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進山!

字數:13921   加入書籤

A+A-


    整理好背包,我們朝著山上前進。
    眼前的山層巒疊嶂,茂密的樹林如同它堅實的壁壘,從山腳下一直延伸到山頂。
    彭二在後麵慢慢地走著,嘴裏還嘟囔著:“這山路可真難走,比我想象中累多了,早知道就多吃點麵包了。”
    彭大轉過頭吐槽到:“吃吃吃,你一天就記著那點吃上邊的事,聽著都感覺煩了!
    咱老祖宗在《黃帝內經》裏早就敲過黑板:人是鐵飯是鋼,三頓管飽別瞎浪!
    你倒是好,早上剛啃完通勤麵包,中午外賣就像催命符似的砸門。
    下午咖啡奶茶輪著灌,恨不得半夜還得加頓小龍蝦配直播。
    您這哪兒是喂肚子啊,分明是給舌頭開蟠桃會呢!”
    彭三也搭上話笑嘻嘻的嘲諷道:“彭胖子,你知道為啥千年王八能成精不?”
    彭胖子也不惱怒,仿佛已經習慣了無所謂,擺擺手說道:“不知道,我需要知道嗎?”
    彭三拿出水瓶喝了口水也不管對方是不是會生氣:“那是因為,人家深諳"餓治百病"的玄學。
    肚子空了,細胞自個兒就會支棱起來搞"內部大掃除",把那些代謝垃圾當夜宵啃得倍兒香。
    你再瞧瞧那些百歲老人,吃飯跟小貓舔食似的講究。
    反觀你這平時奶茶續命黨,血管裏怕不是早該插吸管直接喝珍珠粥了吧?
    現在懂了嗎胖子?”
    我注意到,彭二麵色有些不太對勁,似乎克製著什麽,也確實被這樣說是個人也不會開心了。
    彭三仿佛沒看到似的,繼續說道:“胖子,你記住了!
    當你那顆躁動的舌頭又想領著嘴巴鬧革命,先別急著甩鍋食欲。
    先給它灌口西北風醒醒腦,再來點涼白開大軍鎮壓叛亂。
    真當身體是你家樓下的24小時便利店呢?想吃就拿?過度投喂的下場,可不是小肚子鼓起來這麽簡單,那是讓五髒六腑跟著一起加班996啊!
    咱也不是說講究的不是苦行僧式絕食,是讓嘴巴懂點職場規矩。
    該工作時好好吃飯,該休息時別瞎折騰。
    畢竟細胞自噬這高級玩法,靠的是給身體留足"摸魚時間",而不是讓你的舌頭天天在欲望的ktv裏通宵蹦迪。
    下次再想胡吃海塞,胖子你能不能先問問你的胃:今天,它想當打工人還是想當罷工的叛逆分子?”
    我在前麵自顧自的走著,聽著這話心裏發笑,就說嘛那群公會的人一個個都精的不行,怎麽可能會送廢物過來消耗金錢。
    洗黑錢也不至於就洗這幾萬塊,果然都是人才啊,這出口成章的都不帶卡的爆梗,一般人還真做不到。
    說實話我也挺煩他的,老是想著吃,不吃那口又能怎麽樣,就好像控製不住一樣。
    就好像有時候我也煩自己的食欲,有時候根本控製不住,工作的時候滿腦子吃什麽,很影響工作!
    彭二嗬嗬了一聲,發出冷笑:“得了吧您嘞!
    天天扯什麽“舌頭起義要鎮壓”,合著咱們長這張嘴是為了給西北風當門童的?
    照您這規矩,火鍋沸騰時冒的熱氣該算“舌頭暴動預警”,烤串在鐵簽上滋啦冒油那就是“叛亂倒計時”是吧?
    感情您是把消化道當職場,非得讓舌頭寫一份《食欲考勤表》才算懂事?
