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字數:4933 加入書籤
1.
"金穗麵包的成功並沒有讓陳陽停下腳步,反而讓他陷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他開始意識到,麵包所蘊含的力量不僅僅局限於連接土地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構建一種信仰。
清晨,陽光灑在“暖陽烘焙坊”門前,陳陽正忙碌地搬運著一箱箱剛剛烘焙好的麵包。林鳶匆匆從後麵趕來,氣喘籲籲地問道:“陳老板,這一箱麵包要送到哪裏去呢?需不需要我叫小劉開車幫忙送一下?”
陳陽微笑著搖了搖頭,回答道:“不用了,這幾箱麵包我要親自送過去,是給鄰村的幾家學校的。”
林鳶不禁露出驚訝的表情,疑惑地問:“學校?你直接送麵包到學校去做什麽呢?”
陳陽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他解釋道:“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品嚐到用我們土地上種植出來的小麥製作的麵包,讓他們了解到糧食的來源以及麵包的製作過程。”
林鳶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似乎明白了陳陽的用意。白了,你是想讓孩子學會‘珍惜’吧?"
"不,"陳陽搖頭,"我是想讓他們學會‘信仰’——信仰土地,信仰糧食,信仰那些看不見卻能讓人心生敬意的東西。"
2.
麵包車緩緩地行駛在鄉間小路上,車窗外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和錯落有致的農舍。突然,一個身影出現在馬路中央,那是一位騎著摩托車的老人。
老人的摩托車速度並不快,但由於道路狹窄,麵包車不得不緊急刹車。陳陽有些驚訝地看著老人,隻見他戴著一頂破舊的帽子,臉上布滿了皺紋,嘴裏還叼著一根煙。
"陳老板,陳老板!"老人一邊喊著,一邊探出頭來,"是暖陽麵包不是?聽說這次學校分發的麵包是你親自送來的,我剛從村口張嬸那兒聽說了,特意攔下你這輛車!"
陳陽連忙打開車窗,笑著回答道:"張大叔,你有話快說。"
老人從懷裏掏出一塊硬邦邦的麵包,遞給陳陽,說道:"這麵包是我用當年剩下的麥粒磨的粉做的,我孫子非說陳老板的麵包更好吃,可我歲數大了,揉不動麵了,你能教教我不?"
陳陽接過麵包,仔細看了看,這塊麵包的顏色有些深,表麵也不太光滑,但能看出老人做得很用心。他笑著對老人說:"張大叔,你這麵包做得挺好的啊。不過,我做麵包的方法可能和你不太一樣,我用的是高筋麵粉,還加了一些牛奶和黃油,這樣做出來的麵包會更鬆軟。"
老人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你能不能再詳細說說,具體要怎麽做呢?"
陳陽想了想,說:"首先,要把麵粉、酵母、糖、鹽、牛奶和黃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揉成一個光滑的麵團。然後,把麵團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等到麵團體積膨脹一倍左右,就可以把它分成小塊,做成麵包的形狀了。最後,把麵包放進烤箱裏烤,溫度和時間要根據麵包的大小和烤箱的功率來調整。"
老人聽得很認真,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陳陽都一一耐心解答。最後,老人感激地說:"謝謝你啊,陳老板,我回去試試。要是能做出和你一樣好吃的麵包,我孫子肯定會很高興的。"
陳陽笑著說:"不客氣,張大叔,有什麽問題你再來找我。"說完,他和老人道別,繼續開車前往學校。
陳陽愣了一下,隨即拍了拍老人的肩膀:"張大叔,你放心,我明天就去教你!"
3.
同一天,宋小麥的麵包店也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學生模樣的年輕麵包師站在門口,為首的是一位神色認真的大學生。
"宋老師,"大學生遞上一封信,"我們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學校派我們跟隨您學習麵包製作。我們希望能用‘信仰麵包’的理念,為更多年輕人帶去麵包裏的文化與技藝。"
宋小麥接過信,翻了翻,眼中閃過一絲久違的激動。她站起身,環顧麵前這群朝氣蓬勃的學生,忽然像小時候站在講台上那樣說道:
"麵包是一種信仰。它不僅是教人充饑的食物,更是教人尋找生活意義的一種方式。你們記住,學做麵包的第一步,是學會敬畏糧食,而最後一步,是讓你們做出來的麵包,能讓人敬畏生活。"
她的話讓學生們紛紛點頭,他們望向宋小麥的眼神,不僅是學習的尊敬,更是對信仰麵包的向往。
4.
