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九十九宮觀]
字數:5843 加入書籤
第十二章 九十九宮觀
一、宮觀林立
晨霧未散的卯時三刻,青石板階上的露水還凝著七分涼意。我踩著被千年步履磨出包漿的石階向上,指尖掠過右側崖壁時,忽然觸到一道深凹的紋路——那是隻展翅仙鶴的浮雕,鶴喙微張,仿佛要將山間晨露啄入腹中。石縫裏鑽出的野蘭垂著水珠,在晨光中折射出細碎的虹,與摩崖上斑駁的篆文相映成趣。那些文字記載著唐貞觀年間,第一個在靈山結廬的羽士如何被仙鶴引至靈泉的傳說。
轉過第三個彎道時,鬆濤聲忽然低了下去。眼前豁然開朗處,第一座宮觀如棲於雲端的金鵬,飛簷上的鎏金鴟吻正銜住一縷初升的陽光。"靈霄宮"三字懸於朱漆大門之上,門旁兩尊石獅足有兩人高,左獅爪下按著繡球,右獅護著幼崽,細看時竟發現獅眼瞳仁處嵌著墨晶,晨光掠過便泛出溫潤的光,仿佛這守護了七百年的靈獸隨時會在夜色裏踏雲而行。
殿內傳來三清鈴響,一位鶴發童顏的道長正繞著青銅香爐踱步,道袍上的星鬥紋隨步伐流轉。"朝聖者可是從信州府來?"他忽然駐足,拂塵輕點地麵,香爐中青煙竟凝成遊龍形狀,"昨夜觀星,天樞星芒落於西南,料想今日必有貴客。"
我低頭看去,香灰在供桌上積成淺丘,無數細小白點嵌於其中——是朝聖者們埋下的祈願簽。道長見我凝視,笑道:"三百年前有位舉子在此求簽,將願望刻在銀杏葉上埋入香灰,後來竟中了探花。如今百姓皆學此道,香灰裏藏著萬家燈火呢。"
拾級再上,宮觀漸次在雲霧中顯形:有的隱於巨岩之後,飛簷從石縫間斜挑而出,如蒼鬆破石;有的半懸於峭壁之上,憑木棧道與主路相連,廊柱上纏繞著百年藤蘿,花開時便如紫色瀑布垂落山穀。行至"玉虛觀"前,忽見一位道姑正用竹帚清掃台階,每片落葉都被細心攏入竹簍——她說這些落葉曬幹後可入香,能助信眾在冥想時通感天地。
最為奇特的當屬那座“石隱宮”了,它整座宮觀完全是依著天然的岩洞而建造起來的。那岩洞的洞頂,垂下來的鍾乳石如同簾子一般,令人驚歎不已。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鍾乳石竟然被前人用金粉勾勒出了二十八宿圖!
當清晨的陽光從洞口斜射進來時,那石鍾乳的陰影便會在丹牆上緩緩遊走,仿佛是銀河在流動一般,美輪美奐,令人陶醉其中。
而在這宮觀之中,有一位守宮的老道長正坐在石榻上打盹。他的身旁,擺放著一張石案,案上有半塊尚未刻完的石碑。那石碑上的刀痕之間,填滿了朱砂,仔細一看,原來是《靈山宮觀記》的殘篇。
二、萬民朝拜
巳時過半,山路上的人流漸漸密集。挑著竹簍的山民走在最前,簍裏的米酒晃出漣漪,沾著晨露的杜鵑花在簍邊輕輕顫動。有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追著風車跑,彩綢帶掃過青石板,驚起幾隻藏在苔蘚裏的藍蝶。她母親背著竹簍,簍底墊著新收的糯米,麵上擺著三串紙折的元寶——那是給"石人公"的祭品。
"石人公殿到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前方人群忽然虔誠起來。那座建在凸岩上的小殿供奉著整塊天然形成的人形巨石,石麵經千年香火熏染,泛著溫潤的古銅色。殿前三株古柏枝幹扭曲如虯龍,枝椏間掛滿紅絲帶,風過時便如萬蝶振翅。
先前遇見的老者跪在蒲團上,額頭觸地時發出"咚"的輕響。他帶來的供品是一小袋稻種,用紅繩係著,放在石人公腳邊。"去年山洪衝走了半畝田,"他起身時扶著膝蓋,眼角皺紋裏嵌著山風帶來的細沙,"石人公托夢說要在岩縫裏種旱稻,您瞧,今年育的秧苗竟比往年壯實三分。"
胡昭祠內,木魚聲與道觀的鍾磬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律。這座祠廟並非供奉佛像,而是紀念三國時期在此隱居的胡昭。胡昭,這位與諸葛亮齊名的隱士,不知何時竟成了靈山佛道共尊的仙人。
祠內,一位身披袈裟的僧人正站在供桌前,將一碗符水遞給一位抱著病兒的農婦。農婦滿臉憂慮,接過符水後,小心翼翼地吹了吹,然後輕輕喂給孩子。符紙在瓷碗裏緩緩打轉,水麵上倒映著佛像的金箔,仿佛在水中也能感受到佛的慈悲。
僧人低聲對農婦說:“胡公在時,常常采集山上的草藥來救治眾人。如今,菩薩借他的手,繼續護佑著眾生。”農婦感激地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希望。