    先不說《黃帝內經》什麽時候成了“餓肚子說明書”。
    單聊這“千年王八精瘦論”就透著股子擰巴勁兒:王八活千年靠的是縮頭苟命,咱人類活一世圖的是煙火氣!
    早上啃通勤麵包是為了搬磚,中午點份冒烤鴨配冰可樂那是給自己發工傷補貼,半夜和朋友擼串吐槽老板,烤腰子上的孜然粒都是情緒解壓藥,您把這這叫“舌頭造反”?
    抱歉,我們打工人的舌頭早跟胃簽了《快樂共榮協議》,拒絕當苦行僧的傳聲筒!
    最逗的是你還拿啥“細胞自噬”裝高深。
    合著吃頓火鍋就破壞身體大掃除?
    拉倒吧!
    真正的身體革命不是讓舌頭喝西北風,而是懂得給靈魂喂點甜的:奶茶裏的珍珠是生活的小確喪解藥,燒烤架上的煙火氣是對抗996的衝鋒號,甚至連和閨蜜吐槽時塞的那口蛋糕,都是給情緒充的vip電量。
    那些把“管住嘴”吹成人生鐵律的,怕不是忘了:咱進化出這麽靈活的舌頭,除了吃飯,
    還要說真話、笑大聲、在火鍋沸騰時喊出“再來份毛肚”!
    你倆在我這逼逼賴賴個啥勁?一個天天想著勢力,一個沒女人就活不了了一樣,好意思說我。
    我不就是愛貪這口吃的嘛,咋啦?有啥問題?
    按你說法,我倒是覺得活著不是給身體寫《禁欲申請書》,
    就是,是要讓每頓飯都對得起打工人的窩囊費。
    舌頭愛起義?那就讓它舉著烤雞翅當旗幟。
    嘴巴想造反?先灌口冰啤酒讓快樂冒泡!
    反正我這條命,是火鍋給的,奶茶續的,烤串兒簽子串起來的,誰愛跟西北風較勁誰去,本幹飯人隻認一個鐵律:吃飽了,才有力氣罵這破世界的破規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聽到對方一口氣連珠炮一樣的說完這麽一大段話,我也是停下腳步回頭看了。
    一個是怕他三個打起來了,畢竟他三平時有沒有啥舊仇誰知道呢?這職場裏的殘忍可也不比戰場差多少。
    都是殺人不見血的刀。
    二個是,這胖子平時看起來傻乎乎的沒腦子,這一口氣的爆梗可謂是水平非常極限了。
    還是根據對方說的話,一句句懟回去的,還有理有據,也是個厲害的人才啊!
    彭一似乎感覺到氛圍不對,立刻轉移話題道:“鄒哥,這山看著可真夠險峻的,隻是都長一個樣沒啥新意啊,也抓不住眼球,咱們真能拍到好素材嗎?”
    華麗男望著大山,眼裏閃過一絲擔憂。
    我回複他說道:“放心吧,肯定沒問題,收了你們公會錢。肯定會帶你們拍些厲害素材的。”
    說罷,看他們好像也挺和睦,沒有爆發出新的問題便是轉身繼續行進了。
    走著走著,彭一再次好奇地問道:“鄒哥,做戶外探險和其他自媒體到底有啥不一樣啊?
    都是自媒體拍視頻,我看都是拍視頻發網上,不都差不多嘛。”
    我一邊尋找前往目的地的路,一邊回答:“差別可大了,其他自媒體可能更注重娛樂性、話題性如何創造事情讓大家去討論吃瓜,靠一些熱點和噱頭就能吸引流量。
    但戶外不一樣,它除了要拍出吸引人的畫麵抓住人的眼球,還得有實打實的知識。
    沒有相應的經驗和知識,連自己生命安全都保證不了還混什麽?
    就拿最簡單的來說,在這山裏,遇到危險了要求救怎麽辦?
