭,鏡片反光遮住眼底,"李叔,實話跟您說,鄰村王家坳也在搶這個項目。"
    夜色中炸開一聲脆響,老李的旱煙袋竟被生生捏斷。他想起二十年前分田到戶時,王家坳人半夜偷挖界樁的舊事。小李突然站起,工裝褲上的油漬在月光下泛著暗藍:"陳工,基站能不能用太陽能?我表舅在光伏廠……"
    "扯淡!"劉大爺的酒葫蘆重重砸在石碾上,"當年通電,你們這些兔崽子還沒斷奶!現在要拆老宅安基站?先從俺這把老骨頭上碾過去!"槐葉沙沙作響,像在應和這場跨越三代人的對峙。
    王嬸端著搪瓷缸擠進人群,蔥花餅的香氣攪動著凝滯的空氣:"他劉叔,你家那三間土坯房擋著基站信號,可擋不住時代的大潮。"她忽然轉向陳工,眼角魚尾紋裏蓄著笑,"陳家小子,聽說你在城裏搞那個……元宇宙?"
    陳工的手指無意識摩挲著褲縫——那裏還留著被女友父母嫌棄"農村出身"時的抓痕。老李將這一切看在眼裏,忽然抓起把稻穀撒向夜空:"都說種地看天,可這天——"穀粒簌簌落在眾人頭頂,"早該換咱們自己來寫了!"
    暴雨來得猝不及防。老李蜷在漏雨的村委會屋裏,聽雨點砸在鐵皮屋頂,像極了三十年前那場洪災。當時他帶著村民在堤壩上連扛七天沙袋,妻子臨盆的慘叫混著雷聲,等雨停時,孩子沒了,妻子子宮也……
    "李叔!"小張渾身濕透撞開門,懷裏護著個防水袋,"基站圖紙!王家坳的人正在東山坳測繪!"
    老李抄起牆角的竹笠衝進雨幕。泥水灌進膠鞋,他踉蹌著爬上半山腰,果然望見幾束手電光在雨簾中遊走。王家坳的王支書正指揮人釘木樁,看見老李反而笑了:"老李啊,你們村那棵老槐樹,怕是要成基站信號的絆腳石咯!"
    "放你娘的狗屁!"劉大爺突然從樹後竄出,鋤頭在雨中劃出銀弧,"要動老槐樹,先刨了俺這把老骨頭!"老槐樹的根係在雨中猙獰如龍,樹洞裏竟蜷著隻濕漉漉的刺蝟——當年老李就是在這樹下埋了亡妻的銀鐲子。
    小李突然掏出手機,屏幕在雨中泛著幽光:"陳工說,可以用仿生樹基站!外觀和真樹一模一樣,還能給鳥類做巢穴!"他手指飛快滑動,展示著3d建模圖,"看,樹幹裏嵌著太陽能板,樹冠是信號接收器……"
    雨聲中突然混進柴油機的轟鳴。眾人回頭,見王嬸開著拖拉機衝上山道,車鬥裏堆滿沙袋:"愣著幹啥?先把基站設備護住!"她甩過來的雨衣裹著股蔥花味,老李忽然想起今早她塞給自己的兩個茶葉蛋。
    秋收時,金黃的麥浪中矗立著二十七座仿生基站。老李站在老槐樹下,看無人機在麥田上空織出銀色光網。小李正調試著ai病蟲害識別係統,屏幕上的瓢蟲突然放大成血紅光點——他抓起對講機的動作,像極了當年父親掄起鐮刀的姿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工在田埂上支起直播架,背後是"茅山渦數字農業示範基地"的牌子。彈幕如螢火蟲般飛舞時,他忽然說:"李叔,記得您講過亡嬸的故事。我們在係統裏加了塊"數字墓園"模塊,隻要掃描基站二維碼,就能看到……"
    老李的手指無意識撫過樹皮上的裂痕。當第一串麥穗數據流穿過老槐樹的"數字經脈"時,他仿佛看見妻子年輕的臉龐在麥浪中浮現。那些被暴雨衝垮的田埂,被烈日炙烤的麥苗,被冰雹砸出的凹痕,此刻都化作綠色數據,在雲端開出不謝的花。
    劉大爺蹲在仿生基站下抽旱煙,火星明滅間,他忽然說:"昨兒個,媒婆來俺家了。"眾人愣怔時,他掏出張泛黃照片,上麵是抱著麥穗的年輕姑娘,"這是當年和俺定過親的,可惜……"他望著基站上跳躍的信號燈,渾濁的眼裏泛起水光,"現在好了,俺能告訴她,咱村通"天"了。"
    冬至,老槐樹的枝椏在月光下勾畫出遒勁的剪影。村民大會室裏,大屏幕正播放著央視的采訪。當記者問起"數字鄉村建設的最大挑戰",老李忽然起身,煙袋鍋重重磕在講台:
    "不是錢,不是技術,是人心!"他指著窗外零落的燈火,"當年通電,有人說"電燈泡不如煤油燈暖和";通自來水,有人罵"洋玩意兒衝了龍王廟"。如今這數字網……"他忽然哽住,想起今早掃墓時,發現亡妻墳前不知何時多了束野花。
    小張站起來,ppt切換成張衛星圖:"這是茅山渦村的"數字孿生"係統,每塊麥田都有生命體征,每戶人家的悲歡離合……"他忽然指向屏幕角落,"看,劉叔家的基站信號波動了——他正在和相親對象視頻!"
    哄笑聲中,老李的目光越過屏幕,望見村小學新裝的電子屏上,"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標語已換成"代碼改變命運"。他想起父親臨終前攥著的半塊黴餅,忽然明白:有些饑餓,不是糧食能填飽的;有些溝壑,需要光來填平。
    夜深了,老槐樹在月光下舒展枝椏。樹洞裏,銀鐲子與數據線靜靜纏繞,像古老傳說與未來預言的私語。而千裏之外的雲端服務器裏,某個數據包正穿越光纖,將麥浪的低吟送往星辰大海。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