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聚講峰]
字數:3402 加入書籤
一、鬆風初叩:文星降世聚靈峰
周敬王四十二年的暮春,魯國的硝煙如惡犬追著殘陽,子墨牽著青牛踏碎最後一片戰亂的月光。牛鈴在寂靜中碎成細響,驚起寒鴉數聲,卻驚不散他眉間的憂慮——自孔丘夫子歸西,禮崩樂壞愈演愈烈,諸侯爭霸的鐵蹄踏碎了詩書禮儀,他背著半卷《尚書》輾轉千裏,隻為尋一處能讓文明火種延續的淨地。
行至信州地界時,群山如青銅筆架橫亙天地,最高處的平頂峰突兀而出,古鬆如巨筆倒懸,鬆針間漏下的月光竟凝成詩句般的光斑,在花崗岩上拚出"格物致知"的雛形。青牛忽然仰天長哞,蹄子踏在光滑的岩麵上,竟踏出個"仁"字淺痕,墨色從牛蹄中滲出,順著石紋蔓延,如活物般生長。子墨撫掌而笑,衣袂拂過牛首:"此峰當名"聚講",正合吾傳道之心。"
他解下腰間的韋編竹簡,取山澗清泉研墨,狼毫在石壁上落下"格物致知"四字,墨痕未幹,山風便卷著鬆針在地麵拚出"知行合一"的紋路,每根鬆針都帶著靈氣,仿佛天地在呼應他的心聲。講堂選址在三株合抱的古鬆之間,樹皮上的蟲蛀處被修成菱形窗欞,透光處可見雲海翻湧,如置身仙境。子時初刻,子墨在石案前備課,忽聞峰頂傳來清越的鹿鳴,循聲尋去,見岩縫中生長著七株連理芝,菌蓋呈北鬥狀排列,每片都映著不同的卦象——乾卦象天,坤卦象地,震卦象雷,正是天地贈予的"七政講席",每株芝草的紋路都暗藏《周易》玄機。
二、雲階論道:群賢畢至傳薪火
立夏那日,第一個學子攀上山峰。少年伯魚來自吳地,衣襟上的血漬尚未洗淨,眼中卻閃著求知的光芒。子墨遞過一杯鬆針茶,茶湯在陶盞中映著雲海:"汝看群山,看似各自孤立,根脈卻在地下相連。治學如登山,須見樹木更見森林。"伯魚低頭啜飲,忽然發現茶湯中竟浮現出九州地圖,山脈河流清晰可見,這才驚覺先生的茶水竟藏著天地玄機。
講堂漸漸聚起三十六位弟子,有農夫之子、樵夫之女,亦有逃亡的貴族子弟。子墨教他們辯日影定節氣,觀星象知農時,更在石坪上畫地為卦,以靈山十泉比附"九流十家"。他常赤腳站在草地上,指著抽穗的麥稈:"道不遠人,田間禾苗的生長,便藏著"生生不息"的易理;溪中遊魚的擺尾,暗合"順勢而為"的智慧。"最動人的是"仁者之辯",仲秋之夜,山雀墜入燭火,翅膀被灼傷。子墨捧起小生命,血珠滴在他青衫上,問眾弟子:"鳥獸草木,可堪為友?"弟子公明抱拳道:"人貴物賤,自古如此。"子墨搖頭,取來搗爛的蒲公英敷在雀翼:"《莊子》有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仁者之心,當如靈山之泉,澤及萬物而不爭。"
三、天闕驚瀾:文氣衝鬥觸天威
天庭璿璣殿內,太白金星的渾天儀突然發出裂響,青銅齒輪間滲出金色流光,映照人間的水鏡裏,聚講峰頂浮動著三十六道文氣光焰,竟比南鬥六星更亮。"下界有凡人聚眾論道,文氣衝犯鬥牛!"糾察靈官的玉笏驚落《仙班名錄》,書頁翻到"凡人造反"篇,字裏行間泛著血光。玉帝凝視水鏡,見子墨正以山泉為墨,在雲霧上書寫"民為貴"三字,山風過處,字跡化作金色鯉魚,擺尾遊向人間村落,所過之處,戰亂的傷痕竟在愈合。
"若任其傳道,凡人將不畏天命!"托塔天王的話讓殿角銅鈴亂響,天兵天將在南天門整裝,戈矛上的寒光映著聚講峰的燈火。子墨在峰頂感應到天威時,正在教弟子們辨識《詩經》中的"芣苢"。他指尖撫過石壁上的"格物"二字,忽然笑道:"所謂天命,豈在雲端?在乎民心而已。"命弟子點燃三十六盞孔明燈,燈上各書"禮義廉恥",如北鬥懸於峰巔,燈光映著弟子們年輕的臉龐,比星辰更亮。
四、雲戰文鋒:筆墨為兵抗天軍
