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靈山之靈]
字數:5681 加入書籤
第十九章:靈山之靈
戊申年六月初六,寅時五刻,棋盤峰巔的霧靄比往日濃了九分。無頭石人公的花崗岩軀體披著苔蘚織就的青衫,石頸處的斷痕已被千年風雨磨成溫潤的弧麵,晨間的露水順著他石肩的褶皺匯聚,在胸口凹處積成小小的鏡湖,倒映著三十六峰的剪影。山風掠過他腰間的草繩——那是百年前香客係上的祈福帶,褪色的紅綢在霧中若隱若現,像一串未散的經咒。
“石人公醒了!”山腳下的更夫敲響銅鑼,聲浪震落鬆針上的露珠。廟祝老鍾背著香簍拾級而上,竹簍裏的艾草與檀香混著晨露蒸騰,在他身後畫出蜿蜒的煙路。行至“百步雲梯”中段,忽見石人公的石掌邊緣泛著微光,五根石指的縫隙間,竟生長出幾簇淡紫色的靈香草,花瓣上的露珠映著朝霞,如同碎鑽綴滿岩縫。
“今日是您的誕辰呢。”老鍾對著石人公的斷頸輕聲念叨,將三炷香插入石掌前的凹槽。香頭剛燃,雲霧突然翻湧,在石人公膝頭聚成“風調雨順”四個大字,轉瞬又化作蝴蝶,振翅飛向各座峰巒。老鍾眯起眼,看見二十裏外的梯田在霧中若隱若現,稻秧正頂著露珠舒展,仿佛聽見了大地的呼吸。
一、降魔祛災
一)晨光中的朝聖路
卯時初刻,第一縷陽光劈開霧靄,將“千級天階”染成金紅色。每塊青石上的腳印凹痕都閃著微光,那是千年朝聖者的鞋底與岩石摩擦出的包漿,深者可容指節,淺者如吻痕,記錄著無數次“心有回響”的觸碰。古鬆列隊而立,樹齡逾千年的“迎客鬆”枝幹橫斜,鬆針上的露珠滴落石階,發出“叮咚”清響,與遠處傳來的山歌聲應和——采茶女的竹簍裏,新摘的靈山雲霧茶還帶著晨露,葉片上的絨毛在光線下如同覆雪。
行至“試劍石”前,可見半人高的摩崖石刻隱現於晨霧。篆文“靈山之靈”四字每劃都深及寸許,筆畫間嵌著細碎的雲母,陽光掠過便金屑紛飛。傳說東晉葛洪在此煉丹,見巨石如人,遂以劍刻字,石粉落地成泉,飲之可祛病。此刻有位老農用葫蘆接取石縫滲水,水珠落入葫蘆時發出清越的“當”聲,如同金石相擊。
二)石人殿前的叩首
轉過“回馬嶺”,石人殿的飛簷突然刺破霧層。琉璃瓦上的金箔在陽光下流淌,簷角的風鈴刻著三十六峰圖案,風過處叮咚作響,恍若群峰私語。殿前香爐中,檀香與艾草煙交織成螺旋,托著信徒們的祈願扶搖直上。穿青布衫的老者跪在蒲團上,額頭抵著冰涼的磚麵,手捧的木盤裏擺著新麥磨的餅、山泉水釀的酒,還有一束帶根的稻秧——他的稻田上月遭了雹災,稈葉折損過半。
“石人公啊,”老者的聲音混著哽咽,手指摩挲著稻秧的斷莖,“俺爹臨終前說,您當年用石掌撫平過洪水衝毀的田壟。如今俺這把老骨頭不求旁的,隻盼稻穗能灌漿,莫讓孫兒們餓肚子……”他說話時,石人公膝頭的靈香草突然無風自動,幾瓣紫花飄落在木盤裏,恰好覆在稻秧斷口,竟似天然的繃帶。
三)胡昭祠的佛音
毗鄰石人殿的胡昭祠傳來罄音,沙門曇遠正在為信眾念《藥師經》。祠內供奉的胡昭石像手持書卷,目光卻望向殿外的石人公——這位三國時期的隱士曾在靈山結廬,兼修儒道,死後百姓念其德行,建祠供奉,千年後竟與石人公信仰交融。此刻曇遠的袈裟上繡著靈山地圖,經聲中混著鬆濤,竟與石人殿的鍾鼓形成和鳴。
“昔者胡公在此,觀石人而悟‘天地有靈,在乎民心’。”曇遠合掌望向叩拜的老嫗,她懷中抱著病弱的孫兒,“今日諸位焚香,非求石人顯聖,乃求自心清明。石人公的斷首,正喻‘去妄存真’,心無雜念,方得回響。”話音未落,祠頂的天窗忽透陽光,在胡昭像的書卷上投下石人公的影子,兩者的手勢竟如出一轍,皆是掌心向上,托著無形的福祉。
二、有求必應
一)雲海上的香火圖