在山腰間的一個平台上,幾個年輕的匠人正忙碌地雕刻著新的功德碑。他們身後堆放著從山岩中開采出來的青石,這些青石的石麵上天然的雲紋竟與靈山三十六峰的輪廓相似,宛如一幅天然的畫卷。
“上個月州府送來的碑額,”為首的匠人指著地上的一塊浮雕說道,“你們看,這四足神獸踏雲而行,栩栩如生。知府大人說,靈山的香火旺盛,連京城都有所耳聞,皇帝要賜下‘江南第一仙山’的匾額呢。”匠人們聽了,臉上都露出欣喜之色,手中的刻刀也更加用力地雕琢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道佛雙興
申時初刻,葛仙峰巔的藥廬飄出淡淡藥香。七葉蓮在紫銅香爐中燃燒,煙霧順著竹管引入崖下的石室——那是葛玄當年煉丹的地方,如今成了靈山最大的義診處。穿道袍的弟子們在石臼裏搗著草藥,石杵與臼壁相擊的聲音,竟與山腳下佛寺的誦經聲合著同一節拍。
"施主可曾見過"金蓮花現"?"那位在石人公殿見過的僧人不知何時來到身邊,手中托著個青瓷盞,盞中浮著三朵極小的金色蓮花,"卯時采的朝露,酉時開的金盞花,須得用葛仙翁當年留下的丹爐煮沸。"他說話時,遠處玉虛觀的道長正領著弟子抬著藥箱下山,道袍與袈裟在山風中交替閃過,恍若日月同輝。
藥廬後的石壁上,嵌著半塊斷碑,"洗心"二字已風化不全,卻仍能看出晉代隸書的筋骨。傳說葛玄在此煉丹時,曾用山泉水為百姓洗眼,盲者複明,病者得愈。如今石壁下鑿出的水池裏,清水潺潺,常有朝聖者掬水抹眼,說能洗淨心頭塵埃。
當暮色如輕紗般緩緩染透群峰,天地間漸漸被一層神秘的色彩所籠罩,一場特殊的法事正在"雙聖殿"中悄然舉行。
這座殿宇與眾不同,它同時供奉著老子與釋迦牟尼的坐像,兩尊神像莊嚴肅穆,在昏黃的燭火映照下,仿佛散發出一種超越塵世的光輝。燭火交相輝映,使得整個殿堂都彌漫著一種寧靜而莊重的氛圍。
在神像前,道長與僧人並肩而立,他們身著各自的道袍和袈裟,麵容慈祥而莊重。道家的《黃庭經》與佛家的《金剛經》的誦經聲同時響起,交織在一起,宛如天籟之音。這聲音穿過雕著陰陽魚與蓮花的窗欞,飄向遠方,驚起了歸巢的山雀,它們撲棱著翅膀,似乎也被這神聖的氛圍所震撼。
殿內,有一位白胡子老者帶著全家跪倒在地,他的眼中閃爍著淚光,聲音略微顫抖地說道:“五十年前,土匪上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是道觀的道長和佛寺的僧人聯手,護著我們這些百姓躲進了岩洞,才保得全村平安。”他的話語充滿了感激之情,仿佛那段曆史依然曆曆在目。
法事結束後,我隨著一位僧人緩緩走下山去。僧人指著遠處錯落有致的宮觀,微笑著對我說:“靈山的靈,在於它的包容。”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暮色中,道袍的月白與袈裟的土黃已難以分辨,它們仿佛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這座山的獨特風景。
僧人接著說:“葛仙翁種下的七葉蓮,惠能大師插上的菩提樹,都在這山上生了根。就像這三十六峰,各有各的姿態,卻共頂一片天。”他的話語如同這山間的清風,輕輕拂過我的耳畔,讓我對這座山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天下第一靈山
寅時已近尾聲,黎明前的黑暗逐漸被驅散,靈山的雲海像是被一股神秘力量攪動,開始翻滾湧動起來。我靜靜地站在“觀日台”上,目光穿越層層雲霧,凝視著遠方那九十九座宮觀。
這些宮觀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間,宛如散落在這片天地間的明珠。玉虛觀的長明燈最先亮起,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顯得格外醒目,仿佛是在為這即將到來的日出預熱。緊接著,靈霄宮的走馬燈也開始緩緩旋轉,五彩斑斕的光影在雲海上投射出一幅幅流動的宮闕圖案,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終於,卯時一刻來臨,第一縷陽光如同一支金色的利箭,刺破厚厚的雲層,直直地照射在葛仙峰巔的“降真台”上。