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高仙芝封常清之死

字數:4689   加入書籤

A+A-


    封常清三日之內損失六萬大軍並且丟了洛陽,隨後封常清帶著幾百殘兵敗將逃到了陝郡。
    封常清到了陝郡以後對高仙芝說:“常清連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賊豕突入關,則長安危矣。陝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據潼關以拒之。”
    高仙芝聽取了封常清的建議然後帶著大軍退往潼關據守。
    李隆基聽了監門將軍邊令誠的匯報大怒遂下旨斬高仙芝和封常清。
    對於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死一般都認為是李隆基的昏庸和宦官邊令誠的讒言,今天我們就剝開曆史的外衣。
    首先封常清這個人對於河北叛軍的輕敵就已經犯了兵家大忌。
    偉人說過你可以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是你必須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封常清一直在安西同西域小國作戰,他認為河北唐軍和西域小國一樣不堪一擊。
    到了洛陽以後封常清不是據洛陽城池和武牢關的城池同叛軍對峙,而是十分自大在泗水鎮同河北唐軍展開戰陣對決,隻一個回合封常清軍陣就被河北唐軍具裝騎兵打散。
    戰敗後封常清不吸取教訓,收集潰兵不是回洛陽據守,而是繼續同河北唐軍打陣地戰,在對抗安祿山叛軍時五戰五敗,直接將六萬大軍消耗殆盡,整場戰役根本就沒有攻城戰。
    洛陽作為東都城池高大堅固,糧草充足,府庫之中各種武器、甲胄、器械就是再少也比張巡守的睢陽縣城多吧?雖然他手裏有六萬新兵,但是唐朝百姓可不是後世老實巴交的順民,隨便拉出來都是戰士,基本都有從軍經曆,缺的隻不過是戰陣配合熟練程度,就是六萬頭豬站在洛陽城頭讓河北唐軍殺,也不可能不到三天時間殺完吧?
    洛陽失守封常清戰術上的失誤難辭其咎。
    封常清在洛陽戰敗逃到陝郡,但是李隆基並沒有殺他,而是削爵罷官免了他的職務,讓他在高仙芝軍中戴罪立功。
    可是封常清到了這個時候還不消停,為了逃避責任就向高仙芝說河北唐軍如何如何厲害,讓高仙芝丟棄陝郡退守潼關,高仙芝手下可是朔方、河西、隴右的邊軍,不是你所謂的烏合之眾,你讓高仙芝逃跑居心何在?甚至還向李隆基連上三次奏章說河北唐軍厲害,這意思就是說不是我弱是敵人太強,陛下不應該懲罰我。
    後來李隆基殺他的罪名就是封常清動搖軍心。
    在放棄陝郡這件事上高仙芝被封常清一頓恐嚇,於是就下令全軍撤退,並且在撤兵這件事上和邊令誠產生了衝突,邊令誠的意思是死守陝郡。
    邊城令之所以這樣必然是得到了李隆基的指示,不然邊城令這個膽小懦弱的宦官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勇氣。邊城令在安西同高仙芝征討小勃律的時候,攻下連雲堡以後邊令誠就畏懼不前,讓高仙芝撤退。後來李隆基出逃也沒帶他,所以邊令誠並不是李隆基的心腹,甚至叛軍進攻長安邊令誠直接開門投降。這麽膽小的人竟要死守陝郡,絕對是李隆基給他下了命令。
    《資治通鑒》記載:中使邊令誠以入虜境已深,懼不敢進。
    就算是撤退高仙芝指揮大軍撤退時也是一塌糊塗,根本就不像是一個名將所為。
    高仙芝聽說河北唐軍厲害於是急忙打開太原倉,將所有庫存錢物賞給兵將,其餘的都放火焚燒了,率兵向潼關撤退。很快叛軍追來,各路兵馬受到封常清的恐嚇很害怕,鎧甲兵器物資糧食丟滿了道路,長幾百裏。
    六萬大軍後撤連一個斷後的都沒,這搞得是什麽?
    史載:史載:仙芝乃率將兵西取潼關。賊尋至,官軍狼狽走,無複部伍,士馬相騰踐,死者甚眾。
    邊城令不想擔這種責任於是就向李隆基陳述事情經過,李隆基聽後直接發怒,下旨斬高仙芝和封常清。
    史載:高仙芝之東征也,監軍邊令誠數以事幹之,仙芝多不從。令誠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橈敗之狀,且雲:“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裏,又盜減軍士糧賜。”上大怒,癸卯,遣令誠齎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
    史書裏麵沒有說高仙芝高仙芝盜減軍士糧賜,但是從以前高仙芝貪財的表現來看,高仙芝極有可能會這樣做,高仙芝這個人極其愛財。