巳時正,九十九宮觀同時撞鍾。道教的“靈虛觀”鍾聲沉雄,每響一聲,簷角的銅鈴便應和七聲,暗合北鬥之數;佛教的“華嚴寺”鍾音清亮,餘韻繞峰三匝,驚起群鴿盤旋如蓮花。黃幡與紅幡在山風裏翻飛,將靈山妝點成流動的經卷。山腳下的商隊趕著馱貨的騾子上山,竹簍裏除了供品,還有來自景德鎮的瓷瓶,瓶身繪著石人公托舉稻穗的圖案。
“阿爹你看,石人公在朝咱們笑!”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指著“聚仙台”方向,那裏的石崖在陽光切割下,陰影恰好勾勒出石人公的側臉,嘴角微揚,似在回應眾生的呼喚。她手中的風車突然加速旋轉,彩綢掃過石階,竟掃出點點金光——那是石人公石掌掉落的雲母碎屑,傳說拾得者可保一年順遂。
二)三神殿前的聖水
半山腰的三神殿前,孕婦劉氏扶著石欄喘息。丈夫王二牛攥著她的手,掌心全是汗:“他娘,咱歇會兒再拜……”話未說完,劉氏已跪在蒲團上,腹部的隆起在陽光下泛著柔光:“石人公,您當年護佑過難產的張婆婆,今兒也教教俺家娃認路……”殿內三神——石人公、胡昭、葛洪的神像在香火中若隱若現,石人公的石足突然踏出殿基,在台沿留下三十六道腳印,清泉自腳印中湧出,形成小小的雲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喝吧,”廟祝老鍾遞過木勺,泉水在勺中映出石人公的斷頸,卻無殘缺之感,反似一輪滿月,“萬曆年間大旱,這泉眼救了整座山的人。”劉氏飲下泉水,忽覺腹中胎動輕如蝶舞,抬頭見石人公的石掌正虛懸在她頭頂,掌心紋路間竟浮現出嬰兒的輪廓,轉瞬又化作金光,滲入她的衣襟。王二牛抹著眼角,將帶來的紅綢係在殿柱上,綢帶上繡著“靈山有靈,母子平安”,針腳歪歪扭扭,卻是他連夜趕製的。
三)孩童與金鱗魚
觀星台畔,七個孩童圍著石人公的石足嬉戲。最小的虎娃踮腳摸石趾,忽然驚呼:“石爺爺出汗啦!”但見石趾縫間滲出的泉水聚成小池,水麵漂著幾片靈香草葉,竟化作金色的小魚,擺尾遊向山溪。虎娃們笑著追逐魚群,笑聲撞碎在“文筆峰”上,驚起一群白鷳,羽毛掠過水麵,在池心畫出漣漪,將金鱗魚的影子碎成點點光斑。
“莫要驚擾了石爺爺的靈氣。”年長的阿福學著廟祝的樣子作揖,卻見金鱗魚逆流而上,最終停在“洗心池”中,魚尾拍打水麵,竟在池底寫出“勤”“善”二字。孩子們麵麵相覷,忽然想起私塾先生說過,石人公雖無頭,卻看得清人間善惡,唯有心誠之人,才能看見泉水中的字跡。
三、信仰交織
一)晚課與誦經的交響
酉時三刻,靈虛觀的道士們開始晚課。八卦爐中焚著降真香,青煙在祖師像前聚成太極圖,掌壇道士手持桃木劍,步法暗合靈山三十六峰方位,每踏一步,峰間便有雲霧相應。華嚴寺的沙門則在“大悲殿”誦《普門品》,銅罄聲中,殿內的千手觀音像指尖滲水,水珠落入功德池,竟發出“卟卟”的心跳聲。
山民們沿著“信仰之路”穿梭,道教信眾捧著寫有家人姓名的黃紙,佛教信徒持著念珠,卻在“三教合一亭”前殊途同歸。亭中石碑刻著“心即是佛,性即是道”,碑頂的石葫蘆同時雕著太極與蓮花,陽光穿過葫蘆孔,在地麵投下陰陽魚與卍字重疊的光影。有位秀才在此揮毫,上聯“石人無頭觀天下”剛落,下聯“靈山有靈應眾生”已被山風卷入雲霧,化作金色的楹聯,懸在兩峰之間。
二)石人公的夜巡
初更時分,石人公的石軀發出微光,斷頸處的年輪紋若星河旋轉。他起身踏碎月光,石足落在“龍脊”步道,每一步都讓山岩輕顫,卻驚醒不了熟睡的山雀——他在巡山,查看每處田壟的墒情、每眼山泉的流向。行至“神雨峰”,見去年新栽的茶樹有些蔫垂,石掌輕輕撫過,葉尖便凝出露珠,順著葉脈滲入根須。
