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仁義之師
字數:3460 加入書籤
子玉和子上帶著楚國大軍來到宋國境內,直奔睢陽而去,宋襄公無奈之下立即撤兵回援。
宋襄公軍隊回到宋國境內後,公孫固獻策,楚軍遠道而來,糧草輜重補給線很長,而我們在泓水集結軍隊固守泓水,以逸待勞擊敗楚軍。
宋襄公同意公孫固的意見,於是宋國大軍在泓水北岸紮好營寨,等待楚軍到來。
子玉和子上帶著楚國大軍浩浩蕩蕩來到泓水,子玉告訴子上,現在宋國軍隊比我們多一倍,並且占據泓水北岸,試圖以泓水為險阻擊我們楚軍。
而宋襄公這個人自視清高,傲慢無比,喜歡打著仁義大旗行事,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有點二。
宋國軍隊現在依托泓水試圖和我們耗下去,這樣對我們不利,我們應立即向他下戰書,言語挑釁激怒他,迫使他與我們速戰,宋國軍隊雖多,但是戰力不強,速戰速決對我們有利。
子上點頭讚成令尹子玉的主意於是立即派出使者前去宋國大營下戰書。
宋襄公接到子玉的戰書一看,心中不由得火冒三丈,隻見上麵寫著。
宋公親啟:
吾乃楚國令尹子玉是也!今奉天下盟主,楚王之命,率區區九千之眾,前來會汝於泓水之畔。
汝雖擁兵眾多,並據守北岸,然在吾眼中,不過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吾楚國之勇士,天下皆知,汝等宋兵,怯弱如羔羊,何足為懼!吾觀汝,空有其表,實則怯懦無能。
今吾以一敵百,以吾之精銳,破汝之殘陣,讓汝知曉何為真正之勇,何為真正之強悍。
爾常以盟主自居,仁義為號,倘若宋公有周文王之賢德,周武王之威武,周文公之仁義,齊桓公之雄風。
宋公當與我決戰泓水之陽,楚宋一分高下,兩雄爭霸,無論輸贏都將是勇士對決,天下無不敬仰,霸主可定。
宋公乃公爵之國,切莫要畏縮不前,待我北渡泓水,速來與吾一決高下!若汝避而不戰,天下人皆將恥笑汝之懦弱,今後休要談宋國稱霸之事,淪為列國笑柄。
楚國令尹子玉攜楚國三軍將士敬上。
宋襄公當即大怒道“楚國真乃欺人太甚,區區不到一萬人馬,竟然進入我宋國腹地,竟然如此囂張跋扈。
最可氣的是那周文王,周武王,周文公和我比較也就算了,竟然又拿齊桓公和我相提並論,他齊桓公搞不定你楚國,未必我滋普搞不定你楚國。”
來人啊!接受楚國挑戰戰書,我們即刻整軍備戰,應戰楚國軍隊的挑戰。
大司馬公孫固常年領兵,他自然知道宋國戰力弱,這次又勞師遠征鄭國,最後無果而歸,弄得士氣低落。
再說了楚國地勢險要,全是山地荊棘沼澤,楚國人常年和南蠻少數民族作戰,自然是勇猛異常 ,所以當年齊桓公八國聯軍討伐楚國,也就是趁著楚國沒糧食,進去後毀壞楚國的農業良田,迫使楚國簽下召陵之盟。
宋國軍隊自然比不上齊國軍隊,要是真的和楚國決戰,一旦戰敗後果不堪設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和楚國大規模作戰,最好是耗著他們就行。
公孫固勸說宋襄公道:“楚國大軍此次目的是救援鄭國。我們現在已經從鄭國撤兵回來,咱們派人前去和談。
咱們死守著泓水,然後向楚國致歉,到時候楚國也算是有了麵子,他們看到我們人數眾多,死守泓水難以取勝,楚軍自然會撤出宋國境內。”
宋襄公腦門青筋暴起,憤怒道:“放屁!之前齊桓公起兵討伐楚國,現在好了,楚國看我宋國仁義,覺得好欺負,卻派楚軍來征伐宋國。
而我們坐擁數萬精兵,並且在自己家門口,卻不敢和他們交戰,人家都騎到我頭上拉屎了,我還的張嘴接著是吧?
宋國別說要繼承齊桓公的霸業,隻怕是宋國今後會被列國恥笑,宋國顏麵掃地,我的顏麵何在?”
公孫固繼續勸說道:“以宋國實力,咱們就別去爭什麽霸主了,讓他們爭去,我們潛心發展,搞好國內民生,然後經濟好了就可以加強軍事實力。
再者說了,我聽說“一姓不再興”。上天已然拋棄殷商數百年,現在主公卻口口聲聲說要恢複祖宗基業,恢複殷商遺風,這可能嗎?
你到陣前看看,我們的盔甲不如楚國的堅固,兵器不如楚國的鋒利,人馬不如楚國的強壯。
宋國人害怕楚人就像耗子見了貓一樣,未戰先怯,您靠什麽取勝楚國呢?”
宋襄公道:“楚國雖然兵甲勇猛有餘,但是他們蠻夷不教化,仁義不足。
我們宋國兵甲不足,士兵羸弱,但我們宋國乃是禮儀之邦,仁義有餘。
以前周武王本國三千猛士,卻戰勝了殷紂王的數萬軍隊,靠的完全是仁義,自古以來仁義之師戰無不勝。
現在讓仁義有道的宋國君主,去躲避奸邪無道的楚國臣子,豈不是讓天下人笑掉大牙,那樣的話,我苟且活著還不如去戰死的好。”
宋襄公這一套理論懟的公孫固啞口無言,公孫固心中歎了一口氣道。
“宋國危已,宋桓公如此英明,怎麽會弄出來這樣兩個兒子,一個跟神經病一樣,另一個也是假仁假義,隻顧自己的個人名譽,完全不顧宋國國家安危”。
宋襄公不顧公孫固勸阻,立即在戰書的末尾批複,雙方軍隊定於十一月初一,雙方在泓水之陽交戰。
立即又命令全軍戰車插上大旗,旗上寫著“仁義”二個大字,要以仁義之師戰勝楚國軍隊。
公孫固看了暗暗叫苦不迭,立即找到大夫樂仆伊道:“先前主公第一次曹南會盟,公子子魚和我勸說他要行仁義,結盟天下諸侯,行齊桓公之仁義之道。
他偏偏不聽,綁架嬰齊,烹殺鄫子,最後搞得列國諸侯不在擁護宋國。
現在好了,要諸侯真刀真槍和楚國拚命廝殺的時候,他卻說要行仁義,我不知道咱們這一仗的仁義用在什麽地方?
上天何其無情,奪走了國君的心智,這一戰我認為很難取勝!我們一定要小心行事,這次能夠不輸,或者不使宋國滅亡就已經是萬幸了,咱們也算對得起祖宗。”眾將士無不垂頭喪氣。
歡迎閱讀下一章,宋襄公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