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革新浪潮

字數:6108   加入書籤

A+A-


    終於,錢灃將圖爾坤走私貿易的罪證整理完畢,每一項都鐵證如山,讓人無可辯駁。劉墉仔細審閱後,覺得時機已到,便帶著罪證,會同阿桂、王傑等人,一同進宮麵聖。
    乾隆帝看著擺在麵前的罪證,臉色漸漸變得鐵青。圖爾坤身為朝廷重臣,竟敢做出這等中飽私囊、擾亂國家經濟的勾當,實在是罪不可恕。他怒拍龍案,大聲道:“圖爾坤這逆臣,朕如此信任他,他卻做出此等事來!來人,即刻傳圖爾坤進宮,朕要親自審問他!”
    劉墉趕忙上前奏道:“陛下息怒,圖爾坤罪行累累,恐怕不止於此。臣等還有更重要的消息奏明陛下。”接著,劉墉便將圖爾坤私自組建私人武裝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並呈上蕭逸所給的地圖。
    乾隆帝聽聞此言,如遭雷擊,頓時呆坐在龍椅上。好一會兒,他才緩過神來,眼中滿是震驚與憤怒。私自組建武裝,這分明是有謀逆之心,圖爾坤難道想顛覆大清江山不成?
    就在此時,宮外傳來一陣喧鬧聲。原來是圖爾坤得知自己走私貿易的罪證被呈給了皇上,心中慌亂,帶著幾個親信,竟不顧阻攔,強行闖進了宮來。
    圖爾坤一進宮,便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哭訴道:“陛下,臣冤枉啊!這都是劉墉等人汙蔑臣,他們心懷不軌,想陷害臣!”
    乾隆帝怒目而視,喝道:“你還敢狡辯!罪證確鑿,你還有何話說?如今又有人舉報你私自組建私人武裝,意圖謀反,你該當何罪?”
    圖爾坤聽到“私自組建武裝”這幾個字,頓時如五雷轟頂,臉色變得煞白。他怎麽也沒想到,這件極為隱秘的事情竟然也被人知曉。一時間,他竟呆在原地,不知如何狡辯。
    見圖爾坤這般模樣,乾隆帝心中已然信了幾分。他大手一揮,說道:“來人,即刻派人前往京城郊外那處山穀查證。若情況屬實,將圖爾坤及其黨羽一網打盡,絕不姑息!”
    很快,前去查證的侍衛回來複命,證實了圖爾坤私自組建武裝之事千真萬確。乾隆帝氣得渾身發抖,當即下令將圖爾坤打入大牢,等候發落,同時命人徹查圖爾坤的黨羽,一時間,整個朝堂人人自危。
    而劉墉等人並未因此放鬆警惕。他們深知,圖爾坤經營多年,黨羽眾多,稍有不慎,便可能死灰複燃。於是,他們繼續協助朝廷,清查圖爾坤餘黨,穩定朝堂局勢。
    在民間,百姓們得知圖爾坤即將被嚴懲,無不拍手稱快。那些聯名上書的有識之士,更是奔走相告,稱讚皇上聖明,也對劉墉等人的正義之舉讚不絕口。
    與此同時,顒琰在這場風波中,展現出了沉穩和睿智,乾隆帝對他越發看重。在處理完圖爾坤之事後,乾隆帝重新考慮常青和海蘭察職位空缺的填補問題。這次,他不再被臣子們的私心所左右,而是以才德為標準,最終決定讓瓜爾佳氏·雅德接任閩浙總督,額勒登保擔任鑲藍旗漢軍都統。
    雅德這個人一生頗為傳奇。乾隆十九年,年輕的雅德憑借自身才學考補內閣中書之職,自此踏上了他跌宕起伏的仕途之路。時光悄然流轉,至乾隆二十六年,雅德憑借著日積月累的勤勉與才識,得以晉升為侍讀。兩年後的乾隆二十八年,他更是榮升侍讀學士,同時兼任公中佐領。此後,他的仕途一路扶搖直上,先後曆任正白旗蒙古副都統、盛京工部侍郎並兼管奉天府府尹事,而後又出任葉爾羌辦事大臣等諸多要職。
    乾隆四十年,一紙調令,雅德前往喀什噶爾任辦事大臣。在那遙遠的邊陲之地,他努力施展著自己的抱負。兩年後,他又先後補任工部右侍郎,繼而調任倉場侍郎。步入乾隆四十五年後,他的足跡輾轉於山西、福建等地,先後擔任巡撫之職。然而,在福建巡撫任上,台灣漳泉地區爆發了械鬥動亂,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雅德的處理未能盡如人意,因此遭革職查辦。所幸,他在後續補救措施上表現得當,最終改為留職查辦。
    命運似乎總愛與他開玩笑,乾隆五十四年,雅德竟又獲升遷,成為閩浙總督。可乾隆五十年七月,他雖高居此位,卻因案件查辦不力,再度被革職。禍不單行,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起義爆發,雅德因受此事件牽連,被提審並擬處以絞刑。在生死邊緣,他卻意外獲恩旨赦免,隻能閑居於家中。時光匆匆,乾隆五十六年,因年邁體衰,他終獲釋放。次年,又被賜予頭等侍衛之銜,出任喀什噶爾辦事大臣。可命運的波瀾並未就此平息,乾隆五十八年,當他轉任葉爾羌辦事大臣時,與同僚明興意見不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年,乾隆竟下特旨,再次任命他為閩浙總督。
