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還沒被人記住的名字最安全
字數:5884 加入書籤
深穀幽暗,岩洞的入口被垂落的藤蔓遮掩得密不透風,仿佛一道隔絕塵世的簾幕。
楚瑤撥開潮濕的葉片,走了進去。
空氣裏彌漫著陳年腐土和岩石冷冽的氣息,這裏是她藏匿自己最大秘密的地方。
洞穴深處,一個被油布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石匣靜靜躺在石筍的陰影裏。
她解開繩結,掀開油布,匣中那本厚重的筆記便顯露出來。
封麵沒有名字,隻有一道深深刻下的劃痕。
這便是她的“反模因筆記”。
每一頁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符號,那是她耗費多年心血獨創的文字,扭曲、盤繞,像是一群掙紮的蟲豸。
這套文字的複雜程度,就連她自己,也必須對照著藏在腦海深處的密鑰,才能逐字逐句地解讀。
這是她對抗璿璣閣思想鋼印的最後壁壘,是她為自己保留的一片絕對自由的精神領地。
她曾以為,有朝一日,自己會親手將這本筆記付之一炬,讓所有的秘密都化為灰燼。
但現在,她有了更好的主意。
她將筆記抱在懷中,轉身走出岩洞,來到穀底一處隱秘的培育場。
那裏,數十個陶罐半埋在土裏,罐口用細密的網罩著。
聽到她的腳步聲,罐內響起一陣細微而急促的騷動。
這些是謝昭華生前留下的異種,一種名為“噬字蠱”的奇特蠱蟲。
它們通體銀白,沒有眼睛,唯一的食物便是承載著信息的墨跡。
楚瑤打開一個陶罐,取出一頁筆記。
她沒有絲毫猶豫,將那寫滿心血的紙張緩緩送入罐中。
銀白的蟲群瞬間蜂擁而上,貪婪地啃食著紙上的符號,仿佛在吞噬一個個獨立的靈魂。
紙張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墨跡化為蠱蟲的養料。
她一頁一頁地喂食,動作沉穩而專注。
這本承載了她所有反抗與思考的筆記,沒有被火焰淨化,而是被分解、吸收,轉化成了另一種生命形態。
當最後一頁紙被吞食殆盡,蟲群開始躁動不安,很快便在陶罐底部產下一粒粒灰白色的卵。
卵殼極薄,表麵卻天然浮現出無數道扭曲的紋路,像是那些被吞噬的符號在絕望中留下的最後烙印。
楚瑤收集起所有的蠱卵,來到深穀的溪流上遊。
激流從山石間奔湧而下,撞擊出白色的水花。
她將一把把蠱卵撒入水中,看著它們隨著湍急的水流翻滾著、碰撞著,被帶向未知的遠方。
“真正的遺忘,”她對著奔流的溪水輕聲說道,“是連灰都不留給它撿。”
三天後,下遊的漁民在捕魚時,撈起了一些附著在漁網上的怪異小蟲,它們剛從卵中孵化,殼上的花紋奇異而美麗。
村裏的孩童覺得好玩,將那些被衝上岸的卵殼撿回家,當成彈珠一樣敲碎了玩耍。
卵殼的碎片混入泥沙,那些扭曲的紋路在雨水的衝刷下,漸漸在河床的淤泥上蝕刻出更深、更廣的痕跡,斷斷續續,綿延數裏,卻無人能解其意。
時光流轉,第三個迷路節如期而至。
在山腳下的村落裏,孩子們遵循著古老的傳統,自發選出了一個“最不會認路”的小女孩作為領隊,踏上了沒有目的地的旅程。
密林深處,張阿妹像一道影子般藏身於繁茂的枝葉間,靜靜觀察著這群孩子。
她看到她們嘰嘰喳喳地走錯了無數個岔路口,最終竟誤打誤撞地來到了一片荒廢的宅院遺址前。
那是陳十一當年的舊居。
屋頂破了個大洞,牆壁也已坍塌過半。
孩子們沒有害怕,反而興致勃勃地開始“探險”。
當夜幕降臨,山間下起小雨,雨水順著屋頂的破洞滴落下來。
領隊的小女孩竟號召大家一起動手,用撿來的寬大樹葉和藤蔓,七手八腳地將漏雨的屋頂簡單修補了起來。
她們並不知道這裏曾住過誰,也不知道這裏發生過什麽故事,對她們來說,這隻是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新發現”。
夜深了,孩子們圍坐在一堆小小的篝火旁。
一個年紀最小的孩子枕著同伴的膝蓋,仰頭問道:“我們為什麽要迷路呀?”
