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唐軍

字數:7567   加入書籤

A+A-


    “一支野戰軍各兵種配置是多少?”
    這個李倓還真懂,前世出於愛好他研究過《大唐衛公李靖兵法》和《神機製敵太白陰經》。
    唐軍的作戰體係和以前朝代大不相同,其開創者就是大唐軍神李靖。
    李倓說道:“全軍戰兵人,勤務兵6000人,一共四百隊,其中戰兵中槍兵5800人,陌刀兵弩手2000人,輕步兵2200人,具裝騎兵800人,重騎兵1600人,遊騎1600人,這裏麵包含2000千基層將領,每隊五個基層將領,分別是隊長一人,隊副一人,旗手一人,護旗手一人,軍法官掌書記一人(記錄軍功和軍法的人)。”
    王忠嗣點了點頭說道:“看來你確實下了功夫,從明天開始你去押送糧草。”
    “什麽?讓我押送糧草?”李倓懵逼了。
    “不想幹嗎?要不你去做夥頭軍怎麽樣?要是都不想做,那就回鄯州做金絲雀。”
    李倓咬了咬嘴唇說道:“好!我做!不就是押送糧草嗎?”
    王忠嗣看李倓接受了任命,於是嚴肅的說道:“糧草軍隊之根本,你一定要慎之又慎,萬不可出了紕漏。”
    李倓說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道理我懂,大帥隻管放心。”
    李倓說完就在營帳站著一動不動,似乎還有事的樣子。
    王忠嗣看李倓沒有走的意思於是不耐煩的問道:“你還有什麽事?”
    李倓說道:“你還沒封我官呢!”
    王忠嗣一聽無奈的笑了笑,然後想了想說道:“我就封你做治粟校尉吧?”
    李倓一聽眼珠子差點掉出來,不帶這麽玩的!這不是擠兌我嗎?
    王忠嗣看到李倓的表情沉聲道:“怎麽嫌小嗎?要不治粟督尉?”
    李倓算是看出來了,王忠嗣根本就沒打算真正的用自己,但是自己也沒辦法,治栗校尉就治栗校尉吧,真給我弄個治粟督尉不得被人笑死嗎?
    李倓一聽連忙說道:“還是校尉吧!但是你必須給我寫個文書,不然我去了餉司也沒人認我呀!”
    “好!沒問題!”
    王忠嗣立刻拿起案上的紙筆就寫了起來,寫完署上名並且還不忘用了印。
    李倓接過看了看白紙上赫然寫著“今特任命治粟校尉李倓到司庫擔任送糧官,署名王忠嗣。”並且名字上還蓋了隴右節度使的印章。
    李倓一瞬間是五味雜陳,這可是最敷衍的任命書了,但是隻要有這個節度使印章什麽都是浮雲。
    這裏解釋一下,曆史上根本就沒有治粟校尉這個官職,隻有治粟督尉。這個治粟督尉隻有韓信當過,是蕭何初見韓信為了敷衍他,隨便給他封的官讓他押送糧草。這也是李倓為什麽不爽的原因,王忠嗣這是給李倓穿的小鞋,小鞋給你,你愛穿不穿,不穿就做金絲雀。
    李倓終於離開了軍帳。
    王難得等李倓走了以後說道:“大帥!糧草是我軍命脈……”
    王忠嗣揮了揮手阻止了王難得的說下去。
    王忠嗣接著說道:“你立刻派個人給周泌說一下隻讓他負責押送糧草,其他的事別讓他管。”
    “屬下明白!”
    王忠嗣又想了想說道:“給他安排個得力的副手。”
    “遵命!”
