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王不欺牧人

字數:5226   加入書籤

A+A-


    很快春牧便結束,涼州許多羌人陸續抵達了涼昌學宮,足足有上百人!
    羌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腰間佩刀叮當作響。
    他們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學宮廣場上,用粗獷的嗓音互相問候。
    忽然,宮門處傳來一陣騷動,隻見魏武身著羌胡服飾大步而來,腰間懸掛的狼首金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諸位遠道而來,辛苦了!"魏武用流利的羌語高聲問候,聲音在廣場上回蕩。
    羌人們頓時安靜下來,驚訝地麵麵相覷。
    他們從未想過,這位威震涼州的漢人大王,竟能如此自然地融入他們的世界。
    ……
    考試在學宮正殿舉行。
    雪嶺部羌人鐵匠之子柯木智扛著一個木箱走進考場,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打開箱子,取出幾副造型奇特馬蹄鐵。
    "大王!"他單膝跪地,聲音洪亮,"這是我們部族改良的馬蹄鐵,能夠讓馬跑起來更穩,不用擔心打滑!"
    魏武眼前一亮,親自上前查看。那馬蹄鐵底部布滿細密鋸齒,側麵還加裝了鐵片。"牽馬來!"他當即下令。
    侍衛牽來一匹戰馬,柯木智熟練地為其釘上新蹄鐵。
    魏武親自策馬在特意潑濕的石板上奔馳,馬蹄竟真的不再打滑。
    "好!"魏武勒住韁繩,朗聲宣布,"柯木智任右軍械丞,即日赴任!"此言一出,滿場嘩然。一個羌人鐵匠之子,竟能一躍成為右軍械丞,能與左軍械丞蒲宣和中軍械丞馬鈞成為同僚!
    ……
    考試持續了整整三日。
    通譯們將羌人口述的策論仔細記錄,成公英帶著黑冰台的人全程監督,確保每個字都如實記載。
    最後一日傍晚,魏武與賈詡、張既、楊阜在燭火通明的尚書房內審閱答卷。
    羌人們提出的草場輪牧法、畜疫防治術讓幾位重臣連連稱奇。
    "大王請看,"賈詡指著一份答卷,"這個羌人提出的"以鹽易毛"之策,可解邊境貿易之爭。"
    張既也捧著一卷竹簡驚歎:"這份關於雪山引水的方案,若是實施,可多灌溉萬畝良田!"
    ……
    五日後放榜時,學宮外人頭攢動。當三十名入選者的名字被高聲宣讀時,人群中爆發出震天的歡呼。
    突然,遠處傳來隆隆蹄聲,隻見羌人們驅趕著上千頭肥羊湧入學宮廣場,潔白的羊群像雲朵般鋪滿青石板地。
    "王不欺牧人!"領頭的羌人長老高舉牧鞭,聲若洪鍾。
    上百名羌人考生隨即應和:"王不欺牧人!王不欺牧人!"
    聲浪震得學宮屋簷下的銅鈴叮咚作響。
    很快涼州民間便流傳這麽個童謠:
    "祁連雪,渭水長,
    涼王開科選賢良。
    漢家兒郎能射虎,
    羌人子弟善牧羊。
    不問出身問才學,
    金印紫綬賜英豪。"
    轉眼已是三月初春,魏武在大司馬府與段煨、張既議事。
    他凝視著羊皮地圖上的隴關要隘,手指不自覺地敲擊案幾。
    曆史上五月中旬靈帝就將駕崩,屆時洛陽必亂,必須未雨綢繆。
    "二位請看,"魏武指尖點在地圖上,"隴關乃涼州門戶,雖國富民安,亦當居安思危。孤意四月調兵,於隴關演武操練。"
    段煨撫須讚同:"大王明鑒。兵不練則怠,將不訓則惰。臣這就傳令各軍鎮調兵。"
    張既補充道:"臣即日籌備糧草軍械,必保演武無虞。"
    魏武取出虎符交給段煨:"從五軍都督府各調兩千精兵,由都督親自統領,四月初必須抵達涼昌。"
    段煨鄭重接過虎符:"臣領命!"
    這時張既突然躬身:"啟稟大王,太常一職空缺已久,臣欲舉薦蔡邕蔡伯喈。"
    魏武眼中精光一閃:"蔡君來涼州了?他可曾攜家眷同行?呂布...是否隨行?"
    張既答道:"蔡君舉家遷至涼州前日便抵達,呂布亦隨侍在側。看情形是打算長居於此。"
    魏武心中暗喜卻不動聲色道:"明日朝會,宣他二人覲見。"
    待二人退下,魏武獨坐案前,手指輕撫地圖上洛陽的位置。