天兵降臨的夜,聚講峰被九道金光籠罩。雷部天將手舉追魂幡,正要喝令子墨就範,石坪上突然騰起三十六道文氣,化作《尚書》《周易》的竹簡虛影,每片竹簡都刻著"仁者不憂"的箴言,如盾牌般擋住天兵的刀光。子墨站在講堂前,青衫獵獵作響:"爾等可知,人間學問乃天地元氣所化?吾非與天鬥,乃與蔽日之雲鬥;非與神爭,乃與錮心之見爭。"
最凶險時,三壇海會大神祭出乾坤圈,金光如烈日壓頂。子墨不慌不忙,取過伯魚手中的算籌,在石案上排出"洛書九宮陣",引動靈山十泉之水,化作八卦水陣。水幕中浮現曆代賢者身影:大禹執耒耜治水,後稷播百穀教耕,孔子乘牛車周遊列國,每道身影都帶著人間的煙火氣,竟將仙術一一化解。峰頂的連理芝發出七彩光芒,與弟子們手中的竹簡相呼應,在雲端拚出"民胞物與"四個巨字,每個筆畫都如泰山壓頂,讓天兵的兵器紛紛落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五、墨魂歸寂:丹心化石鑄文魂
寅時三刻,子墨感到心力交瘁。他望向弟子們眼中的擔憂,想起初登聚講峰時的誓言:"願以百年心血,換人間千年燈火。"指尖在石案上寫下最後一個"教"字,墨跡化作青鳥,飛向每個弟子的眉心——那是他耗盡畢生文氣種下的"智慧種",能讓知識的火種在人間永不熄滅。
天兵的金刀劈來的瞬間,子墨張開雙臂,護住身後的弟子。他的身體漸漸透明,唯有眼中倒映著聚講峰的雲海、講堂的燭火、弟子們的淚痕。"記住,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話音未落,已化作一尊石像,手中仍握著那卷被仙火燒焦的《尚書》,書頁上的文字卻在發光,如星星墜入人間。弟子們抱著石像痛哭時,峰頂的連理芝全部枯萎,卻在石像腳下長出新的草木:莖幹如竹簡,葉片似書頁,每片葉子上都天然生著"仁義禮智"的紋路——這便是後世所稱的"文心草",觸摸者便能領悟先賢智慧。
六、文脈千年:薪火相傳照古今
戰國末年,弟子伯魚在石像旁建"七政書院",將子墨的講學語錄刻在三十六塊石碑上。每逢朔望,石碑便會浮現當年講學場景,雲霧化作子墨虛影,向學子們講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宋代理學家朱熹宿於書院,夜夢石像開口:"格物須見其理,致知須盡其性。"他醒後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寫道:"聚講峰之石,乃賢者精神所化,觸之者能明本心。"明代王陽明在此悟道,望著石像衣褶間的雲紋,忽然頓悟"知行合一"的真意,衣袂一揮,竟讓滿山文心草同時發光。
現代的聚講峰下,"七政書院"已擴建成文化聖地。某個深秋清晨,女生小林在石像前背誦《孟子》,山風掀起她的筆記本,紙上"民為貴"三字與石像掌心的墨跡重合。刹那間,峰頂雲霧化作子墨身影,向她微微頷首,袖口飄落片文心草,葉片上的"知"字閃閃發亮。她忽然明白,千年之前的智慧,從未消逝,而是融入了靈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草木。
暮色中的聚講峰披著霞光,石像的輪廓與雲海融為一體,仿佛仍在講授永不褪色的道理。峰巔石碑上斑駁的字跡記著:"石可碎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山風裏傳來若有若無的吟誦聲,那是千年不散的文氣,在靈山的峰穀間回蕩。聚講峰的傳說,是知識的豐碑,是傳承的讚歌,更是人類對文明永恒的守望——隻要有人仰望星空,隻要有人守護智慧,那些刻在石上的文字,便會永遠在時光中發光。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