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清渠之戰二)
字數:3971 加入書籤
郭子儀清渠之敗和哥舒翰潼關之敗可以說敗的不可理喻,其中哥舒翰潼關之敗我們還可以根據各種史料追根問底,找出一些曆史真相,但是清渠之敗幾乎沒有辦法去推測失敗的原因。
清渠之戰的記載分別出自《舊唐書郭子儀傳》、《新唐書郭子儀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以及《冊府元龜卷四百四十三》。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五月,詔子儀帥師趨京城。師於潏水之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王師不利,其眾大潰,盡委兵仗於清渠之上。”
《新唐書郭子儀傳》記載:“率師趨長安,次潏水上。賊守忠等軍清渠左。大戰,王師不利,委仗奔。子儀收潰卒保武功,待罪於朝,乃授尚書左仆射。”
《資治通鑒》記載“子儀與王思禮軍合於西渭橋,進屯潏西。安守忠、李歸仁軍於京城西清渠。相守七日,官軍不進。五月,癸醜,守忠偽遁,子儀悉師逐之。賊以驍騎九千為長蛇陣,官軍擊之,首尾為兩翼,夾擊官軍,官軍大潰。判官韓液、監軍孫知古皆為賊所擒,軍資器械盡棄之。子儀退保武功,中外戒嚴。”
根據以上記載我們可以判斷出郭子儀大軍的位置在潏水西岸。這裏就出現了一個疑問:潏水在長安城南,郭子儀大軍從西邊來本應該進攻長安的西門,但是郭子儀大軍卻繞了一個遠,為何要在長安城南門的潏水駐紮呢?
郭子儀之所以舍近求遠的目的就是為了安全,防備長安的安守忠騎兵。長安南邊是秦嶺,從秦嶺下來的水係眾多,可以有效遏製安守忠的騎兵。其次在長安城南潏水距離長安城門最近,並且在潏水和長安城之間還有一條清渠,大軍如果攻城可沿著清渠直接到達長安城牆。
清渠水源和渠道即今皂河引潏河之道,自南郊皇子陂引潏水西北流,經韋曲、塔坡至長安城外郭城西南安化門入城。根據長安城周圍的地理環境判斷郭子儀在潏水駐紮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長安城城池高大堅固,城防設施齊全,按道理此時此刻安守忠應該是拒長安而守,但是安守忠並沒有守城而是出城迎戰。安守忠之所以出現反常操作其實也是逼不得已,長安城太大了周長八十裏,安守忠手下之兵已經不夠用來守城,並且安守忠此時的主力為騎兵,出城作戰才是最佳選擇。還有一點就是長安可是李唐的老巢,崔乾佑都差點死在河東,萬一長安權貴趁著郭子儀攻城得時候給安守忠也這樣來一下,安守忠根本就防不勝防。
安守忠大軍的駐紮地點是清渠,也就是郭子儀大軍進攻長安的必經之路,隻不過兩軍是隔著河對峙,這點我們可以從《新唐書》“賊守忠等軍清渠左”,《冊府元龜》“守忠軍於清渠之北”確定郭子儀在潏水上遊的西側駐紮,安守忠的大軍在潏水下遊的清渠東側駐紮。古代看地圖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是正好相反,所以“左”不是西而是東,《冊府元龜》說的“清渠之北”是因為清渠和潏水鏈接的前半段是東南西北走向,所以“清渠之北”是完全正確的。
雙方大軍的對峙地點是完全一致的,隻不過在後來的交戰過程和環節就出現了疑點。《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的比較簡單,隻是說交戰失敗,並且損失慘重。
《資治通鑒》和《冊府元龜》記載的較為詳細,但是交戰的地點卻讓人琢磨不透,因為雙方隔著河對峙,一方絕對不會在對方有防備的情況下渡河作戰,況且安守忠手下是騎兵機動性很強,所以郭子儀絕對不會渡河作戰,因為他敢渡河安守忠絕對會半渡而擊。
根據《冊府元龜》記載郭子儀作為進攻方不著急,但是防守方的安守忠卻著急了,到底是發生了什麽,讓安守忠“逼我軍”?並且郭子儀隻是派人守河道“漸斬殺之!”就是不緊不慢的殺。
整個戰役是在長安城南對峙,但是《冊府元龜》話風一轉“賊軍小卻,守忠偽遁,使人揚言曰:“賊走矣。”子儀喜,悉師以逐之。賊有驍銳九千爲長蛇陣,守忠謂安太清曰:“吾爲蛇首,子爲蛇尾。”遂令領四千人從延平門路入,命太清四千人從金光門路入,以一千趣平川,當官軍而橫擊。賊首尾之陣翼張,前後奔衝,我師不虞賊之暴至,遂大潰。”
