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晉文公擴三軍六卿

字數:3566   加入書籤

A+A-


    晉文公聽後微微頷首,表示讚同。他轉頭看向公孫固,麵色凝重地說道:“據我方所探知的消息,此次楚國來勢洶洶,其真正目的乃是要與我晉國一決雌雄,展開最終決戰。故而那成得臣方才會圍住宋國,並不急於強攻,而是逼迫宋國向我晉國求救。”
    接著,晉文公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後提高聲音繼續說道:“不過公孫大夫無需憂心忡忡。你們隻需返回城中,堅守城池即可。
    而寡人將親率大軍首先征討曹國,奪取這至關重要的核心戰略之地。
    待到時機成熟之際,我晉國大軍與宋國之兵便可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屆時必能一舉擊潰楚軍,驅逐荊蠻夷狄!”
    晉文公立即調集晉國上軍和下軍,郤觳為主將,郤溱為副將,欒枝,狐毛為前鋒。
    狐偃為車正,先珍,魏犨,顛頡,欒盾,舟之僑為禦戎,調集晉國所有主力軍隊三萬人,戰車五百輛,出兵討伐曹國。
    趙衰和胥臣輔佐太子姬歡監國,晉文公親自出征曹國,勢必要報當年曹共公偷偷觀駢肋之辱。
    既然決定出兵討伐曹國為由,實際上是準備和楚國爭霸,接下來晉文公和眾人商議,該從哪裏進軍曹國才好。
    因為現在晉國已經和鄭國,曹國,衛國接壤,但是從周天子手裏接手的原城雖然離曹國最近,但是晉國剛剛接手,所以主力軍隊要是討伐曹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衛國境內南下,進攻曹國。
    因為原城軍隊太少,晉國要是不借道衛國,就得讓大軍從函穀關和上陽渡過黃河,進入溫地,原城 然後南下。
    這樣的話,就得需要渡船工具,到時候人吃馬嚼又是一大筆開支,並且還要耽誤時間。
    大家最後認為借道衛國南下是最好的方案,其實晉文公除了想打曹國,還有衛國和鄭國。
    因為當年重耳流亡中原第一站就是衛國,當時的衛文公拒絕讓重耳進城,所以才會出現重耳過五鹿,去向別人要飯,收到老農戲耍,給他一塊土坷拉,自己差點餓死在五鹿。
    隻不過現在衛文公已經死了 他兒子衛成公繼位,要是再借著這件事討伐衛國,顯得自己度量太小,所以重耳就派人前去衛國找衛文公借道衛國,討伐曹國。
    這衛成公和他爹一樣不靠譜 看不清當前局勢,當晉國使者前來求助,要求衛國借道晉國伐曹。
    衛成公心說“你晉國算老幾啊!現在是楚國一頭獨大,我剛剛和楚國,魯國,楚國結盟,我借給你晉國道,進攻曹國。
    到時候楚國肯定要收拾我,我豈不是要得罪楚國和曹國”。
    於是衛成公陰陽怪氣道“你們晉國要伐誰我管不著,但是我們衛國和曹國沒仇沒怨,現在沒理由借道幫你們晉國攻打曹國 。
    再說了我們衛國,曹國,曹國,魯國乃是軍事同盟,我們衛國怎麽能夠做出背棄盟友的事情。
    借道.別的國家借道倒無所謂 ,你們晉國借道,我可不敢,當年假道伐虢天下誰人不知,我衛公和不想成為第二個虞公”。
    衛成公也是頭鐵,不借道你就不借道唄!還敢說些風涼話!氣得晉國使者火冒三丈,於是氣衝衝回去稟報晉文公。
    晉文公聽聞大怒“好你個衛成公,看來你是不知道今夕是何年啊!
    先前你爹將我拒之城外,老子本想著找他算賬,不幸的是他卦掛的早,算他便宜。
    寡人原本不打算討伐衛國,可是你是真不知好歹啊!竟然敢和晉國對抗投靠荊蠻,那就別怪老子對你不客氣啦!”
    晉文公決定先行討伐衛國,這不單單是能不能借道的問題,而是如果留著衛國,將來晉國進入宋國和楚國大戰,隨時都有被衛國抄了後路的風險。
    此時先珍立即出來道“啟稟主公,衛國需要討伐,但是討伐曹國事不宜遲,因為討伐曹國楚國才會放棄攻擊宋國。
    如果我們現在討伐衛國,而暫時放棄討伐曹國,宋國有可能挺不住壓力,向楚國求和。
    到時候中原各國都會和楚國結盟,這樣對晉國極為不利,以微臣的意見,我們兵分三路,分別進攻衛國,曹國和齊國的穀地,爭取攆走楚國在穀地駐軍。
    因為穀地留著楚國軍隊,到時候對我們和楚國大戰是個隱患,再說了,齊孝公一定恨死了楚國,定會幫我們攻打穀地的鬥宜申”。
    晉文公道“現在我們晉國隻有兩軍,如果分兵三路,分兵之後,會不會打起來很吃力”。
    趙衰道“主公,衛國,曹國軍事實力薄弱,根本不堪一擊,隻有穀地的楚國軍隊比較強。
    再說了,主公上任後,既然要爭霸,晉國兩軍已經不能滿足爭霸需求,主公何不進行軍隊改製,晉國實行三軍製度”。
    趙衰一句話點醒了晉文公,設置三軍不但能夠體現霸主的軍事實力,並且還可以解決國內政治格局。
    自己繼任國君之後,跟著他的這些功臣,除了胥臣任職大司空,大舅狐毛任職一個下軍佐,其他人一個都沒有提拔上來。
    這並非是晉文公忘卻了他們的赫赫功績,不願賦予其要職,實則是因為國內的士氏、欒氏、郤氏、荀氏、韓氏以及羊舌氏等世家大族已然盤踞於朝堂之上的關鍵職位。
    回想此前晉懷公與驪姬之亂所帶來的慘痛教訓,晉文公在上任之後,對這些世族大家心存忌憚,絲毫不敢輕易開罪於他們。
    他深知若稍有不慎,觸怒了這些勢力龐大之人,說不定哪一天他們便會再度煽動內亂,致使國家陷入動蕩不安之中。
    因此,除卻郤芮和呂甥那一脈遭到罷黜之外,其餘的卿大夫們皆得以恢複原有的官職。
    然而,那些追隨晉文公多年的狐毛、狐偃、胥臣、先軫、趙衰、魏犨以及顛頡等人,終究才是他的心腹親信。
    晉文公無時無刻不想尋得良機,將這些忠心耿耿的部將擢升提拔起來,讓他們取代部分現職官員,進而全麵掌控朝堂局勢。
    恰在此刻,趙衰提出了一項極具戰略意義的建議:將原本的晉國兩軍擴增至三軍。
    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妥善解決兵分三路分別進擊衛國、穀地以及曹國的軍事部署問題;而且新增設的一軍編製,恰好為晉文公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可以名正言順地委任自己的嫡係將領擔任將佐之職。
    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晉文公有望逐步穩固自身在朝堂中的絕對權威,同時又不至於引發其他卿士的強烈不滿與抵觸情緒。
    歡迎閱讀下一章,三軍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