    他從一旁的竹簡堆中抽出一塊素帛,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黑冰台密報。
    帛書上詳細記載著蔡邕入城時的情形:
    "三月廿二,蔡邕攜家眷十二口、仆從三十餘人自東門入。其女蔡琰乘青帷馬車,懷抱焦尾琴,呂布隨侍左右……"
    魏武的目光在"蔡邕與張既夜談至子時,言及洛陽將亂,欲托庇於涼州"這一行字上停留許久,嘴角浮現出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他隨手將素帛置於燭火之上,看著跳動的火舌將密報吞噬殆盡。
    "張德容,果然未負孤望。"魏武輕聲自語,指尖在案幾上輕輕叩擊。
    ……
    翌日清晨,涼昌宮鍾鼓齊鳴。
    文武百官分列大殿兩側,魏武端坐王座,冕旒下的目光如炬。
    宦官哈達高聲宣唱:"宣蔡邕、呂布進殿——"
    殿門緩緩開啟,兩道身影一前一後步入大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人行至殿中,蔡邕廣袖一展,行了一個標準的儒禮:"陳留郡圉縣人,蔡邕,蔡伯喈,拜見大王!"
    呂布則單膝跪地,抱拳行禮,聲如洪鍾:"五原郡九原人,呂布,呂奉先,拜見大王!"
    魏武微微頷首,目光溫和卻不失威嚴:"二位免禮。來人,給蔡君賜座。"
    宦官哈達立即搬來一張雕花胡床,蔡邕連忙拱手:"老臣謝大王恩典。"他輕撩衣袍端坐。
    魏武目光如炬地注視著蔡邕:"蔡君乃當世大儒,今日既至涼州,孤欲請教一二。
    司徒舉薦你為太常,此職掌禮儀祭祀,關乎國體。不知蔡君以為,當今天下禮崩樂壞,當以何者為先?"
    蔡邕輕撫長須,聲音清朗:"回大王,禮之本在於正名。昔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今欲重整禮製,當先定君臣之位,明尊卑之序。涼州雖地處西陲,然大王以仁義治世,正可由此著手,重建周禮之製,使各族各安其分。"
    魏武眼中閃過一絲讚許,繼續問道:"若依周禮,天子祭天,諸侯祭山川。今孤為涼王,當以何禮祭祀為妥?"
    蔡邕略一沉吟,從容答道:"《禮記》有雲:"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涼州境內祁連巍峨,黃河奔流,大王可依古製,春祭祁連以祈豐年,秋祀黃河以報功成。
    如此既合古禮,又安民心。"
    魏武眉頭微蹙,拋出關鍵一問:"然羌人與漢人禮法迥異,此事當如何調和?"
    蔡邕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周易》雲"天下同歸而殊途"。羌人以白石為神,祭以青稞酒;漢人尊天地,祀以三牲。此乃風俗之異,非高下之分。
    昔大禹治水,尚知"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因地製宜。今大王統禦羌漢,當允其各依本俗祭祀,如此方顯包容之量。"
    魏武眼中精光閃動,繼續追問:"孤為涼王,既治羌又治漢,當以何種禮儀自處?"
    蔡邕整了整衣冠,正色道:"大王乃漢室藩王,當以漢禮為主,羌禮為輔。譬如祭祀,可先依周禮行三獻之儀,再按羌俗獻青稞酒、係彩幡。
    如此既明正統,又顯親民。"他頓了頓,"昔周公製禮作樂,亦采四方之風。今涼州各族雜處,正可"采風問俗",創製新禮。"
    殿中眾臣聞言,紛紛點頭稱善。
    張既適時出列,朗聲道:"大王,蔡君學貫古今,通達權變,正合太常之職。臣請以蔡邕為太常,主理涼國禮製。"
    楊阜緊接著奏道:"臣附議!蔡公之議,既尊王道,又順民情,實乃治國良策。"
    成公英、盧洪等重臣也紛紛出列表態支持。
    魏武環視群臣,見眾人心服,這才滿意地點頭:"善!即日起,拜蔡邕為太常,總領涼國禮樂教化。另賜府邸一座,帛百匹,金五十斤。"
    蔡邕連忙起身,行大禮拜謝:"老臣必竭盡所能,助大王成教化之功。"
    喜歡亂世攀鱗:寒門梟雄篡漢史請大家收藏:()亂世攀鱗:寒門梟雄篡漢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