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導流裝置的角度計算

字數:8492   加入書籤

A+A-


    高溫鋼水從包中流出,進入結晶器。
    整個過程很順利,鋼坯的質量也很不錯。
    專家們一邊觀察,一邊記錄數據。
    “拉速控製得不錯。”有人讚歎道。
    “表麵質量也很好。”
    但李院士始終沒有表態。
    他隻是靜靜地看著,偶爾皺皺眉頭。
    演示結束後,眾人來到會議室。
    沈良再次展示了技術資料,詳細介紹了工藝原理。
    “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李院士終於開口了,“第一,你們這個冷卻曲線是怎麽確定的?”
    來了!
    沈良早就準備好了答案。
    “我們做了大量的實驗,測試了不同溫度梯度下的凝固效果。”他調出一張圖表,“這條曲線是最優解。”
    “實驗數據在哪裏?”
    “在這裏。”沈良翻開另一份資料。
    李院士接過去仔細看了看,眉頭皺得更緊了。
    “這些數據很完整啊。”
    他的語氣有些奇怪。
    沈良心中警覺起來。
    不會是露餡了吧?
    “第二個問題。”李院士繼續說道,“你們的二次冷卻區設計依據是什麽?”
    “主要考慮了傳熱係數和冷卻強度的平衡。”沈良回答得很流暢,“既要保證冷卻效果,又要避免溫度應力過大。”
    “具體的計算過程呢?”
    “我可以現場推導給您看。”
    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開始寫公式。
    一連串複雜的數學推導過程很快布滿了整個黑板。
    專家們看得很認真,不時點頭。
    “思路很清晰。”有人低聲議論。
    “計算也沒問題。”
    但李院士的表情依然嚴肅。
    “第三個問題。”他放下資料,“你們是怎麽解決鋼水流動均勻性問題的?”
    這個問題更加尖銳。
    鋼水流動不均勻是連鑄技術的老大難問題,直到九十年代都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
    沈良深吸一口氣。
    “我們在浸入式水口上做了改進。”他指向設備圖紙,“增加了導流裝置,可以有效控製鋼水的流向。”
    “導流裝置?”李院士來了興趣,“具體是什麽樣的?”
    “請跟我來。”
    沈良帶著專家組回到車間,指著浸入式水口上的一個小裝置。
    “這就是我們設計的導流器。”
    李院士戴上老花鏡,湊近仔細觀察。
    “這個角度很巧妙啊。”他喃喃自語,“應該能形成很好的流場分布。”
    其他專家也圍過來看。
    “確實有道理。”
    “沒想到這麽簡單的改動能起這麽大作用。”
    沈良心中稍微鬆了口氣。
    看來這一關算是過了。
    但李院士突然抬起頭。
    “這個設計思路你是從哪裏學來的?”
    空氣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是我自己想出來的。”他努力保持平靜,“在分析流體力學原理時突然有了靈感。”
    “靈感?”李院士的眼神變得銳利,“你學過流體力學?”
    “自學的。”沈良硬著頭皮說道,“買了幾本書回來研究。”
    “哪幾本書?”
    這下真的麻煩了。
    沈良腦海中快速搜索著這個年代可能存在的流體力學教材。
    “主要是《流體力學基礎》和《傳熱學原理》。”他報出兩個比較保險的書名。
    李院士若有所思。
    “這兩本書我也看過。”他慢慢說道,“但裏麵沒有關於連鑄流場優化的內容啊。”
    完了!
    沈良感覺冷汗都冒出來了。
    但他隻能硬撐下去。
    “書上確實沒有現成的答案。”他盡量讓聲音聽起來自然,“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根據這些原理,結合實際情況摸索出來的。”
    李院士盯著他看了好一會兒。
    會議室裏安靜得能聽到心跳聲。
    終於,老專家緩緩點了點頭。
    “年輕人有想法是好事。”他的語氣軟化了一些,“不過理論和實踐還是有差距的。”
    “您說得對。”沈良連忙附和,“所以我們做了很多試驗。”
    “試驗記錄我想看看。”
    “沒問題。”
    沈良讓人拿來了一摞試驗記錄本。
    這些都是他這段時間突擊補充的,數據基本真實,隻是在關鍵參數上做了一些調整。
    李院士翻看著記錄本,神情專注。
    “這個溫度變化曲線很有意思。”他指著其中一頁,“你們是怎麽測量的?”
    “用的熱電偶。”沈良回答道,“布置了十幾個測點。”
    “精度怎麽樣?”
    “誤差在正負2度以內。”
    李院士繼續翻看。
    每一頁他都看得很仔細,有時還會拿筆在旁邊做記號。
    其他專家也圍過來討論。
    “這個冷卻速率控製得不錯。”
    “確實,比我們廠的效果好多了。”
    “看來這個技術真的有推廣價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聽到這些議論,沈良心中稍微放鬆了一些。
    但李院士始終沒有明確表態。
    “今天就到這裏吧。”他合上記錄本,“我需要回去仔細研究一下。”
    送走專家組後,老劉急切地問道
    “怎麽樣?感覺如何?”
    沈良搖搖頭。
    “不好說。那個李院士很難對付。”
    “他沒說什麽批評的話啊。”
    “正因為沒說,才更讓人擔心。”沈良歎了口氣,“像他這種級別的專家,如果真的認可,當場就會表態。”
