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人生總有再聚首

字數:4690   加入書籤

A+A-


    過兒啊,圓潤了。
    這是王棣再見蘇過時的印象。
    是川蜀人士的基因?呃,應是喜好美食所致。
    數年未見,這蘇三輪廓依稀,身材……一言難盡了。
    平素倒有書信往來,總不能……是文學之罪吧?
    關鍵在於,成長發育倒也罷了,可不可以學會縱向發展呢?
    王棣看看蘇過,那眼神中的雀躍及無辜,還有些許赧然,再估摸著彼此間的海拔差,當即獻上最燦爛且自認為最真摯的笑容:“蘇三啊,好久不見。”
    蘇三,離了洪洞縣……
    太經典啦,有沒有?
    蘇三……過兒……那啥,表示不理解,橫向發展的模範哪,當然不能簡稱為“橫模”,隻是眼皮子厚實多多,嗯,勉強能從眼縫裏見著些微眼瞳子:“棣哥兒……”
    哇勒個去,要不要這麽深情?
    打斷木頭那半聲“姑……”,王棣同學略過某位廚……小夥伴,好整以暇的衝那住女郎點頭作禮:“蘇……小姐姐,好久不見!”
    “小姐姐”是惡趣味,“姑姑”自是喚不出口的。數年前,這位小姐姐硬要拿大,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作甚呢?總得還將回來。
    小姐姐確是長開了,十九歲,正當芳華,身形凹凸有致,亭亭玉立。女大十八變,數年未見,她變了不少,五官輪廓是未變的,但臉型瘦了些許,襯得鼻眼靈動精致了許多。川蜀多美女,她極好的印證了這句話。
    有趣的是,蘇小妹同學臉上的神情隱隱透著疏離,似乎在刻意保持著恰當的距離。
    早先,她肆無忌憚的表達對王棣的不屑一顧,實際上卻是孩童間的好勝心理作祟,刻意擺出敵對的姿態,內心多半當對方是值得一起玩耍的夥伴。這點,從這數年她偶有書信與王棣可以得見。
    但眼下的若即若離卻是真的。倒也正常,到了這年齡,結婚成家的大有人在,總得知曉男女之防。
    尤其是女子,十五及笄,一旦盤發插笄便算是成年,便可以談婚論嫁了。蘇小妹已經是大齡未婚女青年,縱然再叛逆,也不敢亂了禮教。
    男女有別,可非口頭說說而已。
    但在她行標準的福禮過程中,王棣湊巧瞧見她眼角不自覺淌過的一絲不耐,不由暗自發笑:這小妮子啊,可不是循規蹈矩老老實實稟承家教禮數的主呢。
    過兒和姑姑冒雨在碼頭迎接,既表明了蘇家待客的態度,另一方麵亦是兒時玩伴間情誼的延續。
    但王棣身後的聶勝瓊及小紅卻是“驚”到了蘇氏姑侄。
    小紅便是聶勝瓊在“寒煙閣”時的侍婢,五歲時被賣入青樓,一直跟隨聶勝瓊左右,數年時間的相處,二人名為主婢,卻似姊妹多些。聶勝瓊為自己贖身從良,不舍小紅,便一並為她贖了身,也算是全了這份情誼。
    小紅今年十三歲,眉眼身段尚未長開,但眉目清秀,日後當不致長殘。
    她倒還罷了,隻是個長得還算秀麗的黃毛丫頭,大戶人家少不得都有些此類有收為妾室的丫鬟侍婢,可沒甚稀罕的。但聶勝瓊就不同了。
    她隻安安靜靜地站著,著一身藍色的翠煙衫,散花水霧綠草百褶裙,身披淡藍色的翠水薄煙紗,肩若削成腰若約素,肌若凝脂氣若幽蘭;至若她的麵容,不施粉黛,清麗婉約,典型的江南水鄉美貌女子的五官,雙眸黑白分明,澄靜明亮,叫人難生褻瀆之心。
    這樣的女子,異性見了不免會怦然心動,同性見了要麽自慚形穢,要麽羨慕嫉恨。
    蘇胖子十八歲的年齡,可沒法用“小胖子”形容)便眯了眯眼,瞬即睜大,轉向王棣:“這二位小娘子是……”心裏卻是嘀咕不已:“王三郎啊王三郎,姑姑老惦記著你,你可莫要說已然婚娶了?若真如此,也……太不夠哥們了……”
    也休怪蘇過會作此想,王棣雖小聶勝瓊兩歲,大抵因為長期打熬身體之故,身高已竄到一米七八的樣子,而且是穿衣顯瘦脫衣顯肉的那種:又因心智遠超實際年齡,雖然眉目間尚存些許稚氣,但骨子裏流露出的氣質卻極為成熟,甚至偶見中年人方有的睿智。是以,年齡稍長差不多一米六五的聶勝瓊與他相較,反倒似妹子多些。這二位男的俊女的美,站在一起極為般配,真真的亮瞎人的眼睛。
    王棣及聶勝瓊二位當事人各懷心思,稍稍遲疑,宗沐搶著說道:“聶姑娘是王家小娘子的琴師哩。”
    “王家小娘子”指的是王未、王末姊妹,木頭自認為光明正大的信息反而叫蘇家姑侄想入非非:既是王家小娘子的琴師,怎地隨著王棣來了杭州?奇怪也哉。
