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朱元璋借靈]

字數:3609   加入書籤

A+A-


    第十一章 朱元璋借靈
    元至正二十三年夏,鄱陽湖的水腥氣漫過康山半島。朱元璋的帥船泊在淺灘,三十六盞孔明燈升上夜空,卻被東南風扯得歪歪斜斜,像極了帳中輿圖上紊亂的紅藍旗標。劉伯溫站在船尾,望著西方天際的破軍星亮度異於常日,指間的算珠"哢嗒"斷裂,落進濁浪翻湧的湖水中。
    "先生可是憂心?"朱元璋的腳步聲驚起宿鳥,他卸去甲胄,隻著青布衫,腰間卻仍別著那柄染血的斬馬刀,"陳友諒擁軍六十萬,戰船樓高十丈,確是生平大敵。"
    劉伯溫轉身,借艙中燈火看清主公眉間的川字紋。自和州起兵以來,朱元璋從未如此凝重——鄱陽湖之戰,實乃漢人政權更迭的關鍵。他抬手示意案上的《靈山誌》:"昨夜觀星,北鬥天樞星向靈山偏移三度。三神若肯借靈,此戰當有轉機。"
    一:夜祭靈山
    子時初刻,湖麵籠罩著鉛灰色的霧靄。劉伯溫換了素色道袍,攜三牲祭品登上小舟,八名親衛劃船時皆閉口不語,船槳入水輕得像觸碰琉璃。行至湖心,靈山三十六峰的剪影在霧中若隱若現,最高的石人峰如巨人垂首,腰間的三道斧痕泛著暗紅,那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留下的印記。
    "停船。"劉伯溫低聲喝止,小舟恰好在石人峰倒影中央。他赤足踏入湖水,涼沁沁的湖底布滿圓石,卻有溫熱的泉眼從石縫湧出,纏繞腳踝如活物。取出青銅香爐,內盛靈山特有的五香草,剛一點燃,青煙便化作遊龍狀,徑直撲向石人峰。
    "石人公、胡昭真人、李老真君,"劉伯溫跪倒在船頭,湖水浸透道袍下擺,"元運將終,生靈塗炭。朱元璋舉義旗,欲解百姓倒懸。今陳友諒興兵犯境,望三神賜下天機,護佑仁者之師。"
    話音未落,湖麵突然沸騰。石人峰腰間的斧痕爆發出金光,三道光束墜入湖中,激起的水浪竟在半空凝成冰晶,顯化出三神影像:石人公左手托穀,右手握劍;胡昭跨鶴持卷,鶴喙微張似在長鳴;李老真君倒提葫蘆,水珠連綿不絕落入香爐。
    香爐中的五香草突然自燃,青煙盤旋三十六圈後,聚成晶瑩的光球,懸浮在石人峰頂端。劉伯溫忽覺掌心刺痛,低頭見三道金紋正滲入皮膚,最終在掌心拚出"康山"二字。與此同時,三十六峰依次亮起,峰頂雲霧化作星圖,中央主星正是指向康山水域的天樞星。
    "豬見糠,喜洋洋..."劉伯溫喃喃自語,突然明白這是三神啟示——"康"與"糠"同音,朱元璋字國瑞,正應了"豬朱)見糠康)則喜"的兆頭。湖風驟起,將他的聲音傳向四麵八方,連遠處陳友諒的艦隊都能聽見這神秘的低語。
    二:移師康山
    寅時三刻,帥船燈火通明。朱元璋盯著劉伯溫掌心的"康山"二字,忽然拔劍斬落案角:"傳令下去,全軍棄守南湖嘴,移師康山水域!違令者斬!"
    將領們麵麵相覷,唯有徐達、常遇春等心腹立刻領命。劉伯溫趁機展開輿圖:"康山雖淺,卻多港汊蘆葦,正製敵樓船。且三神示警,此乃天命所歸之地。"
    當明軍戰船轉向時,東方天際已泛魚肚白。陳友諒的艦隊卻在此時發動突襲,數百艘樓船如移動的山城壓來,船首的衝角在水麵犁出深溝。劉伯溫站在桅杆頂端,望見陳友諒立於主艦甲板,頭戴鑲寶金冠,腰間纏著蛇形玉帶,正舉劍指向明軍帥旗。
    "來得好!"劉伯溫抽出桃木劍,劍鞘上的三神紋與掌心金紋共鳴,"取靈山聖水土!"
