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登樓峰]

字數:4880   加入書籤

A+A-


    一、玉台懸鏡:星眸初啟照塵寰
    霜降後的靈山如一幅未幹的水墨畫,黛青色晨霧在群峰間遊走,登樓峰恰似一枚青玉印璽,端坐在七十二峰中央。峰頂平如砥石,方圓十丈見方,七根天然石柱按北鬥方位矗立,柱身雲雷紋深嵌石體,每逢雷雨便發出嗡鳴,聲傳百裏,恍若仙人留下的預警號角。晨曦穿透霧靄時,站在峰巔可見信州大地如棋盤鋪展,三百裏外鄱陽湖的漁舟張帆,連桅杆上的漁網紋路都清晰可辨——山民們說,這是登樓仙人的目光化作風物,千年如一日俯瞰人間。
    石鏡村的老獵戶李翁背著陳舊的竹簍,簍中裝著剛采的“鏡葉草”,葉片透明如琉璃,唯有登樓峰陰麵才有。他常對山客指著峰頂石麵的淡金色斑點:“瞧見沒?這是登高仙長的靴印,雷劈不損,霧浸不蝕,連石縫裏的青苔都繞著印子長。”說罷從懷中掏出半片青銅鏡,鏡緣刻著模糊的星圖,“祖上曾在鎮石觀見過仙長,這鏡子能照見十裏外的山精野魅。”
    相傳登樓峰曾是天庭“璿璣台”的碎片,七根石柱對應北鬥七星,石麵暗藏周天星鬥陣,每逢子夜,星芒便會匯聚成鏡,映出人間疾苦。李翁的孫女小翠常趴在靴印旁,看石凹裏的晨露映著雲絮飄過,總覺得能從波光中看見仙人衣袂的影子。
    二、赤沙漫卷:濁龍吐焰裂山河
    宋寧宗慶元五年的旱魃如赤鬼過境,立春之後五月無雨,靈山的溪澗陸續斷流,石鏡村的梯田裂成龜甲,油茶樹的葉片卷成焦黑的螺旋。小翠每日天不亮就背著水罐出發,沿著苔痕斑駁的石階攀爬,峰頂石凹裏的晨露是全村最後的水源。她的布鞋磨穿了底,腳底的血泡滲進石階,卻不敢多接一滴露水——家中病重的阿娘還等著這點水潤喉。
    七月十五子夜,小翠剛接滿半罐露水,西北方天空突然泛起紫芒。雲層中暗金色鱗甲翻湧,惡龍的瞳孔如兩輪血月,正緩緩轉向靈山。露水在罐中劇烈震蕩,倒映出龍首下壓的陰影,少女的尖叫驚飛了棲鳥。水罐摔碎的聲響劃破寂靜,石鏡村的狗吠聲此起彼伏,老人們望著天邊的紫霧,顫抖著念起祖傳的《鎮龍咒》。
    惡龍降臨的第一日,五府崗的鬆林燃起紫焰,火焰如活物般遊走,所過之處鬆樹瞬間炭化,樹脂燃燒的氣味混著硫磺味籠罩山穀。李翁站在登樓峰頂,通過青銅望遠鏡看見火焰軌跡與縣誌中記載的“焚天陣圖”分毫不差,鏡筒上疊石仙人的岩紋突然發燙——那是濁龍“移星換鬥”之術的征兆,此術能引動地火脈,將整片山脈烤成焦土。
    三、璿璣閣議:周天鏡啟照妖邪
    天庭璿璣閣內,二十八宿星官圍繞渾天儀正襟危坐。掌管觜宿的星官突然驚呼,渾天儀上信州方位的銅針瘋狂旋轉:“參商二星錯位,地火衝鬥牛,恐有濁龍現世!”話音未落,閣外鶴鳴清越,掌管了望的典目仙官登高踏雲而至,腰間半麵“周天鏡”殘片泛著焦黑,那是百年前在東海與海妖激戰時被妖血侵蝕的痕跡。
