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臨淄春坊記
字數:2470 加入書籤
齊國臨淄城的一個晌午,那會兒日頭正毒,城門洞下擠滿了扛大包的楚地商客、挎著長劍的燕趙遊俠,個個累得舌頭耷拉著。突然有人扯嗓子喊:"新開的"怡紅院"管茶水!還有姑娘唱曲兒!"人群跟炸了鍋的螞蟻似的,呼啦啦往朱雀大街湧。
而這會兒齊桓公正蹲在王宮後花園啃西瓜,紅瓤子滴在龍袍上也不管。他抹了把嘴衝管仲直歎氣:"仲父啊,你說咱齊國富得流油,咋街上還盡是罵娘的漢子?"
管仲轉著手裏的竹簡,竹片子敲得石桌當當響:"主公沒瞧見?南來北往的爺們憋得慌。前兒個楚商為了搶個打水姑娘,當街拔了劍!"
齊桓公眼睛一亮,西瓜籽噴老遠:"那...開個地兒讓他們樂嗬樂嗬?"
"正是這話!"管仲把竹簡往石桌上一拍,驚飛兩隻啄西瓜皮的麻雀,"咱在臨淄設七個"女閭",每閭一百女子,美酒管夠,歌舞管看!商客們腰包鼓,不怕沒生意。"
齊桓公撓著腦袋直樂:"好是好,可上哪兒找這麽多姑娘?難不成讓寡人的宮女..."
"使不得使不得!"管仲趕緊擺手,"戰俘營裏關著的他國女眷,樂坊裏犯了錯的舞姬,還有自願謀生的良家女...湊個千把人不難。"
半個月後,臨淄城炸開了鍋。七座飛簷鬥拱的大院子掛上紅燈籠,"春風閣醉仙居"的招牌晃得人眼花。頭天開張,連魯國的探子都混在人群裏往裏鑽。
有個叫阿桃的姑娘,原是宋國沒落貴族家的丫鬟。這會兒她踩著繡鞋站在二樓欄杆邊,往樓下撒著香包,聽著底下漢子們的起哄聲,心裏直打鼓。老鴇子掐著她腰肢罵:"磨蹭啥?頭牌的銀子夠你弟弟念書十年!"
管仲喬裝成布販子來查賬,賬本翻開嚇一跳——頭旬就進了三千刀幣!他摸著山羊胡直樂,轉頭吩咐賬房:"三成銀子充國庫,兩成修溝渠,剩下的...給姑娘們置點好衣裳。"
可事兒哪有這麽順?沒倆月,街角茶鋪就傳開了閑話。有個老學究拍著桌子罵:"禮崩樂壞!孔夫子要是在這兒,非拿戒尺抽死管仲不可!"還有和尚敲著木魚念經:"造孽啊,這得折多少陽壽!"
最頭疼的是齊國的貴族老爺們。上卿高傒拄著象牙拐杖闖進宮,胡子氣得直抖:"主公!我家三公子這月泡在女閭裏,連朝會都不去了!"
齊桓公轉著玉扳指打哈哈:"年輕人嘛...仲父,要不設個規矩?官員每月隻能去三次?"
管仲卻搖頭:"主公,您瞧這街麵——"他指著窗外車水馬龍的朱雀大街,"商隊多留一日,齊國就多賺百斤鹽的錢。那些貴族子弟,沒了女閭,怕要去強搶民女!"
這話倒不假。自打有了官辦妓院,臨淄的治安好了不少。原先總在酒館鬧事的糙漢子,如今揣著銅板往春風閣跑。有個叫阿虎的鐵匠,掙了錢就去聽《霓裳曲》,還給相好的翠蓮姑娘贖了身。
可日子久了,新麻煩又冒頭。有個叫玉娘的姑娘吞了金簪子,就因為老鴇子逼她接患花柳病的富商。管仲得知後,連夜讓人在女閭門口掛起木牌:"身有惡疾者,不得入內!"又從太醫院調了大夫,每月給姑娘們瞧病。
更絕的是管仲想出來的"花稅"。凡是逛女閭的,按消費多少抽稅。這筆錢後來修了齊國第一條石板路,商客們推著鹽車直念叨:"敢情咱車輪子底下,壓著風流銀子呢!"
這事兒傳到列國耳朵裏,可熱鬧了。楚國大夫嗤笑:"齊國就這點出息?靠女人掙錢!"可轉頭就在郢都開了"銷金樓"。最逗的是燕國,學著齊國掛燈籠,結果燈籠上畫的全是老壽星,鬧得客人還以為進了養老院。
臨淄城的女閭越開越紅火,連西邊秦國的公子都扮成馬夫來瞧新鮮。有回管仲微服私訪,聽見兩個商客在角落裏嘀咕:"都說齊國管仲會治國,依我看,他最懂老爺們的心!"
這話傳到齊桓公耳朵裏,他笑得直拍大腿:"仲父啊,你這招"以欲止亂",比千軍萬馬都管用!"管仲卻望著朱雀大街上的燈火,眉頭皺成個"川"字——他早瞧見了,有些姑娘看客人的眼神,跟看閻王爺似的。
後來管仲定下規矩:姑娘幹滿五年,願走的給盤纏,願嫁人的官府保媒。有個叫秋娘的琵琶手,嫁了個老實綢緞商,成親那日在女閭門口擺流水席,謝的卻是管仲的恩。
要說這官辦妓院到底是好是壞?老輩人說法不一。有人罵管仲缺德,有人誇他精明。不過打那兒起,"女閭"這詞兒就傳開了。到現在,老臨淄人嘮嗑時還說:"當年管仲開的那地兒,才叫"最早的開發區"!"
您要問後來咋樣?後來五霸爭雄,齊國的女閭照樣夜夜笙歌。隻不過夜深人靜時,春風閣的房梁上,總飄著幾句沒唱完的曲兒,像在念叨那些回不去的姑娘,和一個敢拿風流事兒治國的管仲。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