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葛仙峰]

字數:4651   加入書籤

A+A-


    一、仙翁降世:丹爐飛焰照靈山
    東漢光和二年的重陽,信州地界的雲霧格外清透。一位鶴發童顏的道人負手立於雲頭,手中拂塵係著五色彩幡,腰間懸著青銅丹爐,爐身刻滿《靈寶經》符文。他正是葛玄,自太學辭官後已雲遊十載,此刻俯瞰靈山諸峰,忽見東北方向有紫霞聚頂,如丹爐飛焰,正是“寶地開壇”的征兆。
    “好個藏丹聚氣之所!”葛玄足尖輕點,丹爐率先墜向峰巔,落地時竟在岩石上烙下八卦印記,爐中殘餘的九轉金丹粉化作星雨,灑向山穀。他踏雲而下,見此峰形如倒扣的丹鼎,峰頂平台平整如砥,東側生有三株千年古鬆,枝椏交錯如華蓋,正是“三才聚靈”之象。更妙的是,峰腰處天然形成三層岩台,恰似丹爐的風火、水臍、藥鼎,暗合道家“三元歸一”之理。
    “就叫葛仙峰吧。”葛玄撫掌而笑,解下丹爐置於峰頂,爐中突然騰起青焰,自動點燃岩縫中暗藏的硫黃礦脈,竟形成天然的煉丹火池。他又以拂塵輕點古鬆,鬆針間立刻滲出晶瑩的鬆脂,滴入丹爐旁的石凹,化作“鬆露泉”,泉水甘冽,正是煎藥的上佳之選。
    二、丹房初辟:鬆煙墨火寫靈樞
    葛玄在峰腰的中層岩台搭建“靈寶丹房”,以鬆木為梁,樹皮為瓦,房簷下懸掛著自煉的“五雷鎮邪鈴”。丹房內,青銅丹爐踞於中央,爐下的硫黃火池晝夜不熄,爐旁的藥架上擺滿了他從各地采來的珍稀藥草:昆侖山的雪參、蓬萊島的珊瑚草、終南山的千年茯神,在鬆露泉的霧氣中輕輕搖曳。
    初到山中,葛玄便發現山民多患“山嵐瘴氣之症”,輕則上吐下瀉,重則昏迷不醒。他踏遍靈山深處,以袖中五色彩蝶辨認可入藥的靈草——彩蝶停駐之處,必是良藥所在。某日,他在背陰岩縫中發現一種葉片如掌的青草,蝶翼觸碰時竟泛出金光,正是《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金掌蓮”,可解百毒。
    “此草需晨露浸潤,午陽曬幹,方得全效。”葛玄教村民們在丹房外的石坪上晾曬藥材,親自示範“五氣煎藥法”:以鬆露泉為引,辰時起火,巳時下藥,午時調火,未時收膏,申時服用。他還將煉丹時剩下的藥渣埋入峰土,竟催生出土質細膩的“丹砂泥”,塗在傷口可加速愈合。
    三、瘟疫肆虐:懸壺濟世渡迷津
    中平元年,中原大亂,靈山一帶爆發“赤斑疫”,患者全身起紅斑,高熱不退,十室九空。葛玄正在峰頂煉製“靈寶祛瘟丹”,忽見山腳下升起黑煙——那是百姓焚燒病屍的焦臭味。他長歎一聲,取下丹爐,倒入整株金掌蓮,又咬破指尖,滴入三滴心頭血:“今日便以丹爐為舟,渡此劫波。”
    丹爐化作青銅巨鼎,載著葛玄飛入疫區。他以拂塵掃過病榻,五雷鎮邪鈴發出清越之音,竟將附著在患者身上的疫氣震散;又將煉好的丹藥溶於鬆露泉,用竹管噴向村落,水霧所及之處,紅斑漸消。麵對奄奄一息的孩童,他解開道袍,以掌心的丹砂印記貼在孩子眉心,渡入真氣:“莫怕,仙翁在此。”
