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笑天獅]

字數:2357   加入書籤

A+A-


    一、獅影擎天:靈山雲海中的守望者
    晨霧初散時,笑天獅峰總以一種威凜又憨態的姿態刺破蒼穹。整座山峰由三塊赭紅色巨岩疊成,頂部岩層前凸如獅首,凹陷的岩縫恰似眯起的笑眼,下頜處垂落的鍾乳石如銀須飄動。山風掠過獅鼻處的穿洞,便會發出低沉的“嗡鳴”,山腳下的孩童常拍著手唱:“石獅笑,雲霧跑,孽龍來了要嚇逃!”
    守山老嫗周阿婆的藤椅總擺在觀獅亭。她摩挲著腰間的銅鈴說:“每到雷雨夜,獅眼裏會滲出金光,那是石仙大師在盯著作惡的精怪。”月光爬上獅背時,峰影投在靈山河麵,隨波搖晃的輪廓,活像頭踏浪嬉戲的巨獸。
    二、石仙隱世:岩穴中的慈悲神隻
    上古時期的靈山,常有紫氣自岩縫間升騰。傳說石仙大師棲身於笑天獅峰腹內的“靈虛洞”,洞內鍾乳倒懸如瓔珞,石榻上散落著千年不化的“補天石”。《靈山異聞錄》載:“大師掌生石,指落處頑石成金;目含光,視病者沉屙立愈。”
    某年大旱,山民跪求甘霖。石仙大師取岩中玄鐵鑄犁,以自身精血為引,將靈山河水犁成甘霖。百姓隻見雲霧中金光閃爍,次日便見幹涸的河床湧出清泉,連兩岸焦土都長出翡翠般的苔蘚。自此,每逢初一十五,靈虛洞口便飄出藥香,救了無數染病的樵夫。
    三、孽龍肆虐:山洪中的血色黃昏
    卻說那靈山河底蟄伏著條黑鱗孽龍,每逢端午便興風作浪。宋開禧年間的端陽,黑雲壓城三日,孽龍掀翻十八座石橋,濁浪卷著房屋直衝笑天獅峰。山民躲在獅腹岩洞裏,聽著外頭傳來“哢嚓”巨響——竟是孽龍撞斷了獅尾處的千年古鬆。
    石仙大師自岩穴踏雲而出,銀須怒張如飛瀑。他揮袖擲出三塊“定山神石”,化作獅峰的脊梁,又摘下腰間玉佩拋向天際。玉佩裂成萬千光刃,直取孽龍七寸。霎時天地變色,靈山河水倒流,孽龍哀鳴著遁入深潭,鱗片卻化作滿山的黑曜石。
    四、獅形天成:神工鬼斧的守護印記
    降伏孽龍後,石仙大師取靈山玄石,以自身法相雕獅。他三斧劈出獅首輪廓,指腹撫過岩麵,石紋便如獅毛根根分明;又以舌尖點化雙眼,瞬間湧出兩道清泉,這便是如今獅峰腳下的“靈泉”。最後,大師將定山神石嵌入獅腹,低聲念咒:“一鎮山河,二鎮魍魎,三鎮人心惶。”
    當夜,整座獅峰轟然挺立。百姓次日驚見:獅口大張如拱門,獅爪下鎮壓著塊刻滿符文的巨石,爪縫間還卡著半截孽龍斷角。更奇的是,獅鼻穿洞每日卯時會吐出白霧,聚成“傘蓋”為勞作的山民遮陽。
    五、香火綿延:千年不絕的感恩祈願
    笑天獅峰下的“鎮龍廟”裏,石仙大師的石像身披紅綢,左手托著石獅,右手握著斷角法器。廟祝老張頭說:“民國二十年發大水,廟門被淹到門檻,唯有石獅像始終浮在浪尖。”廟中香爐裏插滿銅錢與寫著“驅邪”“求子”的紅布條,山風掠過簷角銅鈴,與信徒的祈願聲纏成一片。
    每年端午,四鄉八鎮會舉辦“獅王巡遊”。壯漢們抬著三丈高的竹編獅燈,繞峰而行,鑼鼓聲震得獅峰岩縫簌簌落石。曾有遊客拍下奇景:巡遊隊伍經過時,獅峰陰影恰好罩住隊伍,宛如石獅俯身護佑。
    六、秘境奇觀:天然雕琢的獅形百態
    獅峰周遭藏著“九獅連蹤”的奇景:東側“睡獅岩”蜷成一團,鬃毛化作垂落的藤蔓;西側“舞獅崖”岩紋如躍動的獅身,風過時岩沙滑落,恰似抖落金粉;山巔的“望日獅”昂首天際,每當日出,陽光穿過獅嘴,便在岩壁投出燃燒的光圈。
    地質學家在此發現罕見的“丹霞象形地貌”,岩層褶皺恰如獅身肌理。但山民更信石仙傳說:“當年大師雕完主獅,隨手甩了九塊碎石,就成了這群小獅子。”
    七、今古共鳴:跨越時空的守護力量
    現代登山客總愛與獅峰合影,有人模仿獅口大張的表情,有人在獅爪巨石上拓印符文。2020年暴雨季,地質監測顯示獅峰西側有滑坡風險,搶險隊進駐時,卻發現鬆動的巨石被樹根牢牢纏住——那些根係竟長成獅爪狀。
    文創店裏,笑天獅造型的石雕、風鈴琳琅滿目。最受歡迎的是“獅吼u盤”,插入電腦時會播放采集自獅鼻穿洞的風聲。遊客小李在峰頂錄下一段視頻:“聽,這不是風,是石仙大師在說‘別怕,有我在’。”
    暮色中的笑天獅峰鍍著金邊,山腳下的鎮龍廟又飄起炊煙。賣葛根餅的阿嬸吆喝著:“吃塊獅峰餅,石仙護你行!”山風掠過獅耳,傳來遠古的嗡鳴,仿佛千年前那場降妖大戰,從未真正落幕。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