    “下界地脈如亂絲,皆因濁龍欲借焚天陣圖重塑旱域。”登高將鏡麵對準渾天儀,鏡中浮現靈山百姓跪求的景象:老婦人跪在龜裂的田地裏,將嬰兒的繈褓浸在幹涸的河床上,試圖沾取最後一絲濕氣。玉帝凝視鏡中赤地千裏,忽然想起五百年前遮雲、疊石二仙化峰鎮邪的壯舉,眉間閃過痛色:“準卿調用周天星鬥之力,破其霧隱,鎮其妖邪。”
    一道銀光落下,周天鏡殘片瞬間複原,鏡身浮現出完整的二十八宿星圖。登高撫鏡長歎,鏡中倒映出他眼中的血絲——自遮雲、疊石羽化後,他已獨自守望人間百年,鏡中每一道裂痕,都是與妖邪激戰的印記。
    四、青鸞銜鏡:星露初降護蒼生
    登高降臨那日,石鏡村百姓正在祠堂前跪求,香灰在旱風中揚起,如未散的愁緒。李翁忽見東南方雲霧裂開,一隻青鸞口銜圓鏡飛來,鏡中流轉的七彩霞光所過之處,焦枯的禾苗竟挺直了莖稈,卷縮的菜葉重新舒展。鸞背上的仙人廣袖翻飛,袖中星辰軌跡與登樓峰的北鬥石柱遙相呼應。
    “隨我上峰!”登高揮手撤去峰頂雲霧,十二處“天泉眼”顯露真容,泉眼周圍環繞著星鬥狀的凹槽,露水在其中聚而不散。他轉身握住李翁的手,觸感如同握著涼玉:“老伯可還記得‘北鬥七章’?你祖上曾以青牛血救過疊石仙長的坐騎,此鏡與你懷中的勘地鏡本為一體。”
    老獵戶渾身一震,掏出傳家的半片青銅鏡,鏡身突然發出微光,與登高手中的周天鏡共鳴,兩道鏡光在峰頂交織,竟映出靈山地下暗河的走向。當第一縷星露落入村落水井,井水瞬間盈滿,清冽甘甜,小翠捧著水罐狂喜,卻見仙人鬢角已有微霜——那是透支仙力的征兆。
    登高閉目站在北鬥石柱間,鏡光連綴成“璿璣望台”,小翠看見鏡中浮現千裏外的惡龍巢穴:紫鱗覆蓋的龍首正啃噬地火脈,每片鱗甲上都刻著縮小的靈山地圖,連石鏡村的位置都標著暗紅血點。“原來它早將我們的山川刻入鱗甲。”李翁握緊獵弓,箭頭不自覺對準鏡中龍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鏡破霧隱:千江映月現真形
    第一戰在“霧隱穀”展開,濁龍噴出的紫霧如濃墨潑灑,瞬間吞沒整個山穀。登高揮動周天鏡,鏡中突然浮現鄱陽湖的浩渺波光,湖水倒影投射在霧障上,竟生生撕開一道裂縫,露出藏在霧中的龍爪——爪甲上布滿咒文,正是“焚天陣圖”的陣眼。
    “射其爪!”登高一聲令下,埋伏在兩側的獵戶鬆開弩機,塗著朱砂與星砂的弩箭破空而去,精準釘入龍爪鱗縫。惡龍吃痛怒吼,尾椎掃過山穀,卻撞在登高布下的“星芒網”上,每顆星芒都化作小鏡,將龍身影像折射到登樓峰的璿璣台上。李翁看著鏡中三十重龍影,忽然想起祖傳典籍中的記載:“千江映月,萬鏡顯真,妖邪遁形!”
