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字數:2558 加入書籤
如此設置規定菜,著實別具一格,想必主辦方意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又擔憂範疇過寬而失控,故而給出一個相對明確的框架。
這般規定,細細想來,主辦方的考量周全而精妙:一方麵,明確限定主料與輔料的用量,在創新與規範之間達成了精妙平衡。精準給定的食材量,從源頭上確保了比賽的公平性,使得所有選手站在同一基準線上,依據相同的“原料底子”施展烹飪技藝,有效規避了因食材用量差異引發的評判偏頗。再者,在專業烹飪賽事領域,精確的食材定量有利於成本的標準化考量,也便於評委依照統一尺度衡量菜品的完成度。而相對靈活的輔料選擇,則為菜肴創新提供了豐沃土壤,既杜絕了菜品千篇一律的刻板,又確保創新不偏離軌道,足見其用心良苦。
就鰱魚豆腐羹和“烹裏脊”推測應為類似糖醋裏脊的做法)而言,固定的主料設定穩固了菜品的核心架構,選手無法肆意偏離傳統認知隨意發揮,如鰱魚豆腐羹必然要以鰱魚尾和豆腐為根基構建風味與口感體係,裏脊肉作為另一關鍵主料,圍繞其展開的烹飪必須凸顯特質,以維持菜品的辨識度。
另一方麵,主辦方倡導創新的意圖昭然若揭。雖規定了主料與大致輔料範疇,但並未細化至具體烹飪步驟、調味配方,為選手預留了廣闊的創意空間。以鰱魚豆腐羹為例,選手能夠在傳承經典做法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全新的去腥增香策略,憑借不超過 300 克的輔料靈活搭配,增添別樣食材提升口感層次,諸如適量添加香菇,借其獨特菌菇香氣為羹湯增色,或用枸杞點綴,增添一抹亮色;對於裏脊肉,既可選經典的糖醋、椒鹽路線,也可果敢融合新派料理手法,隻要烹飪方式緊扣“烹”字要義且突出裏脊肉特色即可。
這種規定模式,既尊崇傳統烹飪的深厚根基,保障評判的客觀性與權威性,又充分激發選手的創新潛能,有望促使賽事湧現出一係列兼具傳承底蘊與創新活力的精彩作品,為餐飲行業發展注入全新思路。不過,選手們亦麵臨挑戰,過度求新而致使菜品喪失本味或脫離大眾審美範疇。
我趁著廚房稍有空檔,趕忙拉住幾位廚藝精湛、在這行摸爬滾打多年的師傅,神色急切又帶著幾分較真地打聽:“師傅們,咱這場廚藝比拚可全仰仗調料出彩了,這‘新達來’的調味品到底咋樣?咱可得把好關,千萬別因調料自身特性不佳,砸了比賽的場子。”
師傅們一聽我這話,眼睛頓時亮了起來,紛紛打開了話匣子。掌勺多年、經驗老到的李師傅更是興致勃勃,抬手抹了一把額頭的汗珠,接過話茬說道:“嗨,就說他家那醬油吧,咱們酒店後廚可一直在用呢!每次用它給菜上色,那效果,就跟給菜品精心披上一層恰到好處的‘金紗’似的,亮堂堂的,特別提氣。不管是燒汁濃稠得能黏住筷子的紅燒排骨,還是鹵得入味三分、咬一口滿是醇香的鹵豬蹄,這醬油的鹹度把控那叫一個精準無誤,從不會出現顏色過深過淺、味道過鹹過淡的糟心狀況,穩穩當當地給菜肴的色香味都加了把強勁的‘助推力’,讓菜品直接上了個檔次。不過啊,使用的時候得留個心眼,這醬油每一批次顏色有點不一樣,畢竟人家是傳統釀造工藝,靠自然發酵成色,原料、環境稍有變化,顏色就有波動,但好在味道絕對正宗。”
旁邊擅長涼菜、對調味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的張師傅也在一旁不住點頭,跟著補充道:“沒錯,他家那醋用來拌涼菜,那也是一絕!隻要輕輕一淋,醇厚柔和的酸勁兒‘唰’地一下就把蔬菜的清爽勁兒全激發出來了,還能巧妙地保留食材原本的風味,一口下去,層次豐富得很,就像在舌尖上開了一場熱熱鬧鬧的小派對,客人都愛吃。”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我心裏漸漸有了底,顯然“新達來”的產品在保障菜肴質量這塊表現相當出色,就像咱們廚師最可靠的“左膀右臂”,幫著咱們輕輕鬆鬆就能打造出讓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佳肴,我對這家公司的產品也更多了幾分信心與期待。
不過,我也聽說這公司規模不大,產量有限,加上主打本地特色口味,外地市場開拓艱難,暫時隻能在咱們本地發光發熱。但本地人的認可,不就是它最堅實的底氣嘛!
光聽別人說哪行,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我特意在酒店裏把“新達來”的各類產品仔仔細細地用了一遍,還真發現了一些門道。就拿醬油來說,它和那些大品牌相比,色澤的確不太一樣。大品牌的醬油顏色往往十分均勻穩定,而“新達來”的因為是遵循傳統釀造工藝,純靠時間和微生物的作用慢慢醞釀成色,每一批次受原料、環境等因素影響,色澤上會稍有差異。但這看似不起眼的差別,背後卻是對本味的執著堅守。懂行的食客一嚐就知道,這醬油沒有為了追求賣相和產量,加那些亂七八糟的“科技與狠活”,入口醇厚,醬香濃鬱,能把食材本身的味道烘托得淋漓盡致,這也是那些真正追求品質、偏愛傳統風味的老饕們對它青睞有加的原因。
廚師長說得對,想要贏,就得充分利用一切資源。這不,我又瞅準下午休息的空當,風風火火地趕到了“來相聚農莊”,打算好好盤一盤這兒有哪些寶貝食材能為我所用,可不能到比賽的時候兩眼一抹黑。這農莊在本地口碑極佳,我剛一踏入,入眼便是一片生機勃勃、五彩斑斕的景象。
哪曾想,剛進去沒多遠,就瞧見了一些熟悉的麵孔,居然是一起參加理論考試的“同學”。看來,和我一樣抱著謹慎態度、提前來這兒踩點摸底的人可不在少數,畢竟這場比賽競爭激烈,最後能脫穎而出、走過獨木橋的隻有一個人,大家都在暗自較著勁呢。
喜歡我的三年學徒生涯和二十六個師傅請大家收藏:()我的三年學徒生涯和二十六個師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