    然而,回顧雅德的為官生涯,卻並非一帆風順。在任期間,他多次因查辦不力被革職,還曾因浙江清查虧空案等事,無奈代賠銀兩。在林爽文叛亂等重大事件中,也因失察等問題,多次受到處罰,他的一生,充滿了榮耀與坎坷,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雅德和額勒登保上任後,不負眾望,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為大清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而朝堂之上,經過這場大變革,風氣為之一新,大臣們皆以圖爾坤為戒,不敢再肆意妄為。
    然而,這場風波雖然暫時平息,但大清的隱患並未完全消除。蕭逸雖然幫助劉墉等人扳倒了圖爾坤,但他深知,大清內部的腐敗問題根深蒂固,僅憑這一次行動遠遠不夠。他決定繼續留在京城,暗中觀察朝中局勢,尋找機會,為改變大清的現狀盡自己的一份力。
    劉墉知道蕭逸的想法之後,經過多次深入的考察,覺得這個年輕人值得信賴,於是,就讓他加入了粘杆處,成了劉墉身邊的一個秘密的拜唐阿。從此蕭逸為劉墉在暗中辦理了許多棘手的案子。
    而乾隆帝經此一事,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治國之道,意識到自己對朝堂官員的監管有所疏忽。他決心加強吏治,整頓官場風氣,以確保大清江山的長治久安。但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大清這艘古老的巨輪,能否在乾隆帝的帶領下,衝破重重迷霧,繼續平穩前行,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而就在雅德上任之後,雅德在閩浙總督任上采取了一係列的革新措施,使閩浙地區在短短的不到半年時間裏就風生水起。這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乾隆的耳朵裏。
    這日,早朝之上,氣氛較往日略顯凝重。劉墉率先出列,神色嚴肅而堅定,手中捧著一份奏折,向乾隆帝奏道:“陛下,如今我朝經濟雖看似繁榮,實則暗藏隱患。商業稅賦過重,諸多商戶不堪重負,經營艱難;而農業雖為立國之本,卻也需更多扶持,方能持續興盛。然雅德大人在閩浙地區做出了一番不錯的革新,使閩浙地區豐衣足食,情景一片大好。故此,臣鬥膽提出一係列經濟改革措施,望陛下聖裁。”
    乾隆帝微微點頭,示意劉墉繼續說下去。劉墉清了清嗓子,有條不紊地說道:“其一,減輕商業稅。商賈乃流通之樞紐,稅負過重則阻礙商業發展,致使市場活力不足。適當減輕稅負,可刺激商業貿易,促進物資流通,增加國家財富。其二,鼓勵農業發展。應加大對農田水利的修繕投入,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對開墾荒地者予以獎勵,如此可增加糧食產量,穩固國之根本。”
    劉墉話音剛落,和珅便從另一側走出,臉上帶著慣有的微笑,隻是這笑容中似乎藏著幾分深意。他躬身行禮後,說道:“陛下,劉大人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臣以為,如今的商業稅賦已然是經過多年權衡而定,貿然減輕,恐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再者,商業之繁榮,本就依賴於市場自然調節,過多幹預,未必是好事。”
    乾隆帝微微皺眉,問道:“和珅,那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和珅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說道:“陛下,奴才以為,當前經濟之關鍵,在於整合商業資源,由朝廷出麵引導,組建大型商業集團,如此一來,不僅可保證商業有序發展,亦可確保國家稅收穩定。至於農業,我朝農業向來發達,無需過多額外投入,隻需維持現狀即可。”
    劉墉一聽,心中頓時明白和珅此舉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和那些商業集團的利益,不由得心中憤慨。他當即反駁道:“和大人此言差矣!商業集團若由朝廷引導組建,勢必會形成壟斷之勢,屆時普通商戶將更無生存空間,市場公平將被破壞,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而且,農業關乎民生,怎能說無需額外投入?如今部分地區水利失修,農田產量下降,若不及時解決,恐釀大禍。”
    和珅冷笑一聲,說道:“劉大人,你莫要危言聳聽。組建商業集團,並非壟斷,而是為了規範市場。至於農業之事,不過是個別地方的問題,豈能以偏概全。”
