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萬兩白銀大約重3.7噸

字數:4559   加入書籤

A+A-


    永明要塞麵向金角灣的一麵有三座棱堡。
    在靠近灣口的兩座棱堡之間,如今已建好了一座木製碼頭。
    該碼頭有5條直線形木棧道伸入金角灣。
    停靠在碼頭上的,是7艘大小相同而巨大的老閘船。
    其中有兩艘船側擁有10個炮門,顯然是裝備了20門大炮的武裝商船。
    澳門的葡萄牙人在西式船體的基礎上,
    吸收了中式帆裝及船體的部分優點,就產生了老閘船。
    老閘船性能優越,後來在廣東地區也開始建造,並被籠統地納入廣船係列。
    在曆史上,老閘船曾廣泛應用於商業運輸、海戰等領域。
    老閘船的長寬比較大,船首尖銳,利於破浪航行。
    這種設計使得船隻在水中行駛時受到的水阻較小,
    能夠提高航速,適合在海上進行長距離的航行。
    老閘船的水上部分的幹舷較為低矮,這一點與廣船類似。
    較低的幹舷可以減少風對船的阻力,使船在航行時更加穩定,
    同時也便於船員在船上進行各種操作。
    不過,其尾樓相對較高,從外形上看像“鴨屁股”。
    這能為船員提供更好的視野,方便觀察海上的情況,也能作為船上的指揮和控製中心。
    老閘船的水下和內部結構完全是西式的,采用龍骨和肋骨結構。
    龍骨是船的主要支撐結構,類似於船的“脊梁”,
    能夠承受船體的重量和各種外力,保證船的強度和穩定性。
    肋骨則是沿著船體的縱向分布,起到加強船體結構的作用,使船體更加堅固。
    與傳統中式帆船采用水密隔艙不同,老閘船沒有采用這種結構。
    這樣就消除了隔艙大小對安置中重型火炮的限製,
    使得老閘船也能在下層甲板安裝較多符合近代標準的中型火炮。
    采用中式的帆裝索具,這是老閘船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式帆裝雖然綜合性能不如西方帆裝,但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也比較容易戧風行駛。
    而且在東南亞地區也比較流行中式帆裝,當地民眾對其使用非常熟悉。
    對於本國人數有限,不得不雇傭中國或東南亞水手的澳門葡萄牙人來說,
    這無疑是大大降低了水手的訓練成本。
    有的老閘船還會安裝棚架,用於支撐收起的風帆,並為甲板活動提供空間。
    棚架的設計既可以方便船員對風帆進行收放和調整,
    又可以增加船上的活動空間,提高船員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適度。
    老閘船的船舵為中式帆船特有的開孔舵。
    這種舵的設計可以減少水對舵的阻力,提高船的轉向性能。
    老閘船采用西式舵架,避免了中國式舵架易損的缺陷。
    西式舵架結構比較堅固耐用,能夠承受更大的力量,保證船在航行過程中的轉向控製。
    作為仁王號的設計師,李國助也算有了經驗。
    所以他一眼就看出,這7艘老閘船都是500噸級的。
    17世紀,在東亞海域航行的大型船隻,無論中西,基本都是在300~600噸的範圍。
    其中的歐洲船隻基本都是武裝商船,一般都裝備22~28門大炮。
    這是在保證載貨量的前提下,最大化火力的方案。
    所以500噸級,裝備20門2024磅大炮的老閘船,也算是不弱的武裝商船了。
    “哇!7艘大鴨屁股!”李國助又驚又喜地看向李旦,“爹,你怎麽才說了兩艘?”
    “自己不會想嗎?”
    李旦翻了個白眼,解釋道,
    “我說的兩艘是裝備了20門大炮的,另外5艘是載貨的,都隻裝備了4門大炮。”
    “啊!讓我想想。”
    李國助一邊轉著眼珠思考,一邊自言自語地道,
    “3萬擔糧食,是1500噸,至少得用3艘大鴨屁股運載,要寬鬆些,就得用4艘。”
    “60門大炮約有200噸左右,3萬枚炮彈也得200噸左右。”
    “這少說也得用一艘大鴨屁股運載,要寬鬆些,就得用2艘。”
    “300杆斑鳩腳銃如果都是12千克的那種,總重就得3.6噸。”
    “300箱鉛彈,如果都是斑鳩腳銃用的56.7克重的鉛彈的話,總重也得17噸。”
    “3千桶火藥,如果都是20升的中型火藥桶的話,總重就得100多噸。”
    “2000套棉衣,每套按1千克算的話,也得2噸重。”
    “10萬兩白銀大約重3.7噸。”
    “這些倒是用不著一艘大鴨屁股專門運載,那兩艘武裝大鴨屁股隨便哪艘都能運。”
    “這麽大的船,少說也得100多個船員,7艘正好能帶來700個弟兄。”
    他說了這麽多,周圍的人是一個也沒聽懂,
    都以為他說的“噸”、“克”、“千克”等度量單位是歐洲人用的。
    但其實就算是三浦按針和考克斯在場,也未必能聽懂他說的。
    因為他說的都是公製單位,而公製單位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才開始出現的。
    也就是這兩人不在場,李國助才敢這麽說,否則他倆肯定會質疑。
    首先在當時,英國是有噸這個概念的。
    英噸也叫長噸,1長噸等於2240磅,約等於1.016公噸。
    二者似乎差別不大,但這個“磅”是現代的標準磅。
    而17世紀的“磅”與現代“磅”還是有差距的。
    即使是在當時的英國國內,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地之間都有細微差別。
    至於“克”則是在公製體係中被定義的質量單位。
    1790 年,法國國民議會責成法國科學院製定新的度量衡製度。
    科學家們決定以地球為基礎來定義長度單位。
    他們通過測量從北極點到赤道的子午線長度,取其千萬分之一作為基本長度單位,
    便是現在國際通用的“米”。
    對於質量單位,他們以1立方分米的水在4°c時的質量為 1千克。
    1立方分米的水,就是1升水。
    在4°c時,水的密度是最大的。
    1799 年,根據這些定義製成了米原器和千克原器,作為標準存放在法國。
    這些原器成為公製單位最初的實物基準。
    隨後,基於米和千克,科學家們又推導出了其他單位,
    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製單位體係。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