    怎麽最快讓人過來?這就需要掌握戶外常識。”
    彭二喘著粗氣,在後麵喊道:“鄒哥,那遇到危險怎麽求救呀,不直接打電話嗎。”
    我笑了笑:“如果是已經遇到生命受到自然威脅的狀態,打電話其實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再說你們看看自己手機,現在還有信號嗎?”
    他們立刻掏出手機查看起來,看表情就知道肯定都沒信號了已經。
    我接著說道:“你們知道什麽叫狼煙嗎?”
    他三活寶磚整齊劃一的搖著頭。
    我把背包放下,讓自己鬆弛了一些,喝了口水說道:“狼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信息的方式。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外敵,紛紛在邊境修築烽火台,狼煙成為傳遞軍情的重要手段。
    秦漢時期,狼煙製度進一步完善,在長城沿線廣泛設置烽火台,形成了一套嚴密的報警係統。
    那時候,當邊防兵發現敵人入侵時,會在烽火台上點燃狼糞等燃料。
    狼糞燃燒時會產生一股濃煙,在遠處也能清晰可見。
    通過烽火台之間的接力傳遞,軍情能夠迅速傳遞到後方,讓軍隊做好迎敵準備。
    所以叫狼煙。
    實際上實際上,狼煙是一種濃黑且直上的煙柱。
    因為它非常明顯,非常引人注目所以在無信號狀態下,升起狼煙也是非常好的求救信號之一。”
    彭三點點頭:“原來如此,長見識了,那鄒哥我們怎麽升狼煙呢?也找不到狼糞啊”
    我從背包側袋摸出防水火柴晃了晃:“沒狼糞,但是我們可以玩現代的改良版狼煙!
    狼煙的核心不是狼糞,而是讓煙夠濃夠顯眼。
    可以找潮濕的樹葉、枯樹皮堆成金字塔形,頂上擱點鬆針或樹脂,點火時往上潑水,
    水汽一激煙就會咕嘟咕嘟往上竄。
    如果還能碰巧撿到塑料瓶或橡膠製品,也可以燒類似材料的裝備,生命第一別的都可以買回來。)
    用刀子撕成條扔火裏,那煙能黑得方圓十裏都能看見。”
    我蹲下身,用登山杖在地上畫著圈,嚴肅的說道:“但你們一定要記著三個鐵律第一,找開闊地,別在密林裏點火,咱是求救不是來給山火當內應。
    第二,火要擺成三角形,國際通用求救信號,跟你打遊戲發信號彈是一個道理。
    第三,燒一會兒要停一會兒,省得人家以為咱在搞野外燒烤派對。”
    我突然瞥見彭二正往背包裏塞枯樹枝,笑著踢了踢他的登山包:“搞什麽呢?這林子裏還能缺材料不成?”
    彭三眼睛一亮:“哇,還有這種操作第一次知道!
    不過你剛才還說,如果是已經遇到生命受到自然威脅的狀態,打電話其實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這是因為啥?
    為啥說狼煙比打電話還管用呢?
    如果電話打的出去,別人不就知道我們現在的情況了嗎,不就可以更好的開展救援了嘛。”
    我點點頭,也認可對方說的,但還是解釋道:“人往往隻有威脅到自身利益才會著急。
    就算你有網絡,打電話叫人來幫忙,等對方趕到也需要時間。
    你和他非親非故,你敢賭對方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嘛?
    他一會先上個廁所,再慢悠悠的過來也不是不可能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來的慢對他又沒啥影響,這個月工資也不會少一分對吧。
    反正出事的又不是他哪個熟人,死活有啥重要的?”