    唐軍野戰大軍滿編製為兩萬人,一共分為右虞侯軍,右前軍,右後軍,中軍,左後軍,左前軍,左虞侯軍。也就是所謂的“七軍”,大軍行軍也是按著上麵的順序行軍。大軍後撤時右虞侯軍變為左虞侯軍,左虞侯軍變為右虞侯軍依次撤退。
    行軍或者撤退大軍不可以掉頭,隻允許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隊,如果掉頭更容易造成混亂,並且在路麵窄的地方是無法實現掉頭的。
    其中右虞侯軍為前鋒軍,將領也就是戲曲裏麵的“先行官”,先行官多為全軍最牛逼的將領,其作戰能力絕對是整個軍隊裏麵最好的,因為前鋒軍要擔任修路、架橋、偵查敵情的任務,並且隨時有和敵人開戰的可能,大軍撤退時則擔任斷後的任務。
    《三國演義》裏麵趙雲很多時候都是充當這個角色,每次出征都是趙雲首先和曹兵交戰,每次蜀軍吃了敗仗都是趙雲墊後。不是說諸葛亮臨時決定讓趙雲墊後的,是趙雲的職責就是這樣。
    我們不說正史,就單《三國演義》來講趙雲能力是要比張飛和關羽強的,他們二位可沒有做過先行官,基本都是左右軍輪流幹。
    蜀漢到了後期沒有大將,經常用“蜀漢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來嘲笑蜀國。
    古代行軍不是全天行軍,而是隻行半天,過了午時就要安營紮寨,不可能等天黑了再安營紮寨。即便現在外出露營也不可能等天黑沒了視線你在紮營。
    其次安營紮寨也不是一個一時半會就能完成的活。紮營不但要建圍欄,還要挖壕溝,建馬廄jiu),還要埋鍋造飯,因為士兵下午四點就要吃飯,甚至還要挖廁所,整個大營也不能到處拉屎撒尿。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古代戰爭為了避開農時,一般是在春天或者冬天發動,這時候都是天短夜長,下午五點天就黑了,就算三個小時紮營結束,你也需要兩點開始,這中間你還要做飯吃飯,時間算一下差不多下午一點你就要開始紮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兵力編製方麵左右虞侯軍兵力各為2800人,分為56個大隊,隊是唐軍最基本作戰單位。軍中重步兵長槍兵)800人,多用途步兵弩兵、陌刀手)300人,輕步兵長弓手)300人,具裝騎兵戰騎)100人,重騎兵陷騎)200人,輕騎兵遊騎)200人,還有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軍種就是勤務兵,勤務兵為900人。
    可能有人對兵種的作戰時的職責不太了解,我這裏簡明說一下,唐軍基本裝備配置是弓、腰刀、圓盾、盔甲和馬。大唐比較有錢所以這五樣基本是標配,這裏的盔甲分重盔甲和皮甲,皮甲多為勤務兵、長弓手和遊騎穿戴,其他兵種為重甲。這裏的馬不是戰馬,是代步工具,唐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步軍也是騎馬行軍的。
    在中國曆史中,唐軍和蒙古軍隊得機動性不相上下,唐將張孝嵩一個月行進2000多裏。
    怛da)羅斯之戰時高仙芝從蔥嶺到怛羅斯一百天行進5000裏,如果隻靠兩條腿士兵恐怕半路就累死了吧。
    在兵器方麵,長槍兵步作為軍陣得主體力量主要裝備武器是長槍和大盾。
    弩兵和陌刀兵是同一個士兵擔任的,身穿重甲遠距離用弩,近戰用陌刀揮砍。
    長弓手是我唯一不了解的兵種,我猜測可能就是操控床弩或者投石車的,或者就是在對陣當中隻負責用弓箭進行火力壓製的兵種,因為他們不穿重甲,不是近戰兵種。
    具裝騎兵戰騎)人和戰馬全部穿重甲職責是配合重步兵衝擊敵方軍陣,武器為馬槊。
    重騎兵陷騎)人穿重甲戰馬沒有披甲,主要任務是配合具裝騎兵進陣廝殺或者保護側翼。
