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李世民要給司農寺一個誰都想不到的重賞!

字數:4738   加入書籤

A+A-


    張楚呷了口熱茶,也輕輕揉了揉肚皮。
    剛才,他一口氣也吃了兩大碗,現在整個人都顯得懶洋洋。
    “太上皇,這菜葉,名叫白菜,乃是司農寺上林署署正黃平所研究的一種新植蔬。”
    不過,張楚還沒有說完,李淵則是猛地一驚,輕輕吸了口氣,有些不確定道:“太嶽,是用菘菜和蕪菁雜交出來的?”
    “黃署令也曾說過,他得你的指點,在培育一種新的蔬菜,莫非,就是這個白菜?”
    張楚頷首:“太上皇所言正是。”
    “曆經一年,嘔心瀝血的,總算是有些許眉目了,不過,這白菜產量還不夠大,距離真正普及於百姓之中,還是有些距離的。”
    “不過,這味道,倒也已是有了幾分。”
    張楚解釋道。
    李淵撫掌,斜了眼李世民,感慨道:“這一年,司農寺上下,都很用心,也都很努力,不說別的,就那塊試驗田,十二個時辰都有農學博士在觀察,在記錄,在捉蟲,在鬆土······”
    “對了,太嶽,你司農寺不是還派出了四支人馬嗎?”
    “不知結果如何?”
    李淵再問道。
    張楚立馬抱拳,匯報道:“都還不錯。”
    “此事,想必溫公已是承報給了陛下。”
    “遼東,鉤盾署張運一舉成功,不論是紅薯還是土豆,皆可在遼東生長,不過張運並沒有回來,今年他說是要試著向更北,更冷的地方試一試。”
    “嶺南的禾官署署令劉彥更是收獲頗豐,嶺南這地方,若不是太過於遙遠和瘴氣盛行,酷熱難耐,著實是一個好地方。”
    “這紅薯和土豆,在其他地方,一年隻能收獲一季,可在嶺南,卻能收獲兩季,並且每一季,產量還都要比咱們這裏高。”
    “不過,卻並不適合推行,主要是嶺南多雨,劉彥一部分是栽種在了試驗田內,一部分是栽種在了普通的田地裏,試驗田裏的紅薯土豆,因為悉心照料,排水等各項措施都做的不錯,所以豐收,而外麵的就沒有那麽好運了,毫無例外,全都爛在地裏。”
    “至於隴右和漠北,這兩個地方效果也都不錯,都是推廣栽種紅薯土豆的好地方。”
    “今年,他們會繼續栽種,繼續試行,並且司農寺也會多派出幾支隊伍,江南,蜀地,山東等各地方,都要試一試。”
    張楚把這件事,又說了一遍。
    自從吐穀渾回來後,張楚不過就是抽空去了兩三趟司農寺。
    司農寺有馬周和溫暖,再有溫柬坐鎮,運行的很是良好,自然張楚也懶得再去那邊了,北山縣這裏更費心神。
    李世民輕吐了口氣。
    “這事,朕自然知道。”
    “司農寺這一年所做的一切,朕也都看在眼中。”
    “更何況司農寺現在可以說是關係著全天下百姓的衣食,對於有功之臣,朕何時吝嗇過?”
    “等到開春,司農寺的嘉賞會和將士們一同下來。”
    “說實話,光司農寺一衙門,所要嘉賞的大小官吏數量,都快要趕上西征的將領數量了。”
    說到這一點,李世民也忍不住感慨。
    誰能想到,這才不過區區一年罷了,司農寺就從一個邊緣衙門,一舉成為舉足輕重,在朝堂上掌握著巨多話語權的衙門呐?
    甚至就連戶部都有些眼紅。
    從今年開始,紅薯和土豆的種子將開始下發於百姓,等到豐收後,這些所栽種紅薯土豆的賦稅,都將由司農寺來丈量,來計算,來收取!
    有錢了,可不要忘了,司農寺還有一個護農衛的編製,也就是說,司農寺變成了一個有錢財還有自己武裝的衙門。
    試看朝堂六部諸司,可有一個能比得上司農寺?
    戶部有錢,可沒有人,兵部有人,可沒有錢········
    司農寺的路,真的是徹底打開了。
    “臣,暫代司農寺諸同僚,謝過陛下!”張楚聞言,立馬起身,行禮道。
    “這都是你們應得的。”李世民雙眸微凝:“司農寺所做的這些事,為朝廷,為百姓,利國利民,嘔心瀝血!”
    “今年,可在長安周圍栽種土豆紅薯,明年,就可在附近的縣城,後年,整個京兆府········”
    “等到推廣到整個大唐,還有好一段路,太嶽,辛苦你們了。”
    “但,還請你告訴司農寺諸卿,他們的努力,絕對不會浪費,等到我大唐全天下的百姓人人都能吃的肚兒渾圓,家中的糧倉能夠堆的溢出來,身上的棉衣厚實的讓那風怎麽吹也吹不進去的時候,朕會再給他們一個重賞,一個讓他們永遠都想不到的重賞!!!”
    李世民說這話的時候,心中野心是蓬勃的。
    那一日,若是真的能夠到來,這人間,將是另一種景色。
    “謝陛下!”
    “臣等定齊心協力,定不會辜負陛下重托!”
    張楚沉聲道。
    “呼·······”
    “陛下說的那一日,老夫,著實是憧憬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房玄齡雙眸有些出神的望著蒼穹。
    “若是我大唐真能做到如此,這天下,還會有什麽亂子呐?”秦瓊重重感歎。
    “對了,太嶽,這豬肉既然如此好吃,為何現在才開始飼養?”李世民又問道,他有些好奇。
    其實不僅僅是他,眾人也都是目光中帶著些許的疑惑。
    去年,神仙裏並沒有關於養豬的計劃,甚至於潏水河畔所養的鴨子都已快要遮天蔽日了,可仍是沒有見到一頭豬。
    張楚無奈的苦笑一聲。
    “陛下,臣當然想養。”
    “但,那個時候條件還不成熟。”
    “現在也有百姓養豬,可,現在百姓養豬是怎麽養的?看看那些豬吃的東西,不說別的,屎糞都是常見的食物。”
    “其實,百姓也知道,天天給豬吃這些東西,會不騷臭嗎?會不腥膻嗎?盡管原因不全是因為這一點,可,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就算是人一直這麽吃,這味道,也好不了哪去啊,瞧瞧西域的胡人,離得老遠就能聞到他們身上的味道,其實就是一樣的道理。”
    “但,現在百姓連自己吃飯的問題還都沒有解決好,哪裏有多餘的食物,喂豬啊。”
    “可是現在好了,有了紅薯和土豆,不說別的,光紅薯秧和土豆葉都能夠豬吃上好一陣子了。”
    “更別說,以紅薯和土豆的產量,別看現在這兩個東西還是珍貴的玩意,不出數年,長安百姓提起來土豆紅薯,臣保證,絕對都是一臉的麻木。”
    “人,絕對是吃不完的,所以,就可以製作成為豬飼料,讓豬吃些正經的玩意。”
    “然後,再借助一些養殖技術,豬肉將會一點點的改變百姓的印象,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真正美味。”
    “這些,都是一步步,環環相扣而推進發展的。”
    “若是沒有土豆和紅薯,說實話,便是臣,也不敢飼養這玩意啊。”
    張楚一一說道。
    其實,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任何事情,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環環相扣,一步步推動,一步步發展,最後促進另一個事物的繁盛。
    有根,才有莖,有莖才能開花,才能結果········
    天地萬物,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喜歡大唐十萬裏請大家收藏:()大唐十萬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