    兩人在朝堂上你來我往,互不相讓,言辭愈發激烈。乾隆帝坐在龍椅之上,聽著兩人的爭辯,心中也是左右為難。劉墉的方案,看似著眼於長遠,有利於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但短期內可能會影響財政收入;和珅的提議,雖能保證當下稅收穩定,卻又似乎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時,一旁的紀曉嵐見狀,出列奏道:“陛下,兩位大人皆是為了我朝經濟發展著想,隻是思路不同。依臣之見,不妨派遣朝中大臣,分赴各地,實地考察當前經濟狀況,尤其是商業稅賦對商戶的影響,以及各地農業發展的實際困難,而後再做定奪,如此既能兼顧各方利益,又能確保改革措施切實可行。”
    乾隆帝聽聞,眼前一亮,覺得紀曉嵐所言極是。於是說道:“紀愛卿所言有理。朕命劉墉、和珅各帶一隊人馬,分別前往南北各地,實地考察經濟狀況,一月之後,回來複命。屆時,再根據考察結果,商討經濟改革之策。”
    劉墉與和珅雖心中各有想法,但聖命難違,隻得領命謝恩。退朝之後,兩人各自回府,著手準備南下考察之事。
    劉墉回府後,立刻召集自己的心腹幕僚,商議考察行程與重點。他深知此次考察責任重大,關係到國家經濟改革的走向,絕不能有絲毫馬虎。劉墉對幕僚們說道:“此次考察,我們務必深入民間,傾聽百姓和商戶的真實聲音,收集確鑿的資料,切不可被表麵現象所迷惑。我們要重點關注商業稅賦對中小商戶的影響,以及各地農田水利設施的損壞情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幕僚們紛紛點頭稱是,隨後各自分工,準備相關資料和行裝。與此同時,和珅回到府中,卻另有一番景象。他坐在書房中,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對站在一旁的管家說道:“去,通知那些與我交好的商戶,就說我要南下考察,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莫要給我出什麽岔子。另外,再安排幾個機靈的手下,跟著我一同前去,暗中留意劉墉那邊的動靜。”
    管家領命而去,和珅則靠在椅子上,心中暗自盤算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想著隻要在考察中動點手腳,讓乾隆帝看到自己想要呈現的結果,那經濟改革的大權就將落入自己手中,屆時,自己和那些商業集團的利益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一個月的考察時間很快過去,劉墉與和珅帶著各自的考察結果回到京城。上朝之日,兩人再次站在朝堂之上,向乾隆帝匯報考察情況。
    劉墉率先出列,他莊重地說道:“陛下,此次考察,臣親眼目睹了民間經濟的真實狀況。在商業方麵,眾多中小商戶因稅賦過重,經營陷入困境,市場活力大減。以江南某鎮為例,原本繁華的商業街,如今已有近半數店鋪關門歇業。在農業方麵,許多地區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農田灌溉不足,嚴重影響了糧食產量。如湖廣地區,今年因旱災,農作物減產近三成。因此,臣懇請陛下盡快推行減輕商業稅、鼓勵農業發展的改革措施,以解百姓之困,促國家經濟繁榮。”
    乾隆帝聽著劉墉的奏陳,臉色微變。隨後,和珅出列,他臉上依舊帶著那副自信的笑容,說道:“陛下,奴才此次考察,所見與劉大人截然不同。各地商業繁榮,商戶們對現行稅賦並無異議,且商業集團的模式已在一些地方初見成效,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至於農業,雖有個別地方存在水利問題,但皆是局部現象,並不影響大局。臣以為,無需對現行經濟政策做大的調整,隻需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扶持商業集團發展即可。”
    乾隆帝聽了兩人截然不同的匯報,心中更是疑惑。他看著朝堂上的大臣問道:“眾愛卿,你們對此有何看法?”大臣們麵麵相覷,有的支持劉墉,認為應從長遠考慮,推行經濟改革;有的則附和和珅,覺得維持現狀更為穩妥。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乾隆帝沉思良久,緩緩說道:“此事關係重大,容朕再做斟酌。兩位愛卿,你們且將考察詳情整理成奏折,明日呈於朕禦覽。”劉墉與和珅隻得領命退下。
    第二日,劉墉與和珅分別將奏折呈給乾隆帝。乾隆帝坐在禦書房中,仔細閱讀著兩份奏折,心中反複權衡。他深知,這一決策不僅關乎國家經濟的未來走向,更關乎社稷的穩定和百姓的福祉。經過深思熟慮,乾隆帝終於做出了決定……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