    月餘間,葛玄踏遍七十二峰,采集了靈山所有的金掌蓮,甚至深入險絕的“蛇紋岩”,被毒蟒咬傷手臂,卻忍痛將蛇膽入藥,製成“靈蛇祛毒散”。當最後一位患者康複時,他的道袍已沾滿藥漬和血汙,丹爐的符文也黯淡了三分,卻仍笑著對百姓說:“病災如霧,心正則散,莫要慌了生計。”
    四、丹書傳世:玉簡金函授妙術
    疫情過後,葛玄在丹房外設下石案,白日治病,夜晚則將畢生所學刻入玉簡。他編著《靈寶采藥經》,詳細記載靈山百種藥草的性味、采集時辰和炮製方法;又創“五禽吐納術”,教孩童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增強體質;甚至改良了山民的飲食習慣,將丹砂泥燒製的陶罐贈給百姓,叮囑“粥煮七分,留三分養鍋氣”。
    某日,一位名叫青岩的少年跪在丹房前,懇請學藝。葛玄見他掌心有丹砂胎記,知是有緣,便收為弟子:“學醫先學德,煉丹先煉心。”他帶青岩踏遍靈山,指著懸崖上的靈草說:“此草生在險處,需冒死采摘,卻能救人性命,你敢采否?”見青岩毫不猶豫地點頭,才將“飛岩走壁術”傾囊相授。
    隨著聲名遠播,常有州郡官吏前來禮聘,願以千金相贈。葛玄卻指著丹爐笑道:“我這丹爐隻煉救人藥,不煉發財丹。”他在丹房門前立起木碑,上刻“醫不避險,藥不藏私”八字,從此求醫者隻需帶一束新采的藥草,或幫著打理丹田,便可入門問診。
    五、天詔臨峰:金闕威嚴壓雲巔
    建安五年,葛玄正在峰頂觀星,忽見北鬥七星連結成“鎖”狀,心知天庭已有察覺。三日後,九位金甲天將踏劍而來,為首者手持玉帝金旨,聲如滾雷:“下界葛玄,私傳仙術,聚斂人氣,著即卸去凡胎,回天受審!”
    山民們聞訊趕來,將葛仙峰圍得水泄不通。青岩已過而立之年,此刻扶著老村長,眼中含淚:“仙翁救了我們十餘年,若要拿他,便從我們身上踏過去!”百姓們捧著藥罐、丹書,甚至當年染病時換下的衣物,在丹房前堆成小山,哭聲震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葛玄輕撫老村長的手,將隨身的玉扳指取下,放入鬆露泉:“此泉今後會自動湧出祛病水,你們隻需晨昏祭拜,莫要荒廢農桑。”轉身對天將拱手:“容我與弟子交代後事,即刻隨你們回天。”卻在步入丹房時,以“袖裏乾坤”之術,將畢生心血——三卷玉簡、半爐金丹、五雷鎮邪鈴,全部融入峰體岩紋。
    六、丹戰九霄:寶鼎飛煙抗天威
    紫微天網降下時,葛玄正站在峰頂丹爐旁,青岩率百姓在峰下結起“人丹陣”,以誠心之力為他護法。天將們祭起“斬仙飛刀”,卻見丹爐突然爆發出萬道金光,爐中飛出無數藥霧凝成的白鴿,啄向飛刀。“爾等可知,此爐煉的是人間疾苦,收的是百姓心香?”葛玄甩袖祭出五雷鎮邪鈴,鈴聲化作實質的符篆,在天網上燒出窟窿。
    主陣的“武曲星君”大怒,揮劍斬向峰腰丹房。葛玄不慌不忙,雙掌按在丹爐上,喝一聲“丹爐化鼎”,整座葛仙峰竟如青銅巨鼎騰空而起,爐中硫黃火池的火焰化作九條火龍,繞峰遊走。更妙的是,峰體岩紋中浮現出《靈寶經》經文,每道紋路都對應著一位百姓的祈願,竟將天兵的法力轉化為滋養土地的靈肥。