    從李隆基的角度來說他也是非殺高仙芝和封常清不可。
    首先封常清洛陽戰敗李隆基不計較並且還讓封常清戴罪立功,但是在陝郡高仙芝六萬邊軍一箭不發逃之夭夭,這算什麽?並且撤退的時候毫無章法,讓河北唐軍一路追殺死傷過半。
    不戰而逃自古以來就是大罪,你可以打不過,就像封常清在洛陽戰敗了,損失六萬大軍還丟了洛陽,但是李隆基並沒有殺他,說是削爵罷官,但是你的實權還在,其實就是什麽事情都要有個章法。
    河北唐軍兵勢大,李隆基怎麽可能不知道?但是你不戰而逃,棄城逃跑,麵對敵人你連亮劍的勇氣都沒有絕對弄死你!
    韓複渠在山東不放一槍逃之夭夭蔣介石直接就把韓複渠槍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學良逃跑看看被罵成啥樣了?如果不是西安事變洗了一點點,他直接成千古罪人了。
    其次在戰略上洛陽、陝郡乃是大唐的咽喉。
    關中糧食不夠吃,一直是江南在給關中輸送糧食,運糧的路線就是通過通濟渠到洛陽,然後再從洛陽運到陝郡糧倉,再由陝郡運到長安。
    河北叛軍勢大洛陽丟了就丟了,但是你們不放一箭又把陝郡丟了,陝郡有太原倉、集津倉和鹽倉,陝郡一丟還打什麽,等著餓死就行了。
    其實李隆基整個戰略的安排就是層層防禦拖住河北唐軍,讓朔方軍攻陷山西出井陘。並且隻要拖住河北唐軍,等勤王的邊軍趕到,河北唐軍必將首尾不能相顧。為此李隆基還決定禦駕親征,隻不過封常清和高仙芝一潰千裏,被崔乾佑堵在了潼關,李隆基後來為了糧道,不得不逼著哥舒翰兵出潼關,哥舒翰又和楊國忠將相不和,然後一敗塗地,勤王邊軍幾乎死傷殆盡。
    到了最後西北邊軍被抽調一空,吐蕃趁機做大,攻陷隴右,接著攻陷長安。
    李亨和李豫這父子兩個同樣不消停,都是搞內鬥的高手,不停的在大唐內部折騰。
    大唐為了平叛不得不向其他國家借兵,內戰雖然傷人但是至少會手下留情,這些異族與其說是來平叛的不如說是來搶劫搞破壞的。
    回紇下手最狠從長安出發一路燒殺搶掠到洛陽,好好的一個天朝上國被折騰的麵目全非。
    大唐的衰落李隆基有錯、李林甫有錯、楊國忠有錯、安祿山有錯、整個門閥士族以及天下的士大夫都有錯,唯獨老百姓沒有錯,但是受苦受難的卻是老百姓。
    封常清到死都不承認自己在戰術上犯了致命的錯誤,一直在強調自己帶領的是一群烏合之眾,河北唐軍是正規軍。明知道自己帶領的是一群烏合之眾你還放棄城池和對麵硬剛?自大自狂,真以為河北唐軍是西域小國任你隨便拿捏嗎?
    公孫衍說過一句話:不是我成就了秦軍,是秦軍成就了我,不管秦軍在任何將領手裏都能所向披靡。
    一旦唐軍對唐軍誰是名將誰不是名將立刻就暴露出來。
    太原之戰李光弼手裏一萬一群烏合之眾照樣打的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階十萬河北唐軍抱頭鼠竄。
    雎陽之戰張巡不足一萬的烏合之眾讓十萬河北唐軍寸步難行。
    封常清為了免責還寫了奏章給李隆基。
    《封常清謝死表聞》內容如下:
    中使駱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萬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卻赴陝州,隨高仙芝行營,負斧縲囚,忽焉解縛,敗軍之將,更許增修。臣常清誠歡誠喜,頓首頓首。臣自城陷已來,前後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對。臣之此來,非求苟活,實欲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冀拜首闕庭,吐心陛下,論逆胡之兵勢,陳討扞之別謀。酬萬死之恩,以報一生之寵。豈料長安日遠,謁見無由;函穀關遙,陳情不暇!臣讀《春秋》,見狼瞫稱未獲死所,臣今獲矣。
    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於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禦就日,將命歸天。一期陛下斬臣於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後,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複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屍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回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