    老劉的臉色有些難看。
    “那我們還有希望嗎?”
    “要看後續的反應了。”沈良安慰道,“至少其他專家的態度還不錯。”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一直在等消息。
    但鋼研院那邊沒有任何動靜。
    直到一周後,王建國的電話才姍姍來遲。
    “沈同誌,有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他的聲音聽起來有些複雜,“你想先聽哪個?”
    沈良心中一沉。
    “先聽壞消息吧。”
    “李院士對你們的技術還有一些疑慮。”王建國停頓了一下,“他覺得有些地方需要進一步驗證。”
    果然如此。
    “那好消息呢?”
    “上級領導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王建國的語氣變得興奮起來,“決定先批一部分資金,讓你們做更深入的研究。”
    沈良愣住了。
    這算什麽情況?
    “具體是多少資金?”
    “五十萬。”王建國說道,“雖然不多,但可以先把基礎工作做起來。”
    五十萬!
    在1980年,這可是一筆巨款。
    “還有一個條件。”王建國繼續說道,“你們必須接受定期檢查,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
    “沒問題。”沈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放下電話,老劉興奮得直拍大腿。
    “五十萬啊!咱們廠一年的利潤都沒這麽多!”
    沈良也很激動,但更多的是壓力。
    錢給了,就意味著責任更重了。
    如果搞砸了,後果不堪設想。
    “老劉,我們得製定詳細的計劃。”他冷靜下來說道,“這筆錢怎麽花,每一分都要算清楚。”
    “你說得對。”老劉也收斂了笑容,“我馬上召集技術骨幹開會。”
    當天下午,技術科的會議室裏坐滿了人。
    沈良站在黑板前,手裏拿著粉筆。
    “今天把大家叫來,是要商量一下技術改進的具體方案。”
    下麵的工程師們都很興奮。
    五十萬的項目,對他們來說也是難得的機會。
    “首先是設備升級。”沈良在黑板上寫下第一條,“現有的連鑄機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具體改哪些地方?”有人問道。
    “冷卻係統要重新設計,控製精度要提高一個檔次。”沈良畫了個簡圖,“另外還要增加自動化程度。”
    “自動化?”老工程師張師傅皺眉道,“咱們有這個技術嗎?”
    “可以學嘛。”沈良笑了笑,“實在不行就花錢請專家。”
    “那成本會不會太高?”
    “值得。”沈良語氣堅定,“自動化是發展趨勢,早晚都要搞。”
    接下來兩個小時,大家圍繞技術改進方案展開了熱烈討論。
    從設備選型到工藝優化,從人員培訓到質量控製,每個環節都反複推敲。
    最終形成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
    “按照這個方案,大概需要三個月時間。”沈良總結道,“到時候應該能拿出一套比較完善的技術體係。”
    “三個月夠嗎?”老劉有些擔心,“萬一趕不上進度怎麽辦?”
    “那就加班加點。”沈良毫不猶豫地說道,“機會難得,必須抓住。”
    散會後,沈良獨自留在辦公室裏。
    他拿出一張紙,開始畫設備改進的詳細圖紙。
    這些設計大部分來自他的記憶,但也有一些是根據現有條件的創新。
    關鍵是要把握好平衡點。
    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保守。
    畫到一半,辦公室的門被敲響了。
    “進來。”
    推門而入的是張師傅。
    “小沈,有個問題想跟你探討一下。”他手裏拿著一份技術資料,“關於那個導流裝置的角度計算。”
    沈良放下筆,認真聽張師傅的疑問。
    這位老工程師雖然學曆不高,但實踐經驗豐富,提出的問題往往很尖銳。
    “你看這裏。”張師傅指著圖紙,“如果鋼水溫度波動比較大,這個角度還合適嗎?”
    好問題!
    沈良心中暗自佩服。
    “確實需要考慮溫度補償。”他拿起計算器,“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可調節的機構。”
    兩人討論了半個多小時,最終確定了改進方案。
    “看來經驗和理論結合,效果更好啊。”張師傅感慨道。
    “是的。”沈良深有同感,“閉門造車是不行的。”
    送走張師傅後,沈良繼續完善設計圖紙。
    直到深夜,他才收拾東西準備回家。
    走出辦公樓,夜風習習。
    廠區裏很安靜,隻有值班室還亮著燈。
    沈良抬頭看了看星空,心情複雜。
    雖然第一步走得還算順利,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li院士的疑慮不是沒有道理的。
    自己的技術雖然先進,但畢竟超越了這個時代太多。
    如何讓這些技術在這個時代生根發芽,確實需要更多智慧。
    不過,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
    “中國的重工業,等著我來改變。”他在心中默默發誓。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