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 雪落太嶽冷 3
字數:2814 加入書籤
徐恒略一沉吟便道:“璧城所慮不差,此事我也一時未決。先前我隻料在樂平得了糧草,明日一早便直取平定。代人縱知我來襲,然事起倉促,他也定不及防備。但樂平原有軍糧,隻是生出變故,璧城又不願侵擾百姓,待到收齊糧草,隻怕要耽擱一日了。雖隻耽擱一日,但要再取平定,隻怕便失了時機,又恐節外生枝。”
秦玉道:“此間雖是代國百姓,但我大鄭向以一統天下為己任,這代國遲早是我鄭國疆土,這裏百姓便也遲早為我大鄭子民。是以若能不侵擾百姓便得糧草,還是不侵擾得好。”
徐恒道:“璧城說的極是。正為有璧城這樣的將軍,才有左驍衛這樣的精兵。隻是如此一來,隻怕便不得再取平定了。”
秦玉道:“永業以為,我若不取平定,該向何處進軍才是?”
徐恒道:“我原以為先取平定,而後兵進壽陽,兵鋒直指太原。那時代國震動,太原栗栗,代國四處兵馬必然回師太原勤王。太原府外之廣大地域便任由我鄭國大軍馳騁了。如今我雖未取平定,然用不幾日,代人便可知曉我大軍來襲。我孤軍深入代地,代軍又豈敢不護衛太原?既然如此,我有何必再取平定?隻以我區區八千兵馬,又無後援糧草,要取太原,豈非癡人說夢?”
秦玉道:“不錯,我孤軍深入代地,原本也並非要取太原而滅代國,既是如此,又何必定要取平定?永業此一言,真令我豁然開朗。”
徐恒道:“昔日我鄭軍不能攻入代國,全因代國有太嶽山天險。此一戰我若能取下太嶽山南北關,便是大功一件,璧城何愁不得朝廷重用?待代軍回師拱衛太原之時,我正可進兵南北關,與威勝軍兵馬前後夾擊,太嶽山可一鼓而下。”
秦玉擊節道:“正是,永業妙計。代人不知我意,必無防備。待得了太嶽山,兵進太原便可暢通無阻矣。”
徐恒道:“再有一日糧草便可取齊,眾將士歇了一整日,明日可連夜進兵。我大軍西進,直取榆次。”
是日晚縣衙門前燈火徹夜通明,全城百姓紛紛獻糧。然到得卯時,掌糧軍曹點檢穀米,所得卻不過三百石。
三百石穀米隻夠八千兵馬二三日所用,秦玉聞報心中不樂,然他終究不願侵擾百姓,便命張羽率人去往城中尋大戶借糧。次日將糧草征齊,共得穀米六百餘石,秦玉命將穀米均發到將士手中,個人隨身攜帶,大約夠五六日之用。
張羽在城中尋了兩個青壯識路之人為向導,隻因鄭軍並未侵擾百姓,秦玉又命多賞財帛,是以樂平百姓多願為鄭軍效力。到了晚間,鄭軍將士吃過飯,便即拾柴舉火,連夜啟程,趕往榆次。
榆次距樂平三百裏,但這條路多在山間,崎嶇艱險,少有人行,因此代人隻防備北進太原道路,於這條路卻全未設防。鄭軍一路晝夜兼程,不眠不休,兩日後渡過塗水。
自此出山向北大約五六十裏便可到榆次,代人早已失了鄭軍行蹤,榆次也定無防備,因此鄭軍若連夜襲取榆次,必然十拿九穩。但秦玉與徐恒卻改了主意。
秦玉、徐恒並未想到在樂平城中竟征繳上六百餘石糧,有了這些糧,再取榆次已無用處。縱然再多得糧草,眾將士也難以隨身攜帶,現下這些穀米,已足夠鄭軍趕到平遙。
況且這一日已是景曜五年臘月三十。正是年夜,鄭軍將士早已忘卻時日,秦玉卻未忘。左驍衛眾將士連年征戰,前年年夜是在淮南征戰之中,去歲年夜也是在淮南戍守,今年便到了代地,卻皆是離了本鄉故土,不得與家人團聚。秦玉心下淒惶,不免念及家小,又憐惜將士勞苦,便傳令全軍在此歇息一夜,一同過年。
眾將士聞聽軍令,不由得齊聲歡呼。軍中無酒亦無肉,隻得些穀米,眾將士便埋灶拾柴,舉火造飯。山中多有積雪,也不必再尋水源,雖無管弦之聲,也不得大快朵頤,卻也落得歡快暢懷。飽餐一頓,眾將士將火堆高高燃起,便圍在火旁暖暖睡去。
在北地霜天寒夜之下,柴火畢駁聲中,景曜五年最後一夜,就這樣靜靜度過。
正月初一,鄭軍又再啟程,仍舊在山中趕路。又疾行兩日,到了一地。此地已是太原府境內,再向北三百餘裏,便是太原。到了此處,樂平向導已不識路,秦玉便賞賜銀錢,打發他二人去了。
前方斥候回報,出山向北五六十裏,乃是太穀縣。秦玉與徐恒計議,此時將士隨身糧草已不多,隻夠一二日之用。雖可趕到平遙,卻未必便能一舉攻克,不若在此攻下太穀,取用糧草,可保無虞。
二人一拍即合,秦玉遂下令全軍向北出山,攻打太穀。
時過申時,天色向晚,才出大山不遠便是一條官道,遙遙無盡。忽有前方先鋒兵士前來稟報,官道之上有一隊代軍兵馬,押運輜重車輛,求見將軍。
秦玉聞報又驚又奇,卻不知代國太穀守軍如何竟探知他兵馬動向,又竟敢遣人來見,莫非是代軍早有準備,設下埋伏?
心中雖詫異,麵上卻不動聲色,秦玉便即命喚代使來見。秦玉與徐恒下馬,在路邊置一大石坐了。過不多時,便見有兵士引一個代軍將領模樣人走來。
那人隻二十幾歲年紀,身穿甲胄,腰挎腰刀,卻未執長兵,行至秦玉身前,深施一禮道:“代國微末小將參見鄭國上將。”
秦玉以腰刀拄地,道:“免禮,請問貴使上下,在代國任何差事?”
代將道:“小將劉氂,現任著太嶽行營護軍校尉,奉李都督之命,率一枝兵馬駐守太穀。”
喜歡興亡雲煙事請大家收藏:()興亡雲煙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