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字數:5337 加入書籤
第323章 三百二十三章
天氣 風一吹還有些涼爽 心情 事情真多
蒲甘大旱需賑災,
滿朝上下無人用。
學宮傳來嘲諷詩,
細查發現是孝祥。
今天的天氣格外涼爽,微風輕輕拂過臉頰,帶來絲絲愜意,讓人心情大好。這樣的好天氣,最適合放鬆身心了。於是,我把後宮的妃子們都召到觀景台,大家聚在一起,有說有笑,享受著這難得的悠閑時光。
太子主政之後,我這空餘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隻要沒什麽大事,連大朝都不用上了,日子過得別提多自在。
我悠閑地靠在椅子上,美滋滋地吃著烏白鳳喂來的葡萄,那一顆顆飽滿的葡萄,汁水四溢,清甜可口,仿佛把秋日下的餘熱都驅散了。
就在這時,隨侍太監匆匆跑來稟報:“陛下,太子求見。”我一聽,心裏就明白,太子戴壽寧來找我,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我放下手中的葡萄,坐直身子,說道:“宣他進來。”
不一會兒,太子就大步走了進來,身後還跟著我的兩個侍中楊景宇和楚啟明。三人一進來,便恭恭敬敬地行禮。
太子戴壽寧神色認真,絲毫沒有因為我的閑適而放鬆態度,這一點讓我很是欣慰。
“都免禮吧,壽寧,你來找我,可是有要事?”我微笑著問道。
太子上前一步,雙手遞上一份奏折,說道:“父皇,這是蒲甘總督烏瑞鑫的奏折。”
我接過奏折,打開一看,臉色漸漸變得凝重起來。奏折裏說,入秋以來,蒲甘各地遭遇大旱,糧食減產嚴重,甚至可能絕收。現在蒲甘各地已經出現了逃荒的災民,烏瑞鑫已經擅自做主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可災民越來越多,蒲甘官倉裏的存糧撐不到月底了,所以上奏請中央運糧去蒲甘賑災。
我看完奏折,抬起頭,看著太子,問道:“壽寧,你準備如何應對此事?”
太子回答得幹脆利落,沒有絲毫猶豫:“父皇,賑災所需的糧食,三天後就能調配到位,負責護送糧食的武官和五千士兵也都整裝待發了。隻是,兒臣放眼朝堂,一時竟想不到誰能勝任賑災之事。”
我看著太子,心中暗自思忖,其實並非無人可用,他是擔心我不同意派那個人出去。
我看著太子,目光炯炯,問道:“你主政也有一段時間了,單純從能力上看,就找不出一個合適的人嗎?”
太子聽了我的話,微微低下頭,思考片刻後,說道:“兒臣想讓李達文前往蒲甘賑災,他能力出眾,定能把賑災之事辦好。可是,如今秋收大典等一係列重要事宜都是由李達文一手操辦,兒臣擔心他分身乏術,所以一直猶豫不決。”
聽到太子這麽說,我對他的回答很是滿意。他能想到李達文,說明他有識人之明,而且考慮事情也很周全,懂得權衡利弊。我點了點頭,說道:“你的顧慮不無道理,但賑災之事刻不容緩。李達文能力確實突出,朕相信他能辦好賑災的差事。”
於是,我當即下旨:“李達文為欽差大臣,前往蒲甘賑災,楚啟明和楊景宇為副手,協助李達文。左丞相劉文海與戶部尚書俞法仁負責秋收大典的相關事宜,務必確保秋收大典順利進行。”
太子聽了,躬身謝恩。可就在這時,他又抬起頭,說道:“父皇,二弟想為國出力,不知可否讓他一起前往賑災?”
