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經學為體,實學為用
字數:3062 加入書籤
"有趣!讓我看看他的經學文章。"朱雄英翻閱另一份卷子,驚喜地發現這位王守仁不僅在實用科目上表現突出,其經學文章也寫得極為出色,思想深邃,文筆流暢。
"此人堪為狀元之選!"朱雄英當即拍板。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出三百名優秀考生進入複試。複試中,考官們不再局限於書麵答題,還增加了實操環節,要求考生現場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一個月後,複試結果揭曉。這批進入殿試的新科舉人與以往大不相同,他們既有紮實的經學基礎,又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王守仁的綜合表現最為突出,被眾考官一致看好。
殿試這天,朱雄英親臨貢院,為考生們出題考核。他不僅考察經學知識,更注重實際應用能力。考題中包括:"如何改良水車以提高灌溉效率?"、"麵對北方幹旱,應如何統籌調度水資源?"、"西方火器日新月異,我大明應如何應對?"等。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朱雄英還與每位考生進行了簡短的對話,了解他們的治國理念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輪到王守仁時,朱雄英問道:"若由你負責一項重大水利工程,預算有限,如何確保工程質量和效益?"
王守仁思索片刻,從容答道:"臣以為,水利工程貴在因地製宜。首先應詳細勘察地形地貌,了解水文規律;其次,選用適合本地的建材,既保質量,又節約成本;第三,合理安排工期,避開汛期;最重要的是,廣納民智,傾聽當地百姓意見,畢竟他們最了解自己的土地。"
朱雄英滿意地點點頭:"很好,務實之道也。那你認為,實學與經學,二者關係如何?"
王守仁恭敬地回答:"臣認為,經學為體,實學為用。經學教人以德,立人之本;實學授人以技,濟世安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治國如此,為學亦然。"
朱雄英眼前一亮:"說得好!體用兼備,正是大明當前所需。"
殿試結束後,朱雄英親自擬定名次。王守仁毫無懸念地被欽點為狀元,其設計的水利係統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讚賞。榜單一出,立即引起轟動,因為這是大明曆史上第一個既精通經學又擅長實學的狀元。
放榜當日,京城萬人空巷。人們爭相一睹這批新科進士的風采,尤其是那位傳說中的實學狀元王守仁。與以往不同,民間對這次科舉結果普遍表示讚同,認為朝廷終於開始重視實際問題的解決者了。
殿試結束後的第三天,朱雄英在奉天殿舉行了隆重的授官儀式。他站在高高的台階上,俯視著下方列隊整齊的新科進士們,心中充滿期待。
"諸位是在新製度下選拔出來的人才,肩負著改革創新的重任。"朱雄英語氣莊重,"大明要強盛,需要你們這樣的新型人才。希望你們不負朝廷期望,為大明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隨後,朱雄英宣布了各位進士的任命。與以往不同,這次分配特別注重個人特長與崗位的匹配。擅長農學的分派到戶部和地方州縣,負責農業改革;精通水利的進入工部水利司;而那些在機械設計上有才華的,則被安排到匠造學堂,參與技術創新。
狀元王守仁被直接安排進匠造學堂高級部門,負責重要技術創新項目。這一安排打破了狀元必入翰林院的慣例,引起一些議論。但朱雄英堅持自己的決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王守仁的才華在實學上更為突出,匠造學堂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授官儀式結束後,朱雄英特意單獨召見了王守仁。
"王愛卿,你的水利設計方案朕看了,很有創見。"朱雄英讚賞道,"尤其是那個調節水流的裝置,簡單實用,令人耳目一新。"
王守仁受寵若驚:"陛下過獎了。臣隻是結合了前人經驗,略加改進而已。"
朱雄英搖搖頭:"你太謙虛了。朕已命人按照你的設計製作樣品,準備在京郊試用。若效果良好,將推廣至全國。"
王守仁感激涕零:"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朱雄英又道:"匠造學堂最近在研製新型火器,你有空也去看看,提些建議。大明要強盛,必須在軍事科技上不落人後。"
王守仁領命而去,心中充滿幹勁。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決心要用實際行動證明皇帝的選擇是正確的。
果然,入職不到一個月,王守仁就展現出非凡才華。他改良的水利係統在京郊試用後,效果顯著,灌溉效率提高了近三成,而成本卻下降了兩成。更令人驚喜的是,他還參與了火器研發,提出了幾項關鍵改進建議,使得新式火炮的精準度大大提高。
朱雄英得知後,龍顏大悅,親自前往匠造學堂視察。當他看到王守仁設計的改良型火炮試射成功,準確命中遠處目標時,不禁拍手讚歎:"好!有此神器,我大明邊防更加穩固!"
王守仁恭敬地解釋道:"此炮最大的改進在於炮身內部的螺旋紋路,可使炮彈旋轉飛出,大大提高了精準度和射程。"
朱雄英頻頻點頭:"此乃利國利民的大發明啊!王愛卿,你可有其他想法?"
王守仁猶豫片刻,小心地說道:"臣在研習西方火器時發現,他們正在發展一種小型手持火器,威力雖不如大炮,但便於攜帶,可裝備更多士兵。臣認為,我們也應當研發類似武器。"
朱雄英眼前一亮:"手持火器?確實值得研究。這樣,朕再調撥三萬兩白銀,專門用於此項研發。你親自負責,務求突破。"
王守仁感激地叩首:"臣遵旨!定當全力以赴,不負聖望!"
就這樣,王守仁很快成為了朱雄英倚重的技術顧問,經常被召入宮中,討論技術創新和軍事裝備的改進事宜。他的才華和貢獻,也為科舉改革增添了最有力的注腳。
喜歡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請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