    說到這頓了頓,思緒了一陣什麽可以說,什麽說了不太好,繼續說道:“但在山裏放狼煙可不一樣。
    一旦起了煙,周邊負責山林管理的人看到這麽大煙,心裏肯定慌,森林火災都是責任到人可不是小問題。
    要是沒及時處理,那可是要掉烏紗帽的被問責的。
    所以他們肯定會最快速度趕過來。這樣獲救的幾率不就更大了。”
    聽完我關於狼煙的解釋,彭三點點頭仿佛在消化什麽。
    似乎想到了什麽,緊接著又追問道:“鄒哥那做戶外視頻還需要啥知識呀?我看的那些女主播天天就穿個黑絲扭兩下就好了。”
    我無語的喝了口水,這思維跳躍的,但收了錢財替人辦事,還是很耐心的說道:“我剛才說的那些事,意思是做戶外賽道是需要有知識儲備的。
    這是為了保證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條件。
    不是說讓你起狼煙拍視頻,你要是起狼煙拍視頻那多半是要蹲牢房的。
    彭一走過來搭上話:“鄒哥意思你還不明白嗎?就是說戶外博主這一行不是誰都可以搞的,
    你沒點經驗和本事隻是一味的衝,說不準哪天你就在拍攝某個視頻的時候結束了。”
    彭二扣了扣腦殼:“那還有什麽類似狼煙這種保命的知識點呢?”
    我麵對幾個活寶長長的歎了口氣,繼續說道:“首先你肯定得明白自己在什麽位置吧,是在什麽樣的地理環境裏,對不?
    如果連自己在哪兒什麽樣的環境都不知道,如何預判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和提防這種環境裏特有的蛇蟲鼠蟻呢?
    那還怎麽去拍攝視頻並且保證自己的安全呢?
    所以而且掌握地質和生物知識也能幫我們在很多突發情況裏冷靜思考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拿這山體來說,通過觀察岩石的分布,就能推測出這座山有沒有洞穴。
    這判斷山裏有沒有洞穴,其中一種很重要的依據就是看山體所在區域的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貌就很典型,你們應該也聽過這個名詞。
    像咱們現在在的這座山,從周圍的環境和岩石狀況來看,有一定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所以存在洞穴的可能性不小。”
    “啊?鄒哥我們沒有聽過這個詞,網上刷視頻根本就沒有人說這些。
    直接就在洞裏了或者路途中說一些有的沒的。”華麗男回答道
    “喀斯特地貌,簡單來說,就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侵蝕等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 我放慢腳步,邊走邊說。
    彭一來了興致,連忙追問道:“那怎麽判定這山就是喀斯特地貌,而且有洞穴呢?”
    “你們看這周圍。” 我指著路邊裸露的岩石和一些坑窪的地麵,“喀斯特地貌有很明顯的的特征。
    比如,地麵上常常會出現溶溝、石芽,就像這些寬窄不一、深淺不同的溝槽,還有這些像竹筍一樣的石頭尖。
    而且,要是仔細觀察岩石,能看到上麵有很多被水溶蝕的小孔、凹槽。”
    我蹲下身子,撿起一塊帶有小孔的石頭遞給他們:“就像這塊石頭,這些小孔就是水流長期侵蝕的結果。
    另外,在喀斯特地貌區域,還經常能看到落水洞,也就是地麵上突然出現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洞,水會順著這些洞流到地下。
    如果發現了落水洞,那就說明地下很可能存在洞穴係統了。”