聽到太子這麽說,我心中不禁一動。
昶王戴壽昶自從被俞家財利用,參與了那次以奪嫡為名的叛亂後,我基本上就把他排除在朝政之外了。
上一次太子出征廣南郡,他負責糧草押運,我心裏就已經有些起疑了。這次太子又替他來求這麽一個苦差事,不得不讓我多想。
我微微皺眉,陷入了沉思。太子戴壽寧站在一旁,低頭不語,大氣都不敢出,生怕我龍顏大怒。
就在這時,皇貴妃小琴走了過來,她一臉關切地說道:“陛下,昶兒也知道錯了,總要給他一次為國效力的機會吧。”
我看著小琴,心中有些無奈。小琴向來疼愛昶王,如今她都來求情了,我也不好太過堅持。我又看了看太子,他依舊低著頭,等待著我的決定。
我思索片刻,最終還是點了點頭,說道:“好吧,既然他有這份心,就讓他一起去吧。不過,你要叮囑他,務必盡心盡力,一切都要聽李達文的調遣。”
太子聽了,臉上露出一絲欣喜,連忙說道:“兒臣遵旨,定會叮囑二弟的。”
事情敲定之後,太子等人便退下了。我又坐回到椅子上,看著觀景台下的美景,心中卻思緒萬千。蒲甘的災情,不僅關乎蒲甘百姓的生死存亡,如果賑災順利的話還有利於我們盡快的歸化蒲甘。所以,此次賑災一定要順利進行,絕不能出任何差錯。
而昶王此次主動請纓,到底是真心悔過,想為國效力,還是另有圖謀,我還得再觀察觀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過,太子主政以來,表現得越來越穩健,這次應對蒲甘災情,他的安排有條不紊,考慮也很周全,讓我很是放心。
三天轉瞬即逝,今天陽光明媚,天空湛藍如寶石,萬裏無雲。賑災的隊伍終於出發了。
我站在城頭,微風輕輕拂動我的衣角,看著太子滿臉鄭重地給眾人送行。他有條不紊地安排著各項事宜,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關切,舉手投足間盡顯一國儲君的風範,讓我十分欣慰。
望著那漸漸遠去的賑災隊伍,身影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遠方的道路盡頭。我收回目光,看向一旁身姿挺拔的俞家兵,心中忽然湧起一股念頭,說道:“許久沒去保皇司了,今天去看看吧。”俞家兵立刻領命,陪同我前往保皇司。
很快,我們就來到了保皇司。走進天機房,那巨大的沙盤便映入眼簾。我還記得最初看到這個沙盤時,大理國在上麵僅僅占據著小小的一隅,就像廣袤沙漠中的一粒細沙。
而如今再看,大理國的領土麵積已然擴張到與吐蕃和南宋不相上下,看著沙盤上代表大理國的區域,心中滿是感慨,這都是多年來不懈努力的成果啊。
我凝視著沙盤,思緒飄遠。想起赤德祖讚說過的話,向西是天竺,向北是吐蕃,向東是南宋。
腦海裏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那向南會是哪裏呢?沙盤上向南望去,是茫茫的大海,無邊無際,仿佛一片神秘的未知世界。
隻有在輿圖上,才能看到大海的另一邊還零散分布著一些國家,那些地方充滿了未知與神秘,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正當我對著沙盤出神的時候,保皇司指揮使高敬之回來了。他步伐沉穩地走進來,看到我後,立刻單膝跪地,恭敬地行禮,然後雙手遞上一封簡報,說道:“陛下,這是剛收到的重要消息。”
我接過簡報,展開一看,上麵是一首詩:“天陰雲暗罩山川,降世災殃眾庶煎。災患襲來黎庶苦,禍臨大地盼晴天。”
我輕聲念了出來,略一思索,便發現這是一首藏頭詩,連起來正是“天降災禍”。
蒲甘旱災的消息才剛剛傳到大理王都,這首詩就出現了,這其中難道有什麽關聯?這裏麵會不會有蹊蹺?我心中不禁湧起一絲疑慮。
我看向高敬之,神色變得嚴肅起來,問道:“高敬之,這首詩是從哪裏來的?”
高敬之聽了我的問話,微微低下頭,猶豫了再三,似乎在做著什麽艱難的決定,好一會兒才說道:“陛下,這首詩……是出自張孝祥之手。”
“張孝祥?”我微微皺眉,心中滿是疑惑,“他為何會寫這樣一首詩,還以藏頭詩的形式表達‘天降災禍’?他最近可有什麽異常舉動?”
高敬之連忙回答:“陛下,據我們觀察,張孝祥最近並無其他異常舉動,依舊在學宮正常授課。隻是這首詩出現得太過蹊蹺,我們也不敢貿然定論。”
我輕輕踱步,心中暗自思量。張孝祥,這個才華橫溢的人,他對南宋的忠義之心我是知曉的。可如今這詩的出現,實在讓人捉摸不透。
他是想通過這首詩傳達什麽信息,還是背後另有隱情?是單純對蒲甘災情的感慨,還是有更深層次的目的?
“你再去仔細調查一下,張孝祥寫這首詩的動機,以及他最近的所有行蹤和接觸過的人,務必查得清清楚楚。”我看著高敬之,認真地說道。
高敬之領命道:“是,陛下,臣定當全力以赴,一有消息便立刻向陛下稟報。”
我點了點頭,又看向沙盤,心中的疑慮愈發濃重。這看似簡單的一首詩,背後可能隱藏著複雜的局勢。
蒲甘的旱災本就棘手,如今又出現這樣的事情,實在讓人擔憂。大理國如今發展得越來越好,正處在關鍵時期,絕不能因為這些未知的因素而受到影響。
“陛下,您覺得這詩會不會隻是說蒲甘的災情呢?”高敬之小心翼翼地問道。看來他也是在試探張孝祥在我心裏的份量。
我沉思片刻,說道:“現在還不好說。蒲甘災情剛至,這首詩就出現,時間太過巧合。張孝祥雖在大理,但他心係南宋,也許他得到了一些我們還不知道的消息,亦或是有人借他之手傳遞某種信息。”
高敬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道:“臣明白了,陛下,臣這就去調查,定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看著高敬之離去的背影,我深吸一口氣。這天下局勢變幻莫測,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可能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我必須保持警惕,不能讓任何潛在的危機威脅到大理國的安穩與發展。
回到王宮後,我坐在書房,腦海裏依舊想著那首詩和張孝祥。希望高敬之能盡快調查清楚,好讓我能解開心中的疑惑。
而關於張孝祥,我努力的壓製著內心要殺他的想法。
喜歡從上山到上朝請大家收藏:()從上山到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