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蝶戀花

字數:5078   加入書籤

A+A-


    愛吃醋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戀愛中的女人。
    聶勝瓊倒是從未對王棣明言,大抵是要保持僅存的矜持。這種隔屋窗紗般的小曖昧,最讓人享受其中。通常而言,戀愛固然如浸蜜糖,但未明確關係前的試探與挑逗反而更讓人興奮。
    王棣可非傻白甜,那世的男女,誰沒有交往過幾個異性朋友,婚姻可不是一錘子買賣。他自然曉得聶勝瓊對自己芳心暗係,美女示愛,總能滿足小小的虛榮心。隻是,蘇小妹喜歡自己?嗬嗬,你們城裏人真會玩。指指聶勝瓊,尬笑:“你……可真會說笑。”
    但,心裏怎麽有些發虛呢?
    蘇小妹哦,認識可有六年了,當初因“敵視”而表現出的種種不屑仍曆曆在目,幼稚的孩童時代啊,總是那麽叫人難忘,那麽純潔,不染一絲煙火味。但人總會長大,有些東西變了,有些東西不會變。
    女大十八變,蘇小妹今年正好十八歲,身子已經完全長開,如花般綻放。倒是性子裏川妹子所特有的潑辣收斂了起來,儼然大家閨秀。對王棣的態度轉變極大,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主人的熱情,又極有分寸地拉開男女間的距離。
    這種若即若離讓王棣同學有些患得患失呀,雖然數年未見,但也有書信往來吧,要不要這麽疏離,還能不能愉快玩耍了?這真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哪。好吧,當年沒少鬥嘴,小夥伴或許一直不在船上。
    十八歲尚待字閨中,在這年代算是大齡未婚女青年了。雖說蘇老泉已駕鶴西去,但長兄為父,蘇軾就不管這小妹?
    不過,念及蘇小妹終會嫁為他人婦,王棣心裏很是……不爽。
    多麽可恥的占有欲,男人的通病。
    讓聶勝瓊瞧出自己對蘇小妹存有覬覦之心,便是他兩世為人,也是微覺赧然。
    好在聶勝瓊並沒有“痛打落水狗”,隻玩笑般的提了一句便收了口,而後幽幽地說道:“蔡姐姐打探過家人下落,據目前所知曉的情況並不好。當年抄家,她的兄弟被刺配千裏之外,這數年陸陸續續的病故。蔡府女眷充入教坊司,或不忍欺辱,或心鬱成疾,也大多不在人世。有那一兩個杳無音信的親人,一時半會又無處尋覓……幸是姐姐堅韌,否則……”
    王棣默然,王安石算是間接傷害啊,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變法改革,有得益者,更有受害者。熙寧年間,像蔡知縣這般闔家受牽連的案例不會少。不過,此等人間慘劇,每朝每代都有。欲成大事者,必是果絕之人。不狠,無舍棄,事事難成。
    聶勝瓊似是神思不屬,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琴操的事。
    王棣也不插話,喝著茶,靜靜聽著。人家紅袖添香,他是聞香聽美。
    茶葉是從金陵帶來的,當然是王棣牌秘製炒茶。
    茶文化到了宋代,算是發展到了新高度。這時的分茶酒肆、分茶酒店,其實就是後世的酒樓、飯店,兼賣酒、菜、食品其中的食次名件,可以概稱為“茶食“。
    而飲料則統稱“涼水“,由多種原料製成,茶水隻是其中的一種。但以茶肆為名的飲料店中,卻是諸種“涼水“皆賣。
    茶飲則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純的茶飲,隻以一種茶葉點泡而成,一類是混合茶飲,將茶葉與其他多種物品混合在一起,擂碎後,或衝泡或煎煮而成。
    彼時的飲茶方法在唐代基礎上又邁進了一步,發展成為高雅的點茶法。點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講究,包括炙茶、碾羅、候湯、焰盞、點茶等一套程序。
    點茶用餅茶。餅茶也需炙烤加工後使用,炙茶的過程與煎茶相同,也是用炭火烤幹水汽。然後將茶餅碾碎成粉末,篩得越細越好。候湯則是要掌握點茶用水的沸滾程度……
    與唐代煎茶相比,宋人更愛典雅精致的點茶藝術。從城市到鄉村,皇帝貴族、文人、僧侶、百姓無不點茶。嗯,後經日本僧人傳至日本,再由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
    由此衍生的鬥茶之風普及民間,不僅帝王將相、達官顯貴、騷人墨客,連市井平民、浮浪哥兒也喜鬥茶。
    與鬥茶同時,還流行一種泡茶遊戲―——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玩法是將茶末放入茶盞,注入沸水,用茶憲擊沸茶湯,使茶乳變幻成圖形或字跡。茶湯在泛出湯花時,湯花在轉瞬間就消失殆盡,要使湯花在這極短的時間內顯現出奇幻莫測的物象,需要高超的技藝,還有一種方法更是技高一籌:此法隻需單手提壺,將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茶盞之中,茶麵立即顯現出奇麗的圖形或文字。
    點茶,確是一門技藝,賞心悅目,令人咋舌。遺憾的是,這非王棣的菜。
    “品澀居士”麽,自然是愛喝茶的,愛的是後世的炒茶。