那座古老的青銅鼎靜靜地矗立在那裏,鼎中燃燒著檀香,濃鬱的煙霧嫋嫋升起,與雲海交融在一起,竟然在半空中織出了“靈山”二字,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就在這時,靈霄宮的鍾聲驟然響起,清脆而悠揚的鍾聲在山間回蕩,餘音嫋嫋。緊接著,各宮觀的鍾磬聲也紛紛響應,此起彼伏,交織成一曲宏大而莊嚴的交響樂。這鍾聲如同喚醒沉睡大地的晨鍾,驚起了群鳥,它們在金色的光柱中翻飛翱翔,宛如祥瑞降臨,為這壯觀的景象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清晨,陽光灑在山腳下,給這片土地帶來了一絲溫暖。百姓們紛紛走出家門,開始了新一天的朝拜。
在通往山頂的小路上,有一個背著竹簍的藥農。竹簍裏裝滿了他剛剛采集到的靈芝,這些靈芝散發著淡淡的香氣。藥農小心翼翼地背著竹簍,生怕靈芝受到一點損傷。他的目的地是山頂的藥廬,他要將這些珍貴的靈芝供奉給藥廬,希望能為人們帶來健康和福祉。
不遠處,一位牽著耕牛的老漢緩緩走來。耕牛的背上馱著一袋新麥,老漢手中還拿著一把麥穗。他來到石人公殿前,將新麥撒在殿前的空地上,然後虔誠地合十祈禱。這些新麥是他辛勤勞作的成果,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感謝神靈的保佑,讓他的莊稼豐收。
與此同時,一支穿著綾羅綢緞的商隊也在山路上行進。他們抬著一箱箱的捐銀,這些捐銀是他們為各宮觀準備的。然而,當他們走到胡昭祠前時,卻突然停了下來。商隊的領隊讓每個夥計都喝一碗僧人熬的平安茶,這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寓意著平安和吉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繼續沿著山路前行,經過一段蜿蜒曲折的小路後,終於來到了傳說中的“聚仙橋”。這座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跨在山澗之上,氣勢磅礴。橋身全部由青色的石頭砌成,堅固而穩重。欄杆上則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細膩入微,線條流暢自然,讓人不禁為之讚歎。
昨日曾見過的那位雕刻匠,此時正站在橋頭,全神貫注地忙碌著。他手中的鑿子不停地敲打著青石板,每一下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仿佛是在演奏一場獨特的音樂盛宴。
走近一些,可以看到他正在修補欄杆上的圖案。他新刻的圖案是道佛二聖共執玉笏,上方是兩位聖人莊重肅穆的麵容,下方則刻著百姓們挑水、耕織、讀書的場景。這些圖案栩栩如生,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當時的生活場景。
“知府大人說,匾額不日就到啦!”雕刻匠臉上洋溢著笑容,對路過的人們說道,“可咱們靈山的好,又豈是一塊匾額能夠說得盡的呢?”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靈山的深深熱愛和無比自豪,讓人感受到他與這座山之間的深厚情感紐帶。
正午時分,我在"心遠亭"遇見那位晨霧中掃地的廟祝。他正將新采的山莓分給路過的孩童,見我到來,從懷中掏出個布包:"這是靈霄宮的香灰,摻著七葉蓮粉,帶回去撒在門前,能保四季平安。"他身後的山林在陽光下泛著翡翠色,九十九座宮觀的飛簷在綠樹間若隱若現,宛如大地生長出的金色冠冕。
離開靈山時,回首望見雲海翻湧中,宮觀的輪廓時明時滅,唯有山風中的香火味與鍾磬聲始終清晰。忽然明白,這九十九座宮觀從來不是冰冷的建築,它們是眾生心願的具象,是千年信仰的沉澱。當最後一縷陽光掠過"天下第一靈山"的匾額時,我知道,真正的靈山之靈,早已在每個朝聖者的心中,在每聲虔誠的祈願裏,在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煙火中,永遠閃耀著溫暖的光。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