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字數:4748 加入書籤
第342 章 三百四十二章
天氣 太陽似乎沒那麽暖和了
心情 還是慎重一些吧
家兵回朝來稟告,
南宋學子遊學潮。
前往廣南看一看,
發現人才留住他。
今兒個好不容易得些空閑,自從版圖擴充之後,我這偷懶的日子是一去不複返咯。禦書房裏那堆積如山的奏折,可算是批完了好大一部分,想著去禦花園裏散散心,鬆快鬆快。
剛起身,隨侍太監就匆匆忙忙跑來稟報,說是俞家兵求見。
這俞家兵,我之前派他前往廣南郡,調查南宋學子大規模湧入的事兒。嘿,他這一回來,想必是有結果了。我瞧了瞧略顯淩亂的禦書房,心裏琢磨著,在這兒聽他匯報也不是個事兒,便開口道:“讓他陪朕去禦花園走一遭吧。”
一路上,這俞家兵老老實實的,一聲不吭。我心裏就有數了,看來不是啥火燒眉毛的急事。
一進禦花園,那叫一個心曠神怡。陽光暖烘烘地灑在身上,微風輕輕拂過,帶著陣陣花香。我抬眼望去,滿園的花紅柳綠,五彩斑斕。瞧那牡丹,開得雍容華貴,花瓣層層疊疊,紅的似火,粉的像霞;再看那桃花,粉嫩粉嫩的,滿枝都是,仿佛一片粉色的雲霞。還有那嫩綠的柳枝,在風中搖曳生姿,就像少女的發絲。
我慢悠悠地走著,來到一棵桂花樹下。這桂花樹長得枝繁葉茂,金黃的桂花星星點點地綴滿枝頭,香氣撲鼻,讓人聞著就舒坦。我停下腳步,轉頭看向俞家兵,笑著問道:“調查得怎麽樣啦?”
俞家兵趕忙拱手,恭恭敬敬地回道:“啟稟陛下,這次南宋學子大量湧入我廣南郡,是因為南宋興起了一股遊學潮。有部分南宋學子提出,要來咱大理感受治國要義,這話一傳開,在南宋可就掀起了一陣熱潮,學子們都蜂擁而至。”
我聽了,心裏頭那叫一個樂嗬。南宋學子來咱大理,我高興還來不及呢。要是能碰上幾個大才,朕可絕對不會輕易放他們回去,定要為我大理所用。
我一邊伸手去接被風吹落的桂花,一邊接著問:“現在那群學子在廣南郡都幹些啥呢?多羅刀好像對此有些擔憂啊。”
俞家兵不緊不慢,臉上神色平靜,有條不紊地說道:“目前,那些學子在廣南郡各地走訪,有些還在當地講學。成群結隊遊學的學子,每到一處,就會和當地學子論道。多羅刀總督可能是擔心,有學子借著論道講學的名義,散播對我大理國政不利的言論。”
朕微微點頭,多羅刀有這樣的擔心,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我大理和南宋,治國的根基大不相同,一些士族門閥子弟對大理國政有意見,也是正常事兒。
我看著手裏的桂花,饒有興致地問:“那你覺得該怎麽處理呢?”
俞家兵聽了,微微皺起眉頭,思考了片刻,說道:“我大理文治一直是個弱項,陛下對南宋學子的政策向來包容。臣猜想陛下是想從他們當中發現可用之才,為我大理效力。所以,臣建議派專人前往,一旦發現可用之才,立馬送往王都。”
我聽了,回頭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這家夥,什麽時候這麽懂我的心思了?我忍不住笑了笑,打趣道:“那派誰去合適呢?”