    輕騎兵遊騎)任務是擔任警戒,傳令、敵人被擊敗以後的負責追殺潰兵。
    勤務兵比較雜,有軍醫、醫護人員,還有操控器械的,有輔助騎兵穿戴盔甲的等。
    中軍一共4000人,80個大隊。各作戰兵種分別為1000人,400人,400人,200人,400人,400人,1200人。
    左右四廂軍兵力都是2600人,52個大隊。作戰兵種和左右虞侯軍差不多,隻有多用途步兵弩手、陌刀手)少了50人,還有勤務兵少了150人,左右虞侯軍多出來的50人有很大可能是全軍精銳中得精銳,這一隊士兵有很大可能是全軍的鋒失,用來陷陣破敵的。至於少的150勤務兵有可能是工兵或者“踏白軍”,踏白軍就是斥候。
    以上就是唐軍軍隊兵種分配。雙方軍陣對陣的會戰是很少發生的,因為軍陣對陣對於敗的一方是致命的。
    在中國曆史中交戰雙方基本都是在用各種各樣的計謀,還有小規模的衝突獲得戰略上的勝利。
    安史之亂軍陣對抗的頂峰就是香積寺之戰,這一戰就讓河北唐軍全線崩潰,安史之亂走向也徹底改變。
    如果發生雙方會戰肯定是雙方軍隊綜合實力差不多才會出現會戰,假如一方兩千人,一方兩萬人,兩萬人肯定急著和兩千人對陣,但是兩千人肯定也不傻,他肯定不會和你對陣,要麽後撤,要麽占據有利地形或者城池守城。
    曆史上會戰最多的就是項羽,因為項羽是一個把兵家四勢當中兵行勢發揮到極致的人,隻不過他是個玻璃心。
    當時項羽釜釜沉舟,隻帶三天幹糧九戰九捷,徹底打垮章邯和王離的四十萬秦軍,兵形勢被他發揮到極致,突擊能力猶如神助,我懷疑二戰德國的“閃電戰”就是跟他學的。
    兵家四勢是兵家四大流派:分別是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
    兵權謀的代表人是孫武、吳起等。以其卓越的戰略才能著稱。其特點是“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兵陰陽的代表人是孫臏、諸葛亮等。以其對陣法的精通和在軍事理論中的運用而聞名。“順時而發,推行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戰場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環境因素,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戰船”,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天時” ."地利"。
    兵形勢的代表人是項羽、霍去病等。以其勇猛和靈活的戰術運用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點是“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製敵者也”。其戰術靈活多變,注重快速反應和變化無常的戰術布置,通俗點就是“快、準、狠。”
    兵技巧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和戚繼光。前者以建造攻城和守城器械出名,後者則以其發明的狼筅和九齒釘耙擊敗倭寇。說的更具體就是武器創新,最直觀的就是無人機。
    唐軍的對外戰爭中很多時候都是以少勝多,唐軍能在野戰中無往不利和唐軍將領能力、武器裝備、士兵的軍事素養、陣法應用有莫大的關係。
    唐軍野戰軍陣一般為方陣和楔形陣倒三角)有時候是正三角“鋒失陣”,這種陣型進攻的的重點在兩翼,一旦擊破敵人兩翼,敵人就有可能被包圍。當然你要是有項羽的實力,可以直接從中間殺穿敵陣也行,這樣你活捉敵方元帥奪了帥旗,敵人瞬間就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以上這兩種陣型屬於攻擊型陣型,尤其是楔形陣,唐軍打仗從來都是進攻方,防守對於唐軍來說是不可能的。