    他帶領獵戶們在鏡光指引下輾轉騰挪,發現唯有鏡中最清晰的影像才是真身。弩箭如雨般落下,雖未致命,卻在龍爪上留下累累傷痕,紫血滴落在地,竟燃起不熄的幽火。登高趁機以鏡光在穀中布下“北鬥迷陣”,七根石柱的虛影插入地麵,將濁龍困在陣中,為百姓爭取到寶貴的轉移時間。
    六、星台演陣:地脈為鎖困赤蛇
    第三日,濁龍改變戰術,潛入地底引動地火,岩漿如赤蛇順著地脈爬行,登樓峰的基座傳來震動。登高鏡中映出赤紅的岩漿流,立刻以鏡光在石麵勾勒北鬥星圖,七根石柱應聲沉入地底,在岩漿層上方結成“玄武鎮坤陣”,陣紋與登樓峰的地基融為一體,將地火牢牢困在岩層之下。
    “小翠,看好鏡中光點!”登高將周天鏡交給小翠,鏡中分出十二道光影,對應靈山十二處要害。少女看見鏡中某點突然亮起紅光,立刻揮動係著星鈴的旗子,遠處石匠村的石鼓應聲敲響,刻著疊石仙法的石鼓震動岩脈,竟將即將噴發的火口重新封死。
    第七日正午,濁龍終於按捺不住,騰空撲向登樓峰,龍目如熔爐,將峰頂石麵烤得通紅。登高望著鏡中越來越近的龍首,忽然露出微笑——他等的正是惡龍全力一擊的時機。當龍嘴大張欲噴焚天焰,周天鏡爆發出刺目銀光,鏡中浮現出整個靈山的立體星圖,每座山峰、每條溪流都化作星點,最終在龍喉處聚成一道“地脈鎖鏈”,鎖鏈由登樓峰的北鬥石柱、疊石峰的鎮山符印、天馬峰的定海神珠共同凝成,瞬間鎖住惡龍咽喉。
    七、鏡碎峰成:天眼永鎮護八荒
    戰鬥到最激烈時,周天鏡的裂痕已蔓延至鏡心,登高能聽見鏡中星圖破碎的聲音。他望向峰下密密麻麻的百姓,想起初入仙班時在南天門立下的誓言:“願以雙目為尺,量盡人間苦難。”咬破指尖,在鏡麵上畫下最後一道“天眼符”,鮮血滲入鏡中,鏡光突然暴漲,將自身神識與登樓峰的地脈綁定。
    “鏡在人在,鏡毀人毀。”他將周天鏡嵌入峰頂中央石座,轉身對李翁說,“每年霜降,若鏡中星點偏移,便是惡龍躁動之時。”話音未落,濁龍的尾椎掃過峰側,七根石柱轟然倒塌,卻在落地前化作漫天鏡光,如利刃般劃過龍鱗,紫血飛濺在石麵上,竟腐蝕出“護民”二字。
    當晨曦初露,百姓們驚見峰頂多出一座三層石樓,樓身由碎鏡拚成,每片鏡片都映著不同的星象。每層樓簷懸著風鈴,風過時發出的聲響,竟與登高指揮戰鬥時的法咒一模一樣。樓內中央的石鏡自動映出靈山各處景象,小翠看見鏡中阿娘正在井邊打水,淚水終於落下——這場耗時七日的惡戰,終究保住了家園。
    八、萬載鏡光:星眸長明照人間
    元順帝至正年間,紅巾軍竄入靈山,企圖據登樓峰為寨。為首將領剛踏上峰頂,石樓內的鏡光突然大盛,映出他身後三百裏外的官兵動向。賊眾望著鏡中如火焰般燃燒的“順天者生”四字,以為仙人顯靈,嚇得連夜撤離。山徑上,鏡光自動寫成的警告在晨霧中若隱若現,每筆都像墜落的星辰。
    清康熙十九年,信州大旱,新任知府王士禎登上登樓峰,石樓鏡中映出鄱陽湖底的水脈走向。他依照鏡中所示開鑿渠道,竟引來了地下暗河,解了七縣旱情。竣工之日,他在峰壁刻下《鏡湖記》,末句雲:“仙人去後鏡長明,照破千重霧與塵。鏡中星鬥皆民願,一片冰心在玉京。”
    如今的登樓峰上,石樓雖已殘破,樓基的鏡紋仍在發揮妙用。石鏡村的孩子們玩“照影戲”時,總能在鏡石上看到不同朝代的影像:有時是登高仙長教李翁使用勘地鏡,有時是遮雲、疊石二仙與他並肩而立,鏡光交映處,雲霧化作千軍萬馬,重現當年戰景。
    李翁的後人保存著那半片青銅鏡,鏡麵映出的不再是山水,而是登樓峰的石樓倒影。他們說,仙人留下的不是居高臨下的了望,而是將人間疾苦盡收眼底的溫柔。每當暮色降臨,鏡石亮起微光,像仙人未眠的雙眼,守望著山下的萬家燈火。山風掠過石樓遺跡,風鈴響動,恍若千年前的戰號仍在回蕩——那不是恐懼的呐喊,而是凡人與仙人並肩,與天地共舞的勇氣之歌,永不熄滅。
    登樓峰的傳說,就像峰頂的周天鏡,將千年來的守護與犧牲,永遠映在每個抬頭仰望的人眼中。當晨霧再次籠罩群峰,七根石柱的殘影在霧中若隱若現,仿佛仙人從未離去,隻是化作了山峰的一部分,用永恒的凝視,護著這方土地的煙火長明。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