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打著燈籠都難找
字數:6196 加入書籤
此後,在他的領導下,恒升銀行又成功取得了在地鐵車站開設分行的專營權,極大地方便了市民,也拓展了服務網絡。
進入八十年代,恒升銀行的發展步伐並未停歇。
1984年,它果斷出手收購了陷入困境的永安銀行,此舉不僅挽救了這家老牌華資銀行,也大幅擴充了恒升自身的本地分行網絡,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零售銀行市場的領先地位。
更具前瞻性的是,在1985年,當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拂南粵大地時,恒升銀行便率先在鵬城設立了代表處,成為最早進入內地市場的港資銀行之一,為日後在內地的業務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縱觀恒升銀行在匯豐旗下這幾十年的發展,其經營風格可以用一個“穩”字來概括。
這得益於利國韋等管理團隊穩健的經營理念。
恒升銀行的經營杠杆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其資本充足率始終高於10,遠高於當時的監管要求,堪稱城市商業銀行中的典範。
它的業務重心一直聚焦於港城本土市場,深耕零售銀行、商業銀行業務,建立了龐大的分行網絡和堅實的客戶基礎。
匯豐作為控股股東,在具體的業務管理和戰略方向上,確實給予了恒升銀行管理層相當大的自主權,這種相對寬鬆的環境,使得恒升能夠延續其原有的企業文化和發展路徑,最終成就了其“穩中求進”的獨特發展軌跡。
何曉深知,恒升銀行這份“穩”的特質,正是其最寶貴的資產之一。
他收購恒升,看中的不僅是其龐大的零售網絡和品牌價值,更是其穩健的經營團隊和成熟的管理體係。
正如老一輩金融人所說“在港城,所有的資本都要按照匯豐的工具辦事。”
何曉在一次高層會談中嚴肅地指出“他們說誰能夠入場上港城上流社會這張牌桌,誰就能上來。他們一直是掌握著主要地位。”他口中的“他們”,正是指以匯豐為首的英資財團。“而現在,”何曉繼續說道,“婁氏集團也要在港城銀行業出手了。未來我們必定與他們形成掎角之勢。”
利國韋聞言點頭,語氣沉重地補充道“自匯豐銀行收購恒升銀行以來,他們便完成了對港城銀行業的實質壟斷。更可怕的是,他們掌握著港元和英鎊的發鈔權,擁有幾乎無限的現金流支持。這些年來,任何想要從他們手中分一杯羹、甚至隻是爭取一點股權的嚐試,都難如登天。”
他進一步解釋道,自從恒升銀行被匯豐收購後,港城華資銀行的影響力便一落千丈。“除了些普通的信貸業務外,華資銀行再也難以在核心金融業務上有所作為。我們在港城金融領域失去了話語權,匯豐和渣打兩家英資銀行完全壟斷了高端金融市場。”
匯豐銀行之所以能夠長期把持港城金融霸權,除了發鈔權這一核心優勢外,還擁有一項特殊權利在銀行發生擠兌或其他危機時,它可以擔任最後貸款人的角色。這個特權讓匯豐在危機時刻既能自救,也能決定其他銀行的生死。
1965年匯豐成功收購恒升銀行,便是這種特權運用的典型例證。當時匯豐先以大股東身份進入恒升,隨後逐步擠壓創始人的股份,將私人股份轉為公共股份,最終徹底將其轉變為英資銀行。原恒升銀行的管理層如何善珩等人,不得不接受現實,成為英資財團的職業經理人。
麵對匯豐這樣與港城經濟方方麵麵都緊密相連的龐然大物,華資銀行幾乎無計可施。這座金融大山看似無可撼動,直到多年後,年輕的何曉出現。