    親衛捧來玉瓶,內裝石人峰泉眼之水。劉伯溫將水潑向康山方向,隻見湖麵突然升起三十六道金色光柱,每道光柱中都浮現出石人公的巨影——無頭的軀體卻披著甲胄,巨掌握著由湖水凝成的巨劍。
    陳友諒的樓船剛駛入光柱,便如撞在無形的山上。主艦"混江龍"的衝角突然斷裂,木屑飛濺中,士兵們驚恐地看見石人公巨影握拳砸下,樓船竟像紙糊的一般崩塌。更奇的是,明軍戰船所過之處,蘆葦自動分開,湖底暗礁皆發出金光示警,避開了所有船底。
    "天助我也!"朱元璋親自擂鼓,戰船趁勢放火,火船借風勢衝向敵陣。陳友諒的艦隊亂作一團,他本人的坐船被火舌吞噬時,竟看見湖麵上漂著七葉蓮——那是胡昭真人的信物,此刻卻在為明軍引路。
    三:大明基業
    正午時分,鄱陽湖水被染成赤色。陳友諒中箭身亡的消息傳來時,朱元璋正站在康山沙灘上,望著士兵們救治敵方傷兵。劉伯溫遞過清水,卻見他盯著掌心逐漸淡去的金紋:"先生,此戰勝得蹊蹺。"
    "非是蹊蹺,"劉伯溫指向石人峰,峰頂的金光已化作金橋,"三神借靈,實因陛下心懷蒼生。昨夜祭山時,臣看見石人公托穀之手光芒大盛——這是五穀豐登之兆。"
    忽然,湖麵上漂來三十六朵金蓮,每朵花瓣上都刻著篆文。朱元璋拾起一朵,見花瓣上寫著"以民為天",想起初入濠州時,百姓易子而食的慘狀。他忽然跪地,將金蓮放入湖水:"待天下一統,定在靈山建三神大廟,讓百姓永記神靈庇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伯溫扶起主公,見遠處百姓劃著漁船前來,船上載著飯團、草藥。一個老漁民跪在朱元璋麵前:"將軍若得天下,求免三年賦稅。"
    "準!"朱元璋聲音哽咽,"且免五年!"他轉身對劉伯溫低語,"先生常說"靈山之靈在人心",今日方知,百姓的祈願,才是最大的神靈。"
    四:靈山歸隱
    洪武元年,南京稱帝後的第三個月,劉伯溫悄然踏上靈山石階。石人殿的風鈴依舊,卻多了些鎏金裝飾——那是朱元璋派專人修繕的。廟祝王翁已白了頭,看見他時老淚縱橫:"先生可算回來了,三神托夢,說您該回來守山了。"
    殿內,三神神像煥然一新:石人公的基座刻滿五穀紋樣,胡昭像旁多了藥童雕塑,李老真君的葫蘆下接了青銅水罐,泉水晝夜不息。劉伯溫摸著石人公腰間的斧痕,忽覺掌心微震,金紋再次浮現,卻不再是"康山",而是"休養生息"。
    "先生,"王翁遞過一卷《皇明祖訓》抄本,"陛下派人送來的,說靈山是大明的龍脈,要世代供奉。"
    劉伯溫翻開,見扉頁上朱筆寫著:"朕本淮右布衣,因靈山之靈得天下。後世子孫,當如靈山之石,護佑百姓;如七葉之蓮,心懷慈悲。"他合上本子,望向殿前廣場,幾個小道士正跟著藥童辨認草藥,其中一個男孩腰間掛著赤銅鈴,與當年胡超神醫的信物一模一樣。
    暮色中,劉伯溫登上石人峰,望著鄱陽湖方向的燈火。三十六峰的輪廓在晚霞中若隱若現,像極了當年夜祭時的星圖。他知道,朱元璋已將靈山的信仰融入了大明的國運,而真正的"借靈",從來不是借用神力,而是借了民心——就像石人公的巨掌,隻有托起百姓的五穀,才能真正擁有守護的力量。
    山風掠過,帶來石人殿的鍾聲。劉伯溫解下腰間的官印,任其墜入山澗。道袍在風中舒展,他終於成為了靈山的一部分,就像當年的胡超、葛洪,就像永遠屹立的石人公。鄱陽湖的潮聲與靈山的鬆濤,在此刻合奏成一曲永恒的樂章。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