    當然還有通過風水的理論和知識,也是可以做到尋找到這些地方的。
    老祖宗看地脈,講究‘龍、砂、水、穴’四大綱。
    就說這‘尋穴’吧,擱在找地下中空世界上,有時候比看衛星地圖還靈驗。
    比如現在瞧著,這山梁走勢在風水學裏就叫‘來龍’,
    從西北乾位蜿蜒至此,突然在半山腰打了個‘過峽’,兩邊‘砂手’青龍白虎)環抱,正應了‘玄武垂頭、朱雀翔舞’的格局。
    這種‘氣脈聚結’之處,地下就必有‘藏風聚氣’的孔洞。
    所謂“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古人管洞穴叫‘岩穴’或‘石室’,在《水經注》裏記過桂林的伏波山溶洞,就是靠‘觀水勢、察岩層’定的位。
    有些腳邊不經意出現的‘石花’指岩石表麵的方解石結晶),在風水學說裏叫‘天雨花’,
    但凡岩壁上生這種‘花’,且‘水痕線’呈‘之’字形攀升。
    這底下就必有暗河穿洞,就像人血管,水脈走到哪兒,洞穴就開到哪兒。
    如果輕叩一塊中空的岩石,回聲清越如鼓,老輩人管這叫‘地鳴’。
    對應《青烏經》裏‘土薄者氣浮,石堅者氣固’的說法。
    若遇‘石骨過峽’兩山之間岩層裸露的狹窄通道),且‘明堂’前方空曠地)有‘天心水’季節性積水窪)。
    十有八九能找到‘岩竅’,當年雲南哀牢山的哈尼人,就是靠這套法子,在懸崖上找到能藏千人的‘仙人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又說回如今場景,這‘來龍’屬‘艮卦’,對應‘山’象。
    《周易》說‘艮為山,為止’,主藏納,若見‘石脈’岩層紋理)呈‘螺旋紋’或‘蟹爪紋’,
    按老祖宗說法,這必是地下水‘溶蝕’所致,順著‘紋向’尋,準能找到‘玄關一竅’。
    就像去年在貴州,我按‘二十四山分金’定方位,在‘丙山壬向’的背斜構造處,還真摸到個藏著宋代陶罐的岩洞。
    洞口藏在‘羅星鎖水口’的巨石後麵,要不是懂‘撥砂辨水’,根本發現不了。
    在風水學中,“二十四山分金”就是羅盤上的方位劃分體係,將360度圓周分為24個山向每山15度)。
    每個山向又細分為5個分金,共120分金,用於精準確定建築或墓穴的方位。
    其中可用分金僅48個,需結合五行生克和陰陽平衡判斷吉凶。
    關鍵就在於“丙丁庚辛”四個天幹上“秘訣也就在這四個字。
    每山隻取丙、丁、庚、辛配地支的分金,比如‘子山’用丙子、庚子,‘醜山’用丁醜、辛醜,每山倆,二十四山剛好48個。
    為啥?
    因為五行得合規矩像‘丙山壬向’屬火,分金就得選土火生土)或金火克金為財),要是碰著水水克火)或木火泄木),就是凶位。
    子山屬陽水,丙子火水)、庚子土水),火生土、土生水,層層相生。
    卯山屬陰木,丁卯火木)、辛卯木木),火助木旺、木木齊平,這就叫‘陰陽平衡’。
    四維山更講究,乾山屬陽金,配丙戌火土金)、庚戌金金),火生土、土生金,氣脈順得跟山間溪流似的。
    老祖宗不懂地質學,但精通對自然的觀察,這分金暗合岩層規律,丙丁分金多對背斜核部的張性裂隙。
    庚辛分金常卡節理密集帶,地下水順著這些‘分金線’啃石頭,就像照著羅盤挖隧道。
    說白了,這48個分金就是老祖宗給大地寫的‘密碼本’。
    先看山向屬啥五行,再挑生它、助它的分金,避開克它、泄它的,最後落在岩層易溶蝕的方位。
    所以這羅盤轉的不是迷信,是把山水脾氣摸透了的老智慧。
    例如‘丙山壬向’,這就像給大山標門牌號,因為羅盤上把360度分成24山,
    而‘丙’在正南偏東67.5°,‘壬’在正北偏西67.5°,
    所以‘丙山壬向’就是坐南朝北,具體落在南偏東157.6°到172.4°之間。
    這方位常對應地質裏的‘背斜構造’,啥是背斜?
