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岩前峰]

字數:3057   加入書籤

A+A-


    第八十章 岩前峰
    一、蒼岩凝真
    東漢延熹七年的暮春,靈山北麓的岩前峰籠罩在青灰色霧靄中。海拔八百丈的崖壁上,養真岩如巨人頜下的臼齒般凹陷,岩口垂著的鍾乳石串成天然簾幕,滴滴清露墜入岩下的石盂,發出空穀梵鍾般的回響。岩前三畝藥田泛著新綠,當歸與茯苓的嫩芽頂開凍土,在料峭春風裏舒展葉片——這是隱居者胡昭親手種下的,他的草鞋印還留在濕潤的田壟間,像一串通往仙境的密碼。
    山腳下的石泉村飄著稀薄的炊煙,村西頭的老井已幹涸三日,井繩在風中晃蕩,掃過井底的青苔。李老漢蹲在自家龜裂的田邊,指甲掐進板結的土塊,帶出幾點血絲:“自去歲霜降後,竟無半滴雨水,麥苗都枯成柴了……”他的兒媳抱著夭折的嬰兒坐在門檻上,目光呆滯地望著岩前峰,那裏有片雲霧常年不散,傳說中住著能呼風喚雨的仙人。
    “爺爺,養真岩的先生又在采露了!”孫子虎娃趴在石牆上,手指向岩口處。隻見一位青衫長須的老者正舉著陶碗承接鍾乳石的水滴,衣袂被山風吹得獵獵作響,腰間懸著的青銅藥壺泛著溫潤光澤,壺身上刻著的雲雷紋時明時暗,仿佛與天地靈氣相通。
    二、郎中隱岩
    胡昭本是雒陽城中的名醫,官至郎中令,卻在桓帝劉誌沉迷方術、宦官專權之時,掛冠歸隱。他背著藥箱穿過秦嶺時,曾遇一白發仙翁,贈他《黃庭內景經》與青銅藥壺:“天下將亂,靈山有真,可養性,可濟人。”於是他輾轉來到岩前峰,見養真岩前有古鬆九棵,呈九宮之位,岩下石縫中滲出的清泉能治百病,便知這是天定的修道之地。
    初到的三年,胡昭踏遍靈山諸峰,采集百藥。他發現岩前峰的岩層中含有特殊礦物,遇水會釋放靈氣,便在岩口搭建石屋,以鍾乳石露為引,煉製“養真丹”。每當他在丹爐前打坐,頭頂便會浮現出金色的太極圖,藥香飄出十裏,連山間的麂子都會駐足靜立,任由他采摘身上的傷藥。
    石泉村的百姓起初懼怕這位“怪人”,直到那年冬月,張獵戶染了寒疫,胡昭背著藥箱夜訪,用岩泉煎藥,三劑而愈。從此,養真岩的石徑上便多了求醫者的足跡,胡昭總是分文不取,隻道:“天地生養萬物,醫者當順天而行。”
    三、旱魃肆虐
    延熹九年夏,旱魃降臨。原本清澈的石泉河斷流,河床裂出尺寬的縫隙,露出黑色的泥土;山上的鬆樹成片枯萎,鬆脂滴在岩石上,凝成血色的琥珀;就連養真岩的鍾乳石也不再滴露,石盂見底,胡昭的藥爐第一次熄了火。
    李老漢跪在岩前峰下,帶領村民叩拜:“仙長慈悲,救我百姓!”胡昭站在岩口,望著山下的慘狀,鬢角已生出白發——他清楚這不是普通的幹旱,而是北方玄冥之氣失衡所致,需溝通天地五行,重調水脈。
    回到石屋,胡昭取出《黃庭經》,發現內頁浮現出金色字跡:“欲解旱厄,先養真水;真水既足,五氣自和。”他恍然大悟,原來旱魃之患,根源在人心與自然的失衡。於是他決定閉關修煉,在養真岩內布下五行陣,以自身為引,感悟水行之道。
    四、凝露成真
    閉關百日,胡昭經曆了三重境界。第一月,他赤足站在岩頂,感受天風的走向,發現旱魃的熱風來自西北乾位,便在岩前種下九棵水杉,以巽木之性引動水汽;第二月,他潛入岩下的暗河,在漆黑中感悟水的流動,發現地脈中的水精已被燥氣灼傷,便用自身真氣溫養石縫,讓清泉重新滲出;第三月,他夜觀星象,見玄武七宿黯淡,於是在岩口設壇,以青銅藥壺承接北鬥露水,調和五行。
    霜降前夜,胡昭終於出關。他的雙眼如清泉般明澈,衣袂上凝結著細小的水珠,行走時竟不染塵埃。來到旱情最嚴重的西穀,他取出藥壺,朝空中一傾,隻見七滴北鬥露化作七道水龍,盤旋著升入雲端。瞬間,原本晴朗的天空聚起鉛雲,雷聲隱隱,卻無雨滴落下。
    “還差一味——人心之善。”胡昭望向圍觀的百姓,他們眼中既有期待,也有懷疑。他轉身對虎娃說:“去把你家珍藏的雨水拿來。”原來,虎娃娘在旱初時,曾用陶罐接了三滴晨露,視為救命水。當陶罐被捧來,胡昭將其倒入藥壺,青銅壺突然發出龍吟,七道水龍竟融入百姓的祈願,化作甘霖傾盆而下。
    五、天授仙號
    降雨持續了三天三夜,石泉河重新流淌,田地裏冒出嫩綠的新芽,連枯死的老鬆都抽出了新枝。第七日,天庭的禦使降臨岩前峰,朱紅的詔書在陽光下閃耀:“胡昭順天應人,養真化育,著封‘養真仙’,賜玉板金冊,永鎮靈山。”
    胡昭卻推辭道:“吾非求仙籍,隻求百姓能知‘順天養真’之道。”於是他將玉冊埋入岩前的藥田,化作一塊“養真碑”,上麵刻著:“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此,養真岩不僅是治病之處,更成了悟道之所。
    六、真意永續
    百年後,石泉村已變成“養真鎮”,岩前峰下的石碑被奉為聖物,每逢幹旱,百姓便會在碑前誦讀《養真經》,必有細雨降臨。胡昭的青銅藥壺被供奉在岩內,壺中泉水永不幹涸,能治萬病。
    老中醫張守一坐在養真岩前,給弟子們講解:“當年仙長並非單憑法術降雨,而是以百姓的善念為引,調和天地之氣。真正的養真,是讓人與自然相敬相生。”他望向岩口的鍾乳石,水珠滴落的節奏,竟暗合著《黃帝內經》的脈息。
    暮色中,岩前峰的輪廓在雲霧中若隱若現,仿佛一位長須仙人正在俯瞰人間。山風掠過藥田,帶來陣陣清香,那是胡昭留下的不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如同岩下的清泉,在歲月長河中潺潺流淌,永不幹涸。
    這就是岩前峰的故事,它不似其他山峰那般充滿戰鬥與犧牲,卻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詮釋了“養真”的真諦——真正的守護,不是對抗,而是領悟與順應,是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自然的生機,讓每一個生命都懂得敬畏與感恩。當養真岩的鍾乳石繼續滴落清露,當《養真經》的文字在山風中輕輕回響,胡昭的精神,便如同岩前峰的岩石般,永恒地屹立在靈山之上,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象征。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