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道士仙]

字數:2275   加入書籤

A+A-


    一、仙峰聳翠:靈山雲海裏的道骨遺蹤
    晨光刺破北麓的霧靄時,道士仙峰總以青灰色的剪影浮現。三疊岩峰自下而上漸次收窄,宛如道袍廣袖垂落,頂端的兩塊尖石恰似道士冠冕的玉簪。山腰間常年繚繞的雲氣,被山民比作仙人未散的丹煙,而岩壁上交錯的蒼鬆,更似仙人隨意拋擲的拂塵。
    望仙鄉的老篾匠周阿公常坐在山腳下的茶棚裏,指著峰巔說:“每到戌時三刻,那兩塊石頭會透出微光,是胡仙師在撚動北鬥七星的燈芯。”山風掠過峰側的古柏,枝葉摩挲聲混著隱約的銅磬音,仿佛千年道觀的晨鍾暮鼓仍在回蕩。
    二、伏龍隱世:東漢末年的名士風骨
    建安五年,中原烽煙四起。胡昭揮毫寫下“鬆穀為廬,百草作伴”八個篆字,將曹操送來的征辟詔書投入爐火。這位與諸葛亮同名的隱士,攜著藥箱與《黃帝內經》殘卷,踏入靈山深處的大濟村。《玉山縣誌》載:“昭公結廬百穀峰下,簷角懸銅鈴,聞鈴響者,病無不起。”
    胡昭的竹廬前,永遠擺著三個陶甕:左盛山泉,右貯藥渣,中置銅錢——病愈者隨意投幣,貧苦人分文不取。某日,獵戶王二被山豹抓傷瀕死,胡昭取來峰巔的“龍鱗草”,又以朱砂在傷口畫下道符,三日後竟見新肉生。消息傳開,連鄰郡的太守都喬裝來求藥。
    三、丹爐承道:叔侄雙仙的濟世傳奇
    胡昭的侄子胡超,自幼隨叔習道。他在擁筆峰鑿出“紫極洞”,以七十二道符文鎮住岩穴。洞內丹爐日夜不熄,爐灰裏常混著未燃盡的《黃庭經》殘頁。山民傳說,胡超煉丹時,常有白鶴銜來昆侖雪,白鹿送來武夷茶。
    晉泰始年間大旱,胡超登上峰頂,以桃木劍畫符祈雨。刹那間烏雲四合,甘霖卻獨獨落在百姓的田畝,豪強的莊園滴水未沾。此事傳入朝廷,晉武帝親賜“胡公真人”金印,紫極洞自此改名為“真人觀”。
    四、禦封顯靈:千年回響的仙緣佳話
    宋宣和二年,汴京皇宮籠罩陰霾。太子高熱七日不醒,太醫院的“白虎湯”喝得滿宮飄苦。某夜,宋徽宗忽見夢中有青衫道士持藥葫蘆而來,藥香入鼻,太子竟咳出黑痰,次日便能起身讀書。
    欽天監夜觀星象,見江南方向紫氣衝天。使臣循跡至靈山,在道士仙峰的岩壁上發現“玄壇紫極洞真天師胡真人”的古篆。宋徽宗大喜,敕封胡超為“玄壇紫極洞真天師”,並親書“道士仙峰”匾額。至今峰頂仍存宋代摩崖石刻,記載著“胡真人乘鶴護駕”的神跡。
    五、仙跡尋蹤:峰巒間的道韻遺存
    道士仙峰的“紫極洞”內,明代銅鍾仍懸於石梁,鍾身刻滿星鬥圖。洞壁凹槽裏插著鏽跡斑斑的青銅藥鋤,據說胡昭曾用它在峰頂的“百草園”采藥。最奇的是洞後“丹井”,井水冬暖夏涼,飲之齒頰留香,地質檢測顯示富含多種微量元素。
    山腰處的“天師殿”香火終年不斷,香案上擺著胡昭手書的《傷寒論》殘卷。每逢農曆七月初七,各地道眾會在此舉行“步罡踏鬥”法事,腳步揚起的塵土裏,隱約可見北鬥七星的軌跡。
    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地質奇觀
    地質學家在峰體發現罕見的“丹霞疊層構造”,岩層褶皺恰似道家的太極圖。更妙的是峰頂的“棋盤石”,天然的裂紋構成九宮格,相傳胡昭在此與隱士對弈,棋子落地生根,竟長成了九棵連理鬆。
    山民至今遵循“采三留七”的采藥規矩,說這是胡昭定下的“天道”。某地質考察隊曾在岩壁發現古藤,根係纏繞成“道”字,經碳十四檢測,樹齡竟逾千年。
    七、今古同輝:仙峰腳下的文化新生
    現代遊客登頂時,總愛撫摸岩壁上的“仙人手印”——那是風化形成的凹槽,卻恰好合掌。景區推出“胡仙茶”,以峰頂野茶混著丹井水煮開,茶湯金黃透亮,飲後唇齒回甘。
    非遺傳承人在天師殿複原“古法煉丹”表演:朱砂、雄黃在陶爐中變幻出七彩火焰,嫋嫋青煙裏,遊客仿佛看見胡超當年“點鉛成丹”的身影。一位來自日本的道教學者撫摸著宋代石碑,驚歎道:“這不是山,是活著的道經。”
    暮色中的道士仙峰漸隱於雲霧,山腳下的望仙鄉亮起點點燈火。賣葛根餅的阿婆吆喝:“吃塊仙峰餅,沾沾胡仙師的靈氣!”山風掠過古柏,銅鈴輕響,恍惚間,千年前的藥香與道韻,仍在這方天地間流轉不息。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