    就像把岩層當毛巾往中間擠,岩層會向上拱起,形成中間高兩邊低的褶皺。
    背斜的中心岩層受擠壓後,容易出現放射狀的裂隙,就像麵包烤裂了縫。
    咱們現在走的山多是石灰岩,地下水帶著二氧化碳,跟可樂似的有腐蝕性,順著這些裂縫往下滲,年複一年就把岩層‘啃’出洞來。
    比如貴州那岩洞,洞口就是正對著背斜頂部的裂隙帶,地下水沿著‘丙山壬向’的分金線溶蝕,慢慢就掏出個能藏東西的空間。
    老祖宗用羅盤定方位,其實暗合了岩層受力的薄弱帶,跟地質勘探隊拿雷達掃斷層,本質上都是在找‘地球的傷口’。
    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分金定穴術,其實也不難吧? 畢竟我都已經嚼爛喂了。(???_??)
    然而,這種對應關係並非絕對,需結合具體地質條件來判斷。
    現代地質勘探中,背斜構造的識別主要依賴岩層產狀、化石分布等科學方法,而非單純的方位劃分。
    所以當古代技術結合現代科學,就是真正的王炸!
    單出一張牌,還是不太穩,出錯的時候也不少,按實操來說大概率是一半一半。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學藝不精導致。
    而所謂的“羅星鎖水口”就是風水學中的一種格局。
    簡單說,就是指在水流出口處,有突起的土石洲阜,也就是小山丘、沙洲或巨石等,一般都是被稱為羅星。
    羅星就如同忠誠的守護者,佇立在水口,通過阻擋水流直衝,使水流迂回緩慢,形成“天門開、地戶閉”的格局。
    從而避免財氣外泄,讓內局龍氣凝聚,成為聚氣凝穴的上好風水吉局。
    而羅星常與扞門、華表等水口砂配合,構成多重關鎖的格局,無形之中提升了福澤等級。
    “撥砂辨水”也是尋穴的方法之一,便是通過觀察周圍山川等“砂”的形態、位置以及與特定方位的關係,
    結合五行生克判斷其吉凶,同時辨別“水”的來龍去脈、形態特征等,
    以確定風水的優劣,追求藏風聚氣、趨吉避凶的效果。
    在尋找“穴位”時,按“撥砂”理論,觀察周圍“砂”如山峰、巨石等)的形態與分布。
    若有獨特的砂體組合,如在山脈走勢中出現奇異的山峰排列、孤立的巨石等,
    就可能是在暗示地下有特殊地質結構,因溶洞常形成於特定地質條件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依據“辨水”理念,再留意水的情況,畢竟地下如果有空間,也多與地下水係相關。
    若發現溪流突然消失、泉水異常湧動或有季節性幹涸的水窪等。
    這也就可能意味著地下有通道或中空,為尋找溶洞提供線索。
    而這也可以用於尋找大型墓葬,因為古人人力有限,如果想構建地下大型陰宅,大多會找到天然就存在的而後進行加工處理。
    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話說回來,當年徐霞客探溶洞,靠的就是這手‘先辨龍氣,後察水情’,這水往哪兒滲,洞就往哪兒通。
    他的行為,可謂是領先現代科技勘測手段還早五百年玩轉地下世界。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探險家與文學家,這人自幼厭惡科舉仕途,癡迷於山川地理。
    以三十餘年時間徒步踏遍中國21個省份,北至燕趙,南抵滇黔,西達川藏,東涉海島,被後世譽為“千古奇人”。
    當所有人都在爭權奪利的時候他正坐在黃山山巔感受風雪的味道。
    寫下“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當所有人都在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爭的頭破血流,他正在去往另一個故事的路上。
    他說:“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蒼梧”
    所以,那些百年功名,千秋霸業,還是什麽萬古流芳,與一件事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麽。
    這件事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去生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當然這些話我是不可能和他們說出口的,畢竟沒啥意義,而且他們也聽不懂。
    隻怕是會引發更多提問,費更多口舌。
    畢竟我隻負責帶他們拍點素材,順便教一下我的拍攝心得,可不是在帶徒弟。
    喜歡一位探險者的自傳請大家收藏:()一位探險者的自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