    但炒茶卻是源於明代。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質香氣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對於前人的製作和飲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純真,他們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即茶之一節,唐宋間研膏、蠟麵、京鋌、龍團,或至把握纖微,直錢數十萬,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雜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損本真。故桑、《茶經》第可想其風致,奉為開山,其舂、碾、羅、則諸法,殊不足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忍了許久,王棣終於琢磨起炒茶。
    那世年幼時,母親會摘茶葉自己焙製,見的多了,炒茶的工藝流程是曉得的,但局限於理論,卻未動過手。
    玩珠峰三年多,王棣反複研製,反正就是炒嘛,有口訣的——“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
    說來容易做來難,王同學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咬緊牙關,屢敗屢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曆經了數百次實驗後,終於半成功地炒出了新式茶。之所以是半成功,乃是他泡製出的炒茶總是達不到後世炒茶的“味”,更別提“形”了。果然是術業有專攻啊。
    但總比生茶餅或煎茶更有清香味,慢慢的改進吧。
    此次來杭,帶了些明前炒茶給蘇軾,算是隨手禮。饕餮客蘇大學士讚不絕口,言稱“此恰合茶中真味也”。自此,炒茶開始流行。
    炮製茶葉,乃順手為之,兩世為人,總不能虧待了自己。
    若有能力,也讓身邊的人過得舒爽些。
    聶勝瓊,勉強可算是身邊人。雖然他從未有所表示,卻已是接受了其的存在。
    適當的關心是必需的,總不能寒了人家的心呀。
    關於琴操與摩尼教的牽扯,其實算不上太深。大抵是她的身份較為敏感,是官宦小姐,家破人亡,充入歌唱院成為色藝雙絕的行首,在大紅大紫之際“隱退江湖”,且與蘇太守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這樣的人,最適合吸納入教作為活招牌以此打響名號壯大聲勢。勸服她入教,是大功績。作為新人,王婆毛遂自薦,接下了這樁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當然,回報是極其誘人的。
    琴操畢竟還未入摩尼教,但幾回接觸下來,多少是知道些教中事務的。
    這摩尼教乃是波斯人摩尼創建的,分五個教階,分別是:法師十二人;教監七十二人;宣教士三百六十人;出家僧侶正規信徒);聽者,一般信徒)。前四個教階被統稱為選民,對其要求比一般信徒嚴格得多。另外,中土教派中可設“聖公”、“聖女”,地位超然。
    嗯,王婆便是宣教士。
    王棣暗想,這便是等級分明了。金大俠筆下的明教有教主、使者、法王、散人、聖女等,大抵相若。
    王婆又說,一旦入了教,便是一家人,皆兄弟姐妹,彼此平等,不分上下尊卑,凡錢財物用一概公共享受使用,無有你我之分。
    王棣又想,這便是典型的說的比唱的好聽了,既“是法平等,無分高下”,那還分什麽教階?應“是法平等無,分高下”才對。
    但王婆未能說服琴操。這女子看著溫柔可人,卻極有主見,即便王婆鍥而不舍地數度登門,她隻是婉言辭絕。
    王宣教士出師未捷,便換了方教監出馬。
    “方教監”便是幫王婆家報仇的方十三,他這教階在杭州算是最高的。本地教務由三人協同負責,他便是其中之一。
    方十三在拜訪琴操前先做了一件事,那便是打探她家人下落。
    也不知他用了什麽法子,不多久便打探出了七七八八,這才在王婆陪同拜訪竹園。
    得曉家人情況,悲切之餘,琴操對方十三自是感激不盡。
    方十三嗟歎安慰一番,又說一定會想方設法尋到琴姑娘幼妹。而後稱摩尼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路見不平必拔刀相助,遇有悲苦定鼎力援救……琴姑娘蘭質蕙心,入教更可活人無數,聖女之座虛位以待。
    方十三雖然生得魁壯,但樣貌忠耿,兼之一番話說的言辭懇切,讓人覺得是可信任之人。
    但琴操仍是辭絕了。
    之後,每隔數日方十三及王婆便會去竹園坐上一坐,亦不強迫,其誌可嘉也。
    聶勝瓊去尋琴操那日,方、王二人前腳剛走,到了夜裏再度登門,想來是邀請入教之心更切了。
    饒是琴操性子淡柔,也是有些心煩。
    她對摩尼教沒有惡感,但“聖女”什麽的實在不感興趣,隻想安安靜靜的過清閑日子,鋤鋤花草,種上兩畦瓜果蔬菜,素手調琴,閑聽清音,如此而已。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