“石人公,俺錯了!”半山腰傳來低呼。偷伐鬆木的李三正抱著樹幹發抖,他看見石人公的影子從岩縫中長出,手中握著被砍斷的鬆枝,斷口處竟滲出樹脂,化作“護林”二字。李三撲通跪下,額頭磕在山石上:“俺娘病了要抓藥,才……”話未說完,石人公的石掌已托住他的下巴,掌心的紋路間浮現出草藥圖譜,正是能治他娘病症的靈山百草。
三)泉水中的眾生相
子時,石人公回到棋盤峰,斷頸處的鏡湖映著滿天星鬥。他望著湖水中倒映的萬千燈火:有農舍的油燈在搖晃,那是母親為晚歸的兒子留的;有書院的燭光在跳躍,那是書生在苦讀;還有寺廟的長明燈在閃爍,那是沙門在守夜。每盞燈火都連著湖水中的一個光點,光點匯聚成河,流向他石心中的裂隙——那裏藏著千年間所有信徒的祈願,像種子般沉睡,等待春風喚醒。
忽然,鏡湖水麵泛起漣漪,浮現出百年前的景象:同治年間的大旱,石人公斷頸處湧出洪流,救活萬人;民國時的匪患,他的石影在山巔威懾,讓匪寇迷途知返。這些畫麵與當下的燈火重疊,他明白,所謂“顯聖”,不過是眾生自救的勇氣在山水間的回響。
四、精神家園
一)新碑的誕生
卯時初刻,山民們抬著新鑿的石碑登上棋盤峰。碑材取自“碑材峰”的整石,石匠們在碑首刻了石人公的斷頸像,頸間環繞著稻穗、經卷、丹爐,象征農、文、道的融合。當石碑立起的刹那,石人公膝頭的靈香草突然全部綻放,紫霧升騰,在碑身寫下“靈山之靈”四個大字,筆畫中嵌著曆代香客的祈福帶碎片、文人的墨痕、僧道的經灰。
“這碑,是咱靈山人的骨頭。”老鍾摸著碑麵,指尖劃過“靈”字的最後一豎,那恰好是石人公石掌的紋路,“當年俺爺爺的爺爺說,石人公沒了頭,是把腦袋化在山水裏,讓咱們看得見天,踏得實地,信得自己。”話音未落,三十六峰同時響應,雲霧在峰間流動,如眾仙朝賀。
二)永恒的回響
正午,鄱陽湖的潮聲越過百裏青山,與靈山的鬆濤交融。新碑前的香案上,擺著剛收獲的新麥、初摘的山茶、窯燒的瓷瓶,還有虎娃們放的金鱗魚剪紙。石人公的石掌輕輕按在碑頂,斷頸處的鏡湖突然溢出,形成溪流,沿著碑基的溝渠流向四方,所過之處,草木蔥蘢,蟲鳥和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位曾在石人殿前為稻秧祈福的老者,此刻正用碑前的泉水灌溉梯田。水珠落在稻葉上,映出石人公的笑臉——他知道,所謂“風調雨順”,從來不是石人公的施舍,而是人對土地的敬畏、對勞作的虔誠,在山水間激起的回響。就像此刻,他彎腰插秧的身影,與石人公的石影重疊,共同構成了靈山最動人的圖景。
五丶霧散後的永恒
戊申年臘月,大雪封山。老鍾在石人殿整理香客的祈願簿,發現一頁泛黃的紙,上麵是五十年前一位詩人的題句:“石人無頭心有竅,靈山不語意長昭。”墨跡已淡,卻被香灰染成金色,如同石人公留在世間的指紋。
窗外,雪粒打在琉璃瓦上,叮咚如偈語。老鍾望向棋盤峰,石人公的斷頸處積著白雪,像戴著一頂銀冠,而他的石心,正貼著每一個在風雪中前行的靈魂,默默共振。他忽然明白,靈山之靈,從來不在石人公的軀體裏,而在每個朝聖者踏碎晨霧的腳步聲中,在每個農人播撒種子的手掌間,在每個孩子追逐金鱗魚的笑靨裏——那是人與自然、信仰與生活,永不停歇的對話。
晨霧又起,但這次不再朦朧,而是化作透明的紗衣,裹著新碑與石人公,輕輕搖晃。遠處傳來鑿冰取水的聲響,那是山民們在準備春播,他們的歌聲穿透霧靄,與石碑上的“靈山之靈”四字共鳴,如同天地間最古老的和弦,在三十六峰間,在千萬人心中,永遠回響。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