    陣型中的七軍位置是隨機多變的,並且七軍的士兵數量也是隨機變化的,主帥為了實現戰術目的可能會抽調兵力補充到其他軍,也可能從其他軍抽調兵力補充給你,不管如何調兵遣將,最終目的是擊敗對手。
    圓形陣屬於防守反擊陣型,也就是梅花陣型,唐軍也用但是可以說少的可憐,陣型主要的特點是中軍位置固定在中間,其他六軍位置隨機變化,圓形陣最大優點是不怕繞後偷襲。
    唐軍軍陣布局最前麵的是戰隊,戰隊中間是全軍鋒失稱作戰鋒隊,這個戰鋒隊有三個大隊組成。戰隊顧名思義就是直接短兵相接交戰得軍隊。
    戰隊後麵的是駐隊,駐隊得任務就是前麵戰隊如果損失大,駐隊就會支援前麵的戰隊,或者前麵戰隊長時間作戰疲勞了進行輪換作戰。
    再後麵就是軍隊輜重後勤隊,以及軍隊的預備隊,軍陣的兩翼是騎兵主要是防止敵人偷襲。
    在作戰過程中為了保持體力和最佳作戰狀態,騎兵是不允許提前穿戴盔甲和騎乘戰馬的,隻有接到軍令作戰才會才會穿戴盔甲和武器作戰。
    古代騎兵作戰絕對不是影視劇裏麵的場景。騎兵在前步兵在後衝擊敵方軍陣是不對的。騎兵衝擊軍陣不是沒有,但是根本不是電視劇裏麵的進攻方法,具裝騎兵進攻對方軍陣是從本陣出發進攻對方軍陣的兩翼,重步兵同時集火中路,讓對方軍陣疲於應對,讓敵方軍陣在變換中造成混亂而實現破陣。
    遊騎兵單獨參戰為騎射,並且他隻能攻擊和騷擾行進中的大軍,對於已經列陣的大軍他是不敢靠近的,軍陣中的床弩是對付任何騎兵的神兵利器,其次騎兵想獲得主動權必須是對麵缺少騎兵的情況下。
    譬如北宋雍熙北伐時,南京留守耶律休哥利用遊騎,一路上騷擾幽州道行營前軍騎水陸都部署曹彬,讓曹彬大軍每天隻能走二十多裏路,並且糧道還被斷了,十萬大軍拿幾千遊騎沒辦法,假如北宋的騎兵不是被趙光義在高粱河糟蹋了也不至於這樣。
    成規模的具裝騎兵攻擊大軍軍陣不是沒有,但不是把重騎藏於一山穀之中,然後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破之,這是胡說。軍陣外圍的踏白軍偵查範圍是五十裏方圓,除非是對方沒排查你這個山穀,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士兵、馬匹、還有勤務兵差不多的上萬,真不好藏。況且都是打仗的行家,對麵不可能蠢到有藏兵的地方不排查,更何況你突然少了很多軍馬對方不可能不知道,看看你軍陣大小就能算出來,你少了人馬對方能不慎重嗎?
    不過啥事都有可能,隻不過幾率太小了。漢中之戰時不知道諸葛亮是怎麽把趙雲的兵隱藏起來了,當時劉備和曹操連日大戰,也不知道曹老板和司馬懿怎麽搞的,竟然漏算了趙雲,等他們想找趙雲的大軍在哪裏的時候都已經晚了,兩個人馬上卷鋪蓋先跑了。
    其實騎兵偷襲最常用的一種情況就是你的騎兵根本就不在你出征的大軍序列之內,然後在雙方交戰前約定時間,你的騎兵從你本部出發,采用長途奔襲的方法繞到敵人身後突然加入戰場,隻不過你需要對你作戰消息要保密。
    香積寺之戰開始郭子儀的“萬國軍”是打不過河北唐軍的,就是仆固懷恩從回紇借了五千騎兵從左翼偷襲了河北唐軍,不然郭子儀的十五萬“萬國軍”真打不過十萬河北唐軍。
    很多人喜歡拿蒙古遊騎兵說事,蒙古就是欺負宋軍沒騎兵而已,蒙古騎兵在歐洲打的歐洲人呼爹喊娘,那是歐洲人蠢。
    蒙古騎兵進了中原皇帝蒙哥都死在了釣魚城,蒙古之所以滅宋靠的不是蒙古騎兵,靠的是投降的宋朝漢奸軍隊,後來蒙古舊貴族反對忽必烈,忽必烈就帶著漢軍打的蒙古舊貴族雞飛狗跳。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