俞家兵這次連猶豫都沒有,立馬回道:“此事就不是臣能諫言的了。臣不敢造次。”
我對他這個態度很是滿意,雖然沒有當場回應他,但心裏已經開始琢磨,到底該如何去挖掘這些人才了。
這時,一陣微風吹來,把朕手掌上的桂花花瓣也給吹走了。
我轉身看向俞家兵,神色堅定地說道:“密信告知多羅刀,朕近日便要微服出巡廣南郡,去瞧瞧南宋學子們在我大理都幹了些啥。”
俞家兵拱手告退,我知道,他這是去準備一應事務了。
待他走後,我獨自一人在禦花園裏踱步。想著南宋學子的事兒,心裏滿是期待。這說不定是個好機會,能為我大理招攬不少人才,讓我大理的文治更上一層樓。我越想越興奮,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同時,我又想起方才俞家兵的回答,這小子,平日裏看著不顯山不露水的,關鍵時候還挺能揣摩朕的心思。看來,以後可以多給他些重任,畢竟是跟了自己這麽多年的老人了。
再看看這禦花園裏的美景,朕的心情愈發暢快。這大好河山,要是能有更多的人才來輔佐朕治理,那該多好啊。
我暗暗下定決心,這次微服出巡廣南郡,一定要好好考察考察那些南宋學子,絕不能錯過任何一個可用之才。
想著想著,我便朝著禦書房的方向走去,準備為這次微服出巡做些準備。這一趟,我可是滿懷期待,相信一定會有不少收獲。
俞家兵這小子辦事,那叫一個麻溜,沒費幾天功夫,就把我前往廣南郡的一應事宜安排得妥妥當當,不愧是我派出去的得力幹將。這不,我便與俞家兵一身便服朝著廣南郡出發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路上,風和日麗,陽光暖烘烘地灑在身上,心情也跟著格外舒暢。誰能想到,這去廣南郡的路上,還碰上了舉族東遷的百夷族人。
那場麵,可真是浩浩蕩蕩,拖家帶口,挑著擔、趕著牲畜,一路熱熱鬧鬧的。我一下子就來了興致,幹脆一路跟著他們,順便也和族裏的人聊一聊,也算是體察民情了。
在和他們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百夷族的族人們個個臉上都洋溢著對新生活的期待,一提起這次東遷,那是讚不絕口,滿是滿意。
聽著他們的話語,看著他們的笑容,我這心裏就像吃了蜜一樣甜,踏實了不少。看來當初同意多羅刀的這個決策,還真是沒錯,能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比啥都強,我這當皇帝的,也就欣慰啦。
好不容易進了廣南郡,還沒來得及好好喘口氣,就聽見不遠處傳來一陣激烈的討論聲。
我好奇心頓起,湊近一瞧,原來是南宋學子與我大理學子正在進行一場談經論道的辯論呢。這可有意思了,我立馬停下腳步,找了個舒服的位置,興致勃勃地準備當一回聽眾。
場中的南宋學子,一個個意氣風發,穿著整潔的長衫,頭冠束得整整齊齊,臉上滿是自信的笑容。再看咱大理的學子,雖然也精神抖擻,但相比之下,還是多了幾分青澀和緊張。
辯論一開始,南宋學子就率先拋出了一個觀點:“治國之道,在於禮義為先,以道德教化萬民,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這話說得有理有據,聲音洪亮,一開口就鎮住了場子。
咱大理的學子也不甘示弱,站起身來,略有些緊張地清了清嗓子,回應道:“我大理雖地處偏遠,但向來尊崇佛法,以慈悲為懷治理百姓,同樣能保一方安寧。佛法的教誨,亦是讓我們心懷善念,與人為善。”
聽到這兒,我微微點了點頭,心裏想著,咱大理學子雖說緊張,可這回答也還算中規中矩,沒丟咱大理的臉。
可南宋學子緊接著就開始發難了,他們引經據典,從儒家經典到曆代先賢的治國理念,滔滔不絕地闡述著道德禮儀在治國中的關鍵作用,說得頭頭是道,那口才,簡直讓人驚歎。
我瞧著咱們大理學子的臉色漸漸變得有些蒼白,額頭上也冒出了細密的汗珠,心裏不禁有些著急。
不過,咱大理學子也沒被嚇倒,努力地尋找著反駁的理由,雖然話語沒有南宋學子那般流暢,但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堅定。
隨著辯論的深入,差距漸漸就顯現出來了。在談及民生治理的時候,南宋學子詳細地講述了如何通過合理的稅收政策、興修水利等措施來改善百姓生活,還列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而咱們大理學子在這方麵的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回答得有些磕磕絆絆,隻能泛泛而談。
我坐在一旁,眉頭不自覺地微微皺起,心裏暗暗歎氣。看來,正如我之前所想,咱大理學子的底子還是太薄了些。在談經論道這種需要深厚學識和敏捷思維的場合,確實比不上南宋學子。不過,我也沒有絲毫的氣餒,反而激起了我想要大力發展大理文治的決心。
這場辯論持續了好一陣子,最終,結果也沒有出乎我的意料,南宋學子在各個方麵幾乎都是碾壓我大理的學子。雖說隻是一場談經論道,但這結果還是讓我有些不是滋味。
不過,我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臉上重新露出了笑容。這一場辯論,與其說是失敗,不如說是給咱們大理學子敲響了警鍾,也是給我這個皇帝提了個醒。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我在心裏默默想著,回去之後,一定要加大對學宮的投入,多引進一些優秀的學者來大理講學,讓咱們的學子有更多的機會學習知識,開闊眼界。我相信,隻要我們努力,未來大理的文治一定會越來越好。
時間也不早了,我示意俞家兵就近先住一晚,明早在去廣南郡的新郡府賓州城。
喜歡從上山到上朝請大家收藏:()從上山到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