    數年前蘇小妹及蘇過跟隨蘇軾造訪金陵半山園,結識了宗沐這位微雕小技師,成了玩耍在一起的小夥伴。宗沐最幼,比王棣還小一歲,不高不矮,身形適中,此次來杭州,最為歡喜,見了當年的小夥伴,愈發的“蠢蠢欲動”。
    隻不過他對聶勝瓊的介紹卻讓聶勝瓊及王棣有些微的尷尬。沒奈何,王棣咳了聲,解釋道:“聶姑娘是家裏的客座琴師,此次一並前來,一是遊曆,二來也是見見故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蘇氏姑侄作恍然狀,所謂“客座”,即客卿、供奉,與主家並無主仆關係,而是一些大家族重金聘請的技師,為族裏後輩傳授技藝、授業解惑。至於“訪友”一說,初次見麵,交淺言深,倒是不好細問。
    雨中不好多談,眾人坐上馬車入城。
    透過轎窗望去,但見兩丈寬的街道兩側商鋪林立,各式建築鱗次櫛比,饒是雨天,亦是行人往來不絕,叫賣兜售聲不斷,好生熱鬧。
    彼時的杭州城,主、客戶約二十萬戶百萬人口,而釀酒業、絲織業、印刷業、瓷器業、造船業等更是給朝廷帶來數百萬緡的稅收。《乾隆杭州府誌·市鎮》則記載:“然在北宋時已為閩商海賈,風帆浪舶之所歸。杭州市鎮之多,固不始於南渡矣。朝集暮散,遞有廢興。”
    彼時的浙江富甲東南,經濟在全國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經濟的富庶和文化的繁榮孕育了〈夢溪筆談》這樣的巨著,浙江造船、製瓷、紡織、造紙、印刷等手工業繁盛一時。杭州在有宋一朝超過了蘇州和越州,成為當之無愧的“東南第一州”,杭州被稱為“天堂”的時代就此開始。
    而之所以有“東南第一州“的美譽,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原其他地區慘遭兵禍,而杭州則獨享太平清淨,二是這期間杭州對水係的整治。如五代錢氏浩大的治理海岸石塘的工程,號稱扞海塘,稱得上是名至實歸。因為五代以前,實在未有這樣的雄偉工程。運河以及城內諸河也得到有力疏浚。到這時,杭州已經發展為東南中心,人口數全國第一,商稅額全國第一。經濟地理的優越條件,此刻愈發凸現得淋漓盡致。杭州位於杭嘉湖流域邊緣,南接浙東,北鄰浙西,憑借運河,出鎮江以後北通淮泗;西麵又與長江沿岸城市取得聯係,遠至成都、廣州;南達溫台海運乃至閩粵要道。
    海運昌,則城市盛,自古如是。
    一路上,蘇過指指點點,說著杭州城的名景,如數家珍:“上塘河,又名上塘運河,上塘河是杭州曆史上第一條人工河,最早由秦始皇開鑿,俗稱秦河。秦時稱作陵水道,通錢塘江。當年秦始皇一統中國後,南巡會稽,自丹陽經臨平到錢塘,走的就是這條水路……隋大業六年,隋煬帝下令開運河,上塘河為運河之南端,成為大運河進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唐朝貞觀年間,上塘河上始造古鬆老橋。到了本朝,上塘河亦稱運鹽河,正所謂是‘公家漕糧,源源北運,私行商旅,往來不絕。’……”
    “那河名清湖河,隋築城以前,已有清湖鎮,則此河之開蓋甚古矣……唐以來,漸有人於河中浣紗,亦便有了‘浣紗河’之稱了……浣紗河之水來自西湖,去歲父親上《請開河奏狀》曰:‘今西湖水,貫城入於清湖河者,大小凡五道,一暗門外鬥門一所,一湧金門外水閘一所,一集賢亭前水筧一所,一集賢亭後水閘一所,一菩提寺前鬥門一所。’這些水口皆吳越時開,用於防湖水暴溢,並借此浸灌城中諸河。菩提寺在錢塘門沿城而北,其水口引水入浣紗河下遊……”
    數年未見,蘇過變得善談了許多,沒了當年在姑姑麵前的唯唯諾諾,果然是“每個胖子都是潛力股”麽?
    不過,有他這麽一路念叨,對這座杭州城倒是有了更深的了解。
    西湖麽,隻是本地人約定俗成的叫法,還未正式為官方所納。
    去年七月,蘇軾自請外調,任了這杭州知州,倒是想做些實實在在的事的。為官一方,自不可屍位素餐,所謂在其位謀其政,既主官於此,當然得為轄治百姓謀福祉。
    這半年來,這位大文豪四處調研,殫精竭慮的想做出些成績來,真真鮮有閑暇之時。
    這不,連日降雨,蘇太守心有所慮,四處尋察去了,生恐釀出些禍端來。
    是個幹實事的好官啊,王棣暗暗讚歎。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