何曉收購恒升銀行的計劃,源於他對婁氏集團未來發展的深遠考量。他計劃將婁氏打造成多元化發展的商業巨頭,而銀行業無疑是這個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何曉敏銳地察覺到,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港城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若要在港城立足,必須擁有自己的銀行業務,這不僅能夠為企業穩定的現金流,更是在金融領域謀取話語權的關鍵。
“恒升銀行重新由華人公司控股,婁氏集團收購恒升銀行62股份。”這則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引發港城金融界大地震。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華資大銀行重現,華人掌握港城金融市場?”“婁氏集團擴展銀行業,為港城市民朋友更好服務”等標題占據頭條。
雖然匯豐入主恒升銀行多年,但恒升在市民心中始終保持著華資銀行的色彩。許多老一代港人仍然記得,恒升曾經是他們引以為豪的民族銀行。因此,當婁氏集團收購恒升的消息傳出後,許多市民紛紛將存款從匯豐和渣打銀行轉至恒升。
恒升銀行背靠婁氏集團這棵大樹,讓市民看到了華資銀行重新崛起的希望。而大規模的資金轉移,立即引起了匯豐高層的警覺。
龐約翰統計完數據後,急忙向浦韋士報告“老板,僅僅一周時間,我們的現金儲備就被提取了三千多萬元。美元和英鎊存款也在持續減少。照這個趨勢下去,將對我們的流動性造成嚴重衝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浦韋士怒不可遏“混蛋!我就知道這小子收購恒升銀行沒安好心。剛接手就給我們製造這麽大的麻煩!”龐約翰站在一旁,不敢多言,靜待上司的決策。
浦韋士麵臨兩難境地一方麵,港城回歸大局已定,英資銀行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隨意壓製華資;另一方麵,若放任恒升銀行發展,匯豐的壟斷地位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與此同時,在西環——港城華商最集中的區域,恒升銀行總部重現往日輝煌。當年英資銀行不屑於從事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正是恒升起家的根本。多年來,恒升銀行的職員始終保持親切的服務態度,甚至能夠走出櫃台,與熟客閑話家常。
這種人性化的服務方式,讓恒升銀行在港城中小企業和市民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婁氏集團收購恒升後,更是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一係列惠民措施,吸引大量華人儲戶前來存款。
如今恒升銀行各個網點前都是門庭若市,排起長龍的市民等待將錢存入這家重新回歸華資的銀行。
“您好,麻煩幫我存港元。”一位華人老太太遞上鈔票。
“好的,馬上為您辦理。”恒升銀行的櫃員熟練地清點鈔票,放入點鈔機過數後,微笑問道“阿婆打算存多久?”
“三年吧,你們這裏的利息高,我特地過來存錢。”老太太滿意地說。
望著營業廳內排起的長隊,不難想象恒升銀行每日的資金流入量有多麽驚人。
“業務已經辦好了。我們恒升銀行正在做活動,存5000港元一年定期,就贈送屈臣氏便利店50元代金券。這是您的贈券。”櫃員將存款憑證和代金券一並遞給老太太。
“這個……不會是從我的利息裏扣的吧?”老太太有些擔心地問。
“您放心,這是銀行給支持我們的客戶的回饋,與您的利息無關。到期利息會全額存入您的賬戶。”櫃員耐心解釋。
老太太驚喜地發現還有這等好事,連忙追問“5000港元送50元代金券,那我存港元,是不是能拿到500港元的代金券?”