與此同時,“永恒香”的高層卻陷入了一片反思之中。李總坐在辦公室裏,盯著一份財務報表久久不語。
報表顯示,過去一年裏,“永恒香”模仿"金穗風味麵包"而推出的幾款工業化產品銷量持續下滑,最新一季度,銷售額甚至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0。
"我們是不是錯了......"助理小心翼翼地開口。
李總搖了搖頭:"不是我們錯了,而是消費者變了。他們已經不隻是看性價比了,而是在追求一種生活態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助理若有所思:"那我們......要不要重新推出‘高仿土地麵包’?"
李總突然站起身,在窗邊站定。夕陽的光輝透過窗戶,灑在他深色的西裝上。他轉過身,語氣堅定:"不,高仿麵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應該......用工業化的方式,把土地的故事還給人類。"
5.
三個月後,一場以"土地的回響"為主題的國際麵包節在非洲的某個小鎮上正式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麵包師匯聚一堂,帶來他們最真實、最具有土地記憶的麵包作品。
陳陽和宋小麥坐在觀眾席中。
宋小麥低聲說道:"我怎麽也沒想到,這場麵包節,會成為全世界的舞台。"
陳陽笑了笑:"土地是最公正的舞台,而麵包是最好的語言。"
這時,舞台上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李總。他穿著一身中式的改良西裝,雙手捧著一個大木箱,走向展示台。
他對著人群說道:"我是‘永恒香’的李總。過去,我們追求規模化、工業化,卻忽略了消費者真正的需求。但我們已經意識到,麵包的價值,不僅在於工業化,還在於它作為文化傳承的根基。"
他從木箱中取出一塊深麥色的麵包,"這是我們團隊與雲南一位老農民合作製作的‘大地麵包’,它的麥種來源雲南高寒山區的老麥田,由農民家族保存了百年。這塊麵包使用的發酵方法和我們工廠化方法完全不同,但是,它承載的是農業傳承的根。"
人群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李總看向陳陽的方向,微微點頭,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對陳陽的一種回應。
6.
舞台上,一個非洲小孩兒站在一台手工陶製烤箱前,眼裏充滿期待與忐忑。這時,一位白發蒼蒼的南美老麵包師走過來,指導他取出剛出爐的麵包。
麵包呈淡琥珀色,散發著淡淡的泥土味。小孩兒輕輕咬下一口,整個臉龐忽然綻放出純真的笑容。他轉過頭,對翻譯說:"它讓我想起了我的爺爺,還有家裏種的玉米。"
翻譯向觀眾解釋:"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並不隻是一塊麵包,而是他們從土地裏拾回的記憶,也是糧食對人類信仰的傳遞。"
鏡頭轉向台下的觀眾,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露出了類似的感動表情。他們仿佛都在麵包的香氣中,找到了與土地、與文化連接的一種方式。
7.
演講結束後,觀眾紛紛走到李總麵前,表達自己的感慨。
一位亞洲學生突然問道:"李總,您是工業化麵包的代表人物,為什麽現在卻大力推廣這種手工土地麵包?"
李總笑了:“因為我們現在意識到,工業化不能奪走土地的呼吸,而土地也不需要工業化去改造。我們隻是橋梁。”
這時,人群突然中有人喊道:“請陳陽!”
李總愣了愣,突然看到不遠處的陳陽。
他笑著對人群說道:“陳陽才是真正讓土地麵包回到舞台的人,他比我們所有人,更懂得土地的語言。”
人群再次鼓掌。陳陽走到舞台邊緣,對著李總點了點頭:"謝謝你,讓土地的聲音傳得更遠。”
8.
畫外音,字幕滾動:
"麵包的本質,從不是簡單的碳水化合物,而是承載土地、記憶與文化的一種儀式。它連接土地與人,連接過去與未來,用最真誠的語言,講述著人類與大地的對話。"
鏡頭拉開,遠處的金色麥田隨風搖曳,麵包房的煙囪慢慢模糊;同時,非洲的土地上,一群孩子捧著陶土麵包笑得像太陽,背景音樂輕柔地升起。
最後定格:陳陽站在自己的田埂上,輕輕撫摸一株即將豐收的麥穗。
喜歡星紋覺醒:從築基丹快遞開始請大家收藏:()星紋覺醒:從築基丹快遞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