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要借天子劍嗎
字數:4239 加入書籤
陳群越是深究九品製,就越覺得大有可為,甚至躍躍欲試,迫不及待的想要完善。
劉辯看他興奮的小表情,就知道這事成了,問道:“有想法?”
陳群正在思考,下意識的點頭:“有一些。”
他還無法第一時間消化這麽龐大的信息量,同時還有點小興奮。
他還不知道劉辯跟他說這些的目的,隻覺得能早一點接觸到九品製很榮幸。
劉辯下一刻笑著道:“那就將朕寫的東西抄錄下來,回去好好看看。”
陳群眼睛一亮,如獲至寶的起身拜謝道:“臣謝陛下。”
他怕是第一個知曉新官秩規則的人。
“去吧,研究好了,草擬份奏疏上來朕看看,盡量早些,這事兒就交給卿研究了,朕打算一年內推行,三年內徹底更換舊製。”
“喏!”
陳群喜滋滋的抱著紙筆往木板而去,但沒走兩步,腳步突然放緩,錯愕的轉過頭,瞪著眼珠子。
他眼巴巴的問道:“陛下剛剛說什麽?”
沒聽錯吧?讓他來?!
劉辯笑容收斂,皺眉問道:“框架朕給你搭好了,你來製定新的官秩製度,有問題嗎?”
臥槽!
陳群嚇的差點當場癱軟。
這麽大的差事,幾乎等同於變法了,讓他一個小小的尚書台吏曹尚書來辦?
設個丞相專門辦這件事都不一定扛得住。
“怎麽了?”劉辯又拾起笑容,一眨不眨的盯著他,“有難處?”
“這……”陳群一臉苦相,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劉辯知道他心有顧慮,問道:“需要朕將天子劍借你嗎?”
陳群麵色陡然變了,趕緊擺手:“臣萬萬沒有此等想法。”
“那就去吧,朕差司隸校尉幫幫你,遇事多和荀令君商議。”
劉辯表情緩和,“昔先秦商君變法,亦是阻礙重重,如今朕在這裏,卿怕什麽?”
陳群瞬間打起精神,是啊,他有天子做後盾,朝野上下一心,他怕什麽?
想通之後,陳群躬身:“臣遵旨!”
陳群退下之後,劉辯思考一陣後,決定先給天下人打個預防針,學習學習秦孝公。
於是喚來郭嘉起草詔書,內容是欽點陳群在大漢內頒布《九品中正製》。
至於這個九品中正製是什麽東西沒說,讓別人猜去吧。
詔書在擬定的間隙,劉辯沒歇著,換了個場地,來到禦花園觀雪,同時差人去喚曹操、諸葛亮。
兩人同時入宮,見到劉辯時,劉辯正彎著腰,伸手烤火。
“臣曹操。”
“臣諸葛亮。”
“參見陛下。”
劉辯抬起頭,臉上揚起笑容。
一大一小兩位大漢丞相,若能聯起手來,不知能幹出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
“來,二位愛卿過來,朕有要事要問你們。”
“喏。”
曹操扭著屁股就湊了過來,諸葛亮保持著禮數,慢步走到劉辯麵前躬著身。
劉辯看著兩人,問道:“最近張昭等人在辦考試,卿等認為如何?”
找他們兩人,劉辯是打算讓他們可以著手開創科舉了。
為什麽會選他們,並不隻是因為他們都官至丞相,而是因為他們與陳群一樣,專業對口。
先說曹操,在察舉製舉孝廉盛行的時候,他提出唯才是舉,並大力推舉陳群變法,首創品評人才,製度初期以分九等考核為朝廷提供新鮮血液。
再說季漢,諸葛亮擔任丞相期間,大力推行典學從事製度,以試經製度,要求州郡推薦的人才必須通過五經考試\律令才能授官,還親自出題麵試。
廖立、蔣琬都是考出來的寒門。
至於為什麽不叫後世東吳的人來,因為東吳一汪死水。
完全依賴江東士族舉薦,陸氏、顧氏壟斷仕途,連考試形式都沒有。
領兵的將軍都依賴世襲。
這裏麵做的最好的就是諸葛亮,要是他再大一些,劉辯放手讓他一個人去幹了。
為了保險,劉辯將曹操拉上。
劉辯一邊觀雪,一邊和他們談心,兩人說出見解,對考試錄取人才的製度都頗為推崇。
而且各自能說出察舉製的一堆缺點,得到這個結果,劉辯就更為放心了。
察舉最大的缺點就是,好不容易肅清的朝堂,這還沒幾個月,各州郡送上來的名單,又被攆出去的人占滿。
曹操也不怕事,坦坦蕩蕩道:
“弘農楊氏、潁川荀氏、潁川郭氏、潁川鍾氏、皇甫家、太原王家……太多太多了,無一不在往洛陽塞人,偃旗息鼓者,並非消聲滅跡,而是被各自州郡征辟。”
劉辯沉默著,恐怕情況比對方說的還嚴重。
察舉製下的士家,運轉邏輯有點類似後世的資本。
他之前就跟滿寵分析過,能見到的商人都是逐利的,懂得趨利避害的,否則會被市場淘汰,輪不到出現在人前。
士族亦是這般,這就好像進化論中的動物。
劉辯估摸著,洛陽不見得是鐵板一塊,太傅府、大將軍府,這些自主開府的地方,什麽情況真不好說。
士人願意接受現有的一切,大概率是在想,天子總不能一輩子排斥他們。
就算真排斥一輩子,可總有駕崩的時候,那時候他們又可以冒出來。
對傳承了百年千年的他們來說,時間又算的了什麽?
幾十年時光看起來漫長,但站在家族史上來說,十分不起眼。
既然時間不算什麽,那士族為何要冒夷族的風險,嚷嚷著跟擁有鐵血手腕的皇帝對撞呢?
聰明人都是高呼聖明,明麵上卷起席子歸家,暗地裏卻布置一切,時不時的出來帶頭喊一句天子乃是千古聖君,降低王朝警惕。
等天子一駕崩,士族新話事人突然竄起,上一秒還強盛無比的朝廷,下一秒分崩離析。
這一切都是規律,規律又與製度息息相關,劉辯並不怪上述的那些家族,他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製度完善,並建立一套自救程序。
他倒是沒有什麽讓大漢存在萬萬年理想,他是為了這片土地上的人,王朝的更迭,伴隨累累白骨。
至於什麽是自救程序,除了打算實行的科舉和三權分置外,劉辯還想到了後世的其中一個例子。
後世有個問題被反複提及,為何形式主義那麽嚴重。
在劉辯看來,這是典型的自救程序和應對衰敗的補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