本來郭子儀在長安城南門擊退了準備渡河的安守忠軍隊,然後追擊安守忠撤退的大軍,按道理郭子儀應該是離西門越來越遠的!但是郭子儀大軍卻瞬移到了西門,在長安城西門被詐敗的安守忠騎兵擊敗?這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都對不上啊!因為延平門和金光門是長安城的西門,
因此清渠之戰就有了一種可能,李唐大軍先至潏水,李唐大軍看安守忠在清渠攔截,於是留郭子儀為疑兵在清渠和安守忠對峙,李俶和王思禮帶李唐大軍主力偷偷繞道西門準備偷城。
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郭子儀連著七天沒有動靜,安守忠覺得有問題於是就派兵去試探,試探過程中安守忠發現了郭子儀的異常舉動,於是安守忠也使詐揚言自己要撤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郭子儀就是為了牽製安守忠,如果安守忠撤了豈不是壞事了?所以郭子儀立刻指揮軍隊過河,郭子儀作為名將怎麽可能不知道此時過河的危險,安守忠看到郭子儀違反常理的操作,隨即就明白了李唐大軍絕對有詐,郭子儀的大軍隻不過是一支偏師破不了城門。
安守忠有了防備那麽李俶和王思禮的偷襲計劃必然破產。長安城雖然大,但是安守忠手下的是騎兵,守城不行但是支援速度必然快速。當西門守軍發現西門唐軍主力的時候,唐軍已經接近西門,安守忠立刻帶騎兵從南門趕到西門支援,這種情況下安守忠騎兵已經無法展開,隻能以一直長蛇陣背城而守,這也正是《冊府元龜》記載的:賊有驍銳九千爲長蛇陣,守忠謂安太清曰:“吾爲蛇首,子爲蛇尾。”遂令領四千人從延平門路入,命太清四千人從金光門路入,以一千趣平川,當官軍而橫擊。賊首尾之陣翼張,前後奔衝,我師不虞賊之暴至,遂大潰。”
作為軍事統帥的李俶覺得騎兵背城而守失去了機動性,失去了縱深,步軍一個回合就可以鑿穿敵陣,將安守忠大軍一分為二分而殲之,於是揮師進攻。
如果是步軍的長蛇陣確實是這樣,因為步軍軍陣移動太慢了,無法發揮長蛇陣的靈活性。所以步軍長蛇陣雖然猛,但是必須依靠兩翼騎兵的快速支援。
但是騎兵的長蛇陣卻是最犀利的陣形,你如果攻擊蛇頭,蛇尾的騎兵一瞬間就能支援過來打你側翼,你打蛇尾蛇頭必然調頭攻擊你的另外一個側翼,你打中間蛇頭、蛇尾必然雙麵夾擊你。
所以在李俶的指揮下,安守忠的一字長蛇陣變成了十麵埋伏陣,李俶的唐軍主力被安守忠這條巨蟒用死亡纏繞給團團纏住,無法掙脫,最後被緩緩救援來遲的郭子儀從外圍夾擊蟒身,這才救出李俶逃回武功。
郭子儀請罪的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中了安守忠的調虎離之計沒有及時救援。
清渠之戰安守忠發揮了騎兵的機動性的優勢,一方麵騙郭子儀過河拉開郭子儀同唐軍主力的距離,讓郭子儀跟在後麵吃灰,另一方麵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圍殲李唐大軍。
唐軍作戰基本是以步卒和重騎兵破陣為主,唐軍雖然人人有馬,但是基本不是戰馬,多為步卒的代步工具。
唐軍並沒有成規模、成建製的騎兵軍團。其實說到底就是騎兵費錢,有諸胡為自己充當騎兵,自己何須在上麵花費錢糧,所以看大唐的對外戰爭就可以發現,唐軍出征都會帶仆從軍,這些仆從軍基本就是騎兵。
其次李唐也看不上騎兵,因為陌刀的存在讓唐軍根本不懼諸胡的騎兵衝陣,隻是安史之亂之時將領都為唐將,十分清楚自家的打仗套路,所以這個時候河北唐軍的騎兵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戰績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軍屢次吃敗仗,基本都是敗於同羅騎兵和曳落河騎兵,後來到了香積寺之戰,如果不是回紇的騎兵救駕李唐差點又死於李歸仁的騎兵之手。
一直到了後來諸胡參戰,李唐才有了精銳騎兵和河北唐軍對抗。
這一章可能讀起來起來不好理解,作者給讀者附了一張草圖,看圖應該很好理解了。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