領隊的女孩想了想,認真地回答:“因為大人們總說要‘走正確的路’,可是他們走了那麽久,從來沒有到過這麽好玩的地方。”
樹影中的張阿妹聞言,嘴角泛起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她悄然轉身離去,身影沒入更深的黑暗。
行至一處岔路口,她從懷中摸出一個隨身多年的陶哨,那是她曾經用來傳遞訊息的工具。
她沒有絲毫留戀,雙手用力,將陶哨幹脆地掰成了兩半。
一半,她輕輕放在了岔路口的石頭上,任其風吹日曬;另一半,她走到溪邊,鬆開手,任其沉入冰冷的溪底。
遙遠的東海之上,薑璃最後一絲殘識隨著那朵血色花苞的徹底凋零,化作一場無聲的孢子雨,灑落在那片與世隔絕的山穀。
億萬孢子中,恰有一粒,黏附在了一隻南遷候鳥的爪底。
候鳥振翅高飛,跨越千山萬水,最終在一座孤島上停歇。
島上的居民世代以漁獵為生,從未聽聞過璿璣閣的名字。
他們隻是驚奇地發現,一夜之間,島上的一種野草開始瘋長,翠綠的葉片上,葉脈的走向竟天然構成了一種類似文字的斷續符文。
部落裏最年長的長老視之為神跡,想要尋找石壁將其拓印下來,作為聖物記載。
然而,島上的孩童們卻毫不在意,她們隨手摘下這些長滿奇特花紋的葉子,用靈巧的雙手編織成小籃子、草帽和各種玩具。
每一次編織,都讓那些完整的符文隨之破碎、重組,失去了原有的形態。
許多年後,這種“花紋草”成了島上最常見的編織材料,融入了他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再也無人知曉它的源頭,也無人再去追問那些紋路的意義。
張阿妹一路南行,途經一個名為南村的地方。
她站在村口,望著眼前一座巨大的糧倉,依稀還能辨認出地基的輪廓,正是當年“聽心壇”的遺址。
而那個曾能引發大地共鳴的巨大裝置,如今竟被拆解,核心的軸承成了一座石磨的磨盤,日複一日地碾著穀物。
她蹲在糧倉的牆角,看著幾個半大的少年用一個舊陶甕從深井裏打水。
他們的動作略顯笨拙,係在陶甕上的繩結纏繞得十分奇特,看似雜亂無章,卻又異常牢固。
張阿妹的目光微微一凝,那繩結的纏繞方式,竟與柳如煙當年教導過的一種“非對稱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隻是少了章法,多了幾分隨性。
她沒有上前點破。
隻是從行囊裏取出一塊已經微微發芽的麥餅,遞了過去。
一個少年接過麥餅,狠狠咬了一口,含糊不清地笑著說:“嬸嬸,你看我這繩子打得亂吧?可就是不滑,怎麽拽都牢得很!”
張阿妹點了點頭,緩緩起身離去。
她在心中默念:“傳承,不是記住該怎麽打結,而是當你徹底忘了,還能憑著感覺,重新亂打一個出來。”
楚瑤沿著河岸漫步,最終行至當初拋灑蠱卵的那個河灣。
河水清澈見底,她驚奇地發現,水中的魚群在遊動時,軌跡竟會不自覺地避開某些特定的區域,仿佛那裏存在著無形的障礙。
無數魚群的軌跡交織在一起,竟在河床上形成了一片片天然的、無人踏足的留白。
她蹲下身,掬起一捧河水。
水麵倒映出她的臉龐,清晰而平靜,再也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金紋閃現。
那一刻,仿佛壓在肩頭多年的無形重擔終於被徹底卸下。
她從懷中取出最後一件信物——一塊碎石殘片,那是柳如煙留下的,上麵用古樸的刀法刻著“靜默之耳”四個字。
她鬆開手指,任由石片悄無聲息地沉入水底,消失在魚群留出的那片空白之中。
“現在,”她輕聲說,仿佛在對河水,也對自己說,“連沉默,也不再屬於任何人了。”
同一時刻,九天之上,仙界那塊最大的殘儺麵具,毫無征兆地,緩緩睜開了一道狹長的裂縫。
那裂縫漆黑如淵,形如一隻冰冷的豎瞳。
它開始掃描人間,捕捉著那些曾經被視為無意義的、混亂的微弱信號:一個孩子哼到一半忘了詞的童謠,一場街頭巷尾沒有結果的爭論,一次猶豫了許久最終還是伸出去援助的手……
這些龐雜的數據洪流,在過往億萬次的運算中,本應被係統判定為“噪聲”並直接清除。
但這一次,係統核心卻首次給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標注:“建議保留——此類變量或可提升係統整體穩定性。”
那道豎瞳緩緩閉合,巨大的麵具表麵,浮現出一句極淡的刻痕。
它非符非文,無從解讀,卻又像一個若有若無的笑意。
而在人間,璿璣閣禁地的最深處,那株絕情藤母株早已枯死的根部,一粒塵封多年的新種子,悄然裂開了一道縫隙。
一抹微弱的生機破土而出,新生的嫩芽在寂靜中微微搖晃,像是在點頭,又像是在搖頭。
河水繼續向前流淌,衝刷著記憶與誓言的痕跡。
楚瑤的腳步不疾不徐,不再為了尋找答案,也不再為了逃離陰影。
正是在這份久違的安寧中,一陣清脆的、孩童的笑鬧聲,如同細碎的鈴鐺,順著潮潤的河風,飄進了她的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