“是的,您可以清點一下。歡迎介紹親友來存款,都是按這個標準贈送,上不封頂。但必須存滿一年定期,中途取款的話我們需要從利息中扣除相應金額。”櫃員詳細說明政策。
50元代金券在當時的港城具有相當吸引力。恒升銀行的這個促銷舉措一經推出,立即口耳相傳,市民紛紛告知親友同事現在把錢存在恒升銀行最劃算,既有可觀利息,還有實用贈券,這等好事真是打著燈籠都難找。
近日,港城金融市場上演了一場備受矚目的銀行業格局變動。
一係列消息接連在多份主流報刊發布,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與討論
“匯豐銀行存款大幅下滑,資金流動性或麵臨壓力,可能需向部分貸款企業收回信貸,進一步收緊對企業放貸政策,以維持銀行日常運營所需的現金流。”
“恒升銀行董事局大股東透露,未來將大力拓展內地金融業務,服務更廣泛人群,開拓更廣闊市場。”“恒升銀行近期推出高息存款活動,除具有吸引力的利率外,更贈送重磅禮券——屈臣氏便利店現金券。存款金額越高,回饋越豐富……”
這些報道密集發布,一時間輿論嘩然,市場普遍表達了對匯豐銀行前景的憂慮,同時對恒升銀行的發展寄予厚望。許多評論甚至以“反客為主”形容恒升——這家昔日匯豐的子公司,如今正以挑戰者的姿態撼動市場。
更令公眾驚訝的是,匯豐這一長期以來被視為不可動搖的金融巨擘,竟會遭遇如此廣泛的質疑。
在港城市民心中,匯豐的地位遠超其他企業,就連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都難與其相提並論。而今,市場竟首次傳出不看好匯豐的聲音,實屬罕見。
受此影響,匯豐銀行股價顯著下跌。作為恒生指數33隻成分股中的權重股,其股價波動直接拖累大盤表現,導致恒生指數出現明顯震蕩。與此同時,市場上關於恒升銀行的利好消息層出不窮。
《港城商報》更直接將兩家銀行的服務進行對比,指出“匯豐不僅存款利率低於恒升,服務亦有所不及,普通客戶甚至難以達到開戶門檻。”
“匯豐極少向中小型企業貸款,其貸款利率居高不下,而存款利率卻處於行業低位,利潤空間極大,可謂‘兩頭賺錢’。”
“匯豐每日早晨十點半方始營業,而恒升銀行九點準時開門,中午及周六日均不休息,極大方便了市民辦理存取款業務。”不少市民憤慨表示“匯豐實在是店大欺客!”“如今恒升回歸華人掌控,我們理應將財富留在自己的銀行。”“作為華人,存款於洋人銀行,終究不如支持本土企業。”
在盛世傳媒旗下報刊、雜誌,以及麗的電視和tvb新聞有意識的輿論引導下,不論是為了更高的存款利息,還是出於民族情感,越來越多市民選擇將儲蓄存入恒升銀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恒升派發的代金券迅速風靡全港,無數市民踴躍排隊存款,銀行業務量激增,員工不得不加班處理。恒升銀行亦未虧待員工,按規定發放加班獎金,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形象和員工士氣。
當時,能在現金利息之外還額外贈送實用福利的銀行實屬鳳毛麟角。恒升銀行推出的便利店代金券覆蓋日常所需用品,適用性高、實用性強,深受市民歡迎。
反觀匯豐等英資銀行,若存款金額未達50萬港元,甚至會收取賬戶管理費。而恒升銀行推出的“5000港元存額即贈50元券”活動,吸引了許多大額儲戶。
有人一次性存入50萬港元,即獲5000元代金券,若將這些券轉手變現,實際可獲得3500至4000港元的額外收益。這種“實惠感”促使大客戶成為恒升的忠實支持者。
與此同時,和記黃埔旗下的屈臣氏便利店也因該促銷活動業績大漲;而怡和洋行控製的牛奶國際(旗下擁有711便利店)則銷量下滑。
顯然,市民在屈臣氏已可滿足購物需求,自然減少光顧711。零售業務一直是怡和洋行重要的現金流來源,尤其當下該公司正麵臨“港城債王”的壓力,對現金周轉需求極為迫切。
市場更有傳言稱,匯豐已開始向負債累累的怡和暗示催收貸款、收縮信貸。
近年來,怡和旗下置地公司在中環搶購多幅優質地塊,但因華資企業崛起,英資企業以往的土地競爭優勢不再,隻能依靠高價競標。
高地價策略使得置地公司當前負債高達150億港元,加之全球股災的衝擊,怡和及置地總資產也僅為150億港元,資產負債表極度緊張。匯豐基於風險控製考量,已不得不加強風控審查。暫未立即抽貸,據傳是受倫敦方麵及港府的壓力影響。
……
喜歡四合院開局傻柱拒絕道德綁架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四合院開局傻柱拒絕道德綁架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