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滅其國易,治其地難

字數:4367   加入書籤

A+A-


    張昶聞言,捋了捋花白的胡須,淡然一笑:"大王,老夫年逾古稀,早已無力參與朝政。隻願在這山水之間,教書育人,安度餘生。況且老夫不過一介教書匠,實在不宜妄議朝政。"
    魏武聽罷仰頭大笑。
    這時閻忠見狀連忙岔開話題,問道:"聽聞大王乃畢公高之後?"
    "正是。"魏武神色一肅,腰背不自覺地挺直了幾分。
    閻忠意味深長地點頭:"好啊!畢公高乃周室賢臣,大王既是其後裔,必是大漢棟梁之材。"他話鋒一轉,"隻是不知...是哪個"漢"的棟梁?"
    魏武目光一凝,隨即笑道:"天下隻有一個漢,便是當今陛下的漢。"
    "名不正則言不順啊。"閻忠搖頭晃腦,"何為名正?對手不正,自己才是正。春秋時,三家分晉,皆自稱正統;戰國時,七雄並立,各稱王號。
    如今劉辯、劉協、劉莊皆自稱漢室,百姓們也都隻認自己支持的那一個..."
    魏武打斷道:"劉辯乃董卓所立偽帝,劉莊更是亂臣賊子!"
    閻忠不以為然地笑了:"這不過是稱呼罷了。就像三個孩童打架,都在罵對方是"壞孩子"。"
    魏武沉默片刻緩緩道:"閻君想必也聽說了那些流言。這幾日,孤一直在思索反擊之策..."
    話音未落,隻見張芝、張昶兄弟竟同時捂住耳朵,緊閉雙眼。
    魏武見狀哭笑不得:"二位這是何意?"
    "草民不聽國事。"張芝搖頭道,雙手仍緊緊捂著耳朵。
    魏武長歎一聲:"也罷,是孤打擾了二位的雅興。"他起身整理衣袍,"你們繼續賞景作樂吧。"
    閻忠慌忙起身:"大王恕罪..."
    魏武抬手製止:"無妨。"
    他轉向張家兄弟,語氣忽然深沉,"孤聽聞你們的父親張奐,乃涼州三明之一。舉賢良出身,對策第一,招撫外族,平息五胡,促進邊境和平,功勳卓著。"
    目光在二人身上掃過,"而你們兄弟,一個開創草書新體,一個得"亞聖"之譽。孤本以為能在此討教治國良策,得遇輔國良才...可惜啊!"
    他搖頭歎息,"罷了,你們繼續練字吧。"
    就在魏武轉身欲走之際,張芝突然以杖擊地,發出"咚"的一聲悶響。
    "大王!"這位六旬老者聲音洪亮,"此言差矣!如今涼州在大王治理下欣欣向榮,何需我等老朽指手畫腳?大王身邊謀士如雲,又何須我們這些行將就木之人?"
    張昶也點頭附和:"是啊大王。我們的經驗已是幾十年前的舊事了。激流勇退,方是智者所為。昔年範蠡助越王勾踐複國後泛舟五湖,張良輔佐高祖得天下後從赤鬆子遊。
    這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魏武聞言,嘴角微微上揚:"孤記得...你們還有一位弟弟叫張猛,如今在敦煌郡任軍司馬,是不是?"
    張芝聞言,渾身微微一顫,連忙起身行禮:"正是...不知大王為何突然提起家弟?"
    魏武目光遠眺湖麵,波光粼粼的水麵映照著他深邃的眼神:"張猛,字叔威。猛與威...令尊為他取這樣的名和字,想必是希望他繼承張家的勇武之風。"
    他轉身直視張芝,"我記得他剛過不惑之年?你們張家...難道就不想重振門楣嗎?"他意味深長地頓了頓,"未來的戰事...可不會少啊。"
    張芝與張昶聞言,臉色驟變。
    魏武用餘光瞥見二人神情,心中已然明了。
    像張家這樣的世家大族,培養子嗣向來各有側重——長子張芝以書法揚名,次子張昶以經學著稱,那麽三子張猛,定然是被寄予了從軍建功的厚望。
    前兩位已然年邁無為,整個張家的希望,自然就落在了正值壯年的張猛身上。
    張芝最先回過神來,深深一揖,白發在秋風中微微顫動:"老朽...願為大王效犬馬之勞!"
    張昶見狀也連忙行禮,寬大的衣袖垂落在地:"臣...草民亦願效綿薄之力!"
    魏武嘴角微揚,卻突然轉身,目光如炬地盯著二人:"孤乃畢公高之後,此事...還望二位多多宣揚。"
    他特意在"畢公高"三字上加重了語氣。
    "諾!"二人齊聲應道。
    魏武滿意地點頭,轉而看向閻忠:"閻君方才說三個孩童打架...然後呢?"
    閻忠撫須而笑:"大王可知傳國玉璽現在何處?"
    魏武眉頭微蹙:"自然是在當今陛下手中。"
    "正是!"閻忠擊掌道,"那玉璽上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他意味深長地拖長了音調。
    魏武先是一怔,隨即放聲大笑:"閻君啊閻君!每次與你交談,都能讓孤茅塞頓開!"
    他忽然看向站在一旁的閻溫,"令郎頗有你的風範,也是個難得的人才。"
    說這話時,魏武的目光格外深邃。
    他心中暗忖:必須確保閻溫不會倒向那些頑固的漢室忠臣,成為日後的隱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閻忠連忙躬身:"大王過譽了!犬子尚有許多不足之處。"
    閻溫也立即行禮,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臣才疏學淺,愧不敢當。"
    之後魏武又與他們探討了一些經學之事,等到了太陽快落山,這才帶人離去!
    ……
    夕陽的餘暉灑在湖麵上,一路上,魏武腦海中不斷回響著閻忠關於傳國玉璽的那番話。
    傳國玉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魏武想到此處突然,轉身看向身後四位心腹謀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你們覺得,若孤回去後請陛下封劉莊為"荒王",如何?"
    四人聞言皆是一怔。
    成公英最先反應過來,忍俊不禁道:"大王此舉...多少有些兒戲了。"他斟酌著詞句,"恐怕會適得其反。"
    薑冏眉頭緊鎖,策馬上前:"大王,此舉會激怒劉莊。他占據荊、揚、豫三州富庶之地,若傾力來犯..."他搖了搖頭,"涼國當務之急應是休養生息,鞏固根基,而非輕啟戰端。"
    閻溫卻持不同意見:"大王,臣以為我們鞏固實力時,劉莊也在發展。他占據的三州之地,人口、資源都是涼國的數倍。若任其坐大..."
    魏武突然抬手,目光如電般掃過四人。
    四人立即噤聲,在馬上躬身行禮,等待訓示。
    "伯達,"魏武看向一直沉默的司馬朗,"你怎麽看?"
    司馬朗沉吟片刻,緩緩道:"大王,薑大夫與閻大夫所言各有道理。"他目光深遠,"滅其國易,治其地難。
    劉莊雖據三州富庶之地,兵精糧足,卻也正因如此,必成眾矢之的。齊王、楚王、魯王絕不會坐視其壯大。"
    他頓了頓,繼續分析:"臣以為,可效仿戰國合縱之策。待劉莊出兵來犯,大王便可持陛下玉璽,以正統之名聯合三王共討之。但...戰勝隻是第一步,之後的治理才是關鍵。
    否則今日得之,明日失之,徒耗國力,反將拖垮涼州根基。"
    喜歡亂世攀鱗:寒門梟雄篡漢史請大家收藏:()亂世攀鱗:寒門梟雄篡漢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