    “老葛,你竟敢以凡界人氣抗天?”武曲星君的盔甲被火龍烤得發燙,驚怒交加。葛玄卻盤坐爐頂,取出最後半粒金丹:“人氣即天威,民心即天命。”說罷將金丹投入火池,火焰驟燃,竟在雲端寫出“護民”二字,字跡金光閃閃,連南天門都隱隱震動。
    七、化石為丹:金身永鎮葛仙台
    當第十七道“天罰雷”劈落時,葛玄的道袍已被燒穿,露出內裏閃爍著丹砂光的軀體——原來他早已將自身煉成“人丹”,肉身便是最堅固的法器。他望著峰下跪求的百姓,忽然笑了:“丹成必凝,人成必化,這便是我的劫數。”說罷,雙掌按在丹爐上,爐中火焰突然熄滅,整個人如融化的金丹,漸漸融入峰體。
    “仙翁!”青岩哭喊著撲向峰頂,隻見葛玄的身影化作一尊盤膝而坐的石像,左手握半柄斷鈴,右手托著丹爐,爐中竟還冒著淡淡青煙。石像落成的瞬間,峰體岩紋全部亮起,形成一幅巨大的《采藥圖》,正是葛玄生前所繪的靈山藥草分布圖。
    天兵們見“人丹合一”已成,知道再難動搖葛仙峰,隻得悻悻回天。臨行前,武曲星君望著石像歎道:“癡兒,你可知這一化,便是永墮人間,再無羽化登仙之日?”卻不知,石像的眉心間,正閃爍著他當年融入峰體的玉簡光芒——那是他留給人間的“靈寶心燈”。
    八、丹火長明:萬載煙霞仰仙風
    三國時期,葛仙峰下的村落遭遇兵災,百姓躲入峰間岩洞,竟發現岩紋中的玉簡自動顯形,指引他們找到隱秘的藥庫;唐代天寶年間,藥王孫思邈登臨此峰,見石像掌心的丹爐青煙竟能治病,遂在《千金方》中記載“葛仙峰煙,可愈沉屙”;宋代蘇軾任上饒知州時,曾在石像前煮茶,見鬆露泉中浮現丹爐倒影,題詩壁上:“丹爐化峰峰化仙,一片冰心在玉壺。”
    近代抗戰時期,日軍飛機轟炸靈山,炸彈卻在葛仙峰上空自動轉向,飛行員事後回憶,曾見雲端有老道持爐而立;2008年汶川地震,靈山震感強烈,唯有葛仙峰穩如泰山,石像手中的丹爐竟流出紅色藥液,經檢測含有天然止血成分,救了許多傷員。
    夏至,靈山景區的纜車緩緩升起,導遊小陳指著遠處的丹鼎形巨峰:“那就是葛仙峰,海拔1096米,峰頂的丹爐遺跡至今仍有青煙冒出,科學解釋是地下硫黃礦自然揮發,但我們當地人都說是葛仙翁的丹火未熄……”
    遊客們在石像前駐足,見丹爐石凹中盛著清澈的泉水,紛紛取杯接飲。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中醫忽然老淚縱橫:“我爺爺的爺爺曾說,當年瘟疫盛行,是葛仙翁用掌心的丹砂救了全村,這泉水裏,分明有他當年渡給患者的真氣。”
    暮色中的葛仙峰被染成丹紅色,石像手中的丹爐青煙嫋嫋,與天邊的晚霞融為一體。山風掠過古鬆,鬆針相擊之聲,竟隱隱透出《靈寶經》的吟誦韻律——那是千年前,葛玄坐在丹房前,教給弟子青岩的第一首煉丹口訣。
    當最後一縷陽光消失,石像掌心的丹爐突然發出微光,映照著岩紋中密密麻麻的藥草圖譜。遊客們不知道,每一道岩紋都是一個治病救人的故事,每一縷青煙都是一位仙人放棄長生的溫柔。葛仙峰默默矗立,如同一座永不熄滅的丹爐,而葛玄的傳說,就像他爐中的九轉金丹,在每個需要希望的時刻,都會在百姓的記憶裏重新煥發光芒。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