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無俗念

字數:4556   加入書籤

A+A-


    “太守大人可曉得摩尼教之事?”
    王棣漫不經心的問。
    雖然摩尼教會在徽宗宣和二年起事,間接加速了北宋覆滅的步伐。但自從他穿越到這個時空,已感覺到了蝴蝶效應,如王安禮在原本調動頻繁的江寧知府之位上超長的任期,如蘇八娘成了蘇小妹,或許還有許多不為他知的變化。萬一摩尼教在杭州提前“起義”呢,就算沒有花石綱這引子,官場總非一幹二淨的,難免會有其它引發民怨之舉。
    蘇軾知杭州雖不足二年,但若是這期間鬧出“方臘起義”這等禍事,那他的政途可就到頭了。
    雖然,他之後也是仕途坎坷,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其一生真正的詮釋了一句話: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但王棣也不願這位大文豪鬱結餘生。
    等等,方臘起義?方臘,方十三?王棣不由撫額長歎,難怪這幾日心神不定,感覺某件事很重要卻不得要領,原來真相在此。也怪自己,對北宋末年的這場“起義”了解不深。
    “北宋四大寇”嘛,山東的宋江、淮西的王慶、河北的田虎、江南的方臘。彼時的宋王朝最強盛時大約四百個州,四大寇占領的州縣雖不到十分之一,但給了北宋王朝以沉重打擊,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衰落乃至傾覆。
    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刻畫了水泊梁山的浩蕩,英雄好漢的威武,所以宋江的實力也被寫得出神入化,其實四大寇中方臘的實力最大,宋江隻能算第二,王慶和田虎最弱。
    宣和二年十月,方臘揭竿而起,旗幟鮮明,主張推翻宋朝的封建黑暗統治,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同年正月,方臘率兵北伐。義軍一路過關斬將,相繼占領了浙江全境,皖南和蘇南以及江西東北部共約八州五十二縣大片疆域,部眾達三十萬,稱雄東南半壁!
    雖然,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因為力量差別太大而不到一年便以方臘就義、義軍戰敗而告終,並沒有改變宋朝的腐敗政策,但對宋朝的國力有所削弱,是導致宋朝後來敗給遼金的原因之一。
    方臘,江南方氏紘公第四十七代孫,桂林方氏佘坡派,譜名方世聖,譜排行十三,又名方十三,北宋睦州青溪縣萬年鎮人。
    哎,方十三呐,箍桶匠也好,漆園主也罷,牛人啊。
    “此教……倒是有曾聽過。在八閩之地倒是風行,也有傳至兩浙的……”
    蘇老同誌品了口明前茶,那個香啊,高處不勝寒,小後生……真會玩,聽他說的心癢癢,西湖醋魚、宮保雞丁、佛跳牆……還挺勾人的。這小子啊,屬驢的,不打不走啊……不發脾氣不鼓搗美食……何謂饕餮,貪食者也。某,隻好美食,人之天性也,何謂貪食?聖人且雲,食、色,性也。此,某之性也,步聖人後塵也。或千百年後,某亦為聖者也。
    自戀,是自信者的標簽。
    “嗯,棣哥兒,你是怎地了?”老蘇因自封饕餮客而yy了一番,瞥見王棣神情變幻,甚覺奇怪。這王家三郎溫潤如玉,偏生少年老成,待人接物沉穩得當,絲毫無有毛毛躁躁之舉,何時見過他恍惚出神?不過,倒是這番神態方與其年齡相符。
    王棣因悟起“方十三”即是方臘,一時間有些亂。
    施大大的名著無疑是褒宋貶方的,事實卻非如此。
    原本的曆史時空,宋朝是曆史上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記載的農民起義中,從宋太祖乾德三年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到宋朝末年最後一次農民起義,宋朝前後三百餘年中經曆了四百三十三次農民起義,其中二百三十次發生在北宋,二百零三次發生在南宋。
    “四大寇”便是北宋末年的四次農民起義,這說法源自那本名著。書中將宋江排在了四大寇之首,將方臘排在了最後,而其他三寇就是被宋江剿滅的。
    其實,不論是所占地盤、麾下兵力及聲勢影響,宋江都遠不如方臘。
    王棣不知道曆史是否依舊,還是因蝴蝶效應而改變曆史進程?對方臘此人亦全無喜惡,但能召集號令數十萬人的“聖公”怎麽看也不像普通人吧。
    一將功成萬骨枯,那場曆時一年多的農民武裝運動又會導致多少人喪命?戰爭,是促進和平的一種手段,但生命之殤該由誰來承擔?
    或者,將極有可能發生的這場混戰扼殺於搖籃之中,也算是挽救了無數條生命?
    想了想,他還是決定打打預防針:“蘇學士覺得該何以待摩尼教?”
    沒法明說,唯有循循善誘,總不能說摩尼教會在杭州起事而致江南大亂吧。未卜先知,神棍麽?子不語亂力怪神,蘇軾能信?
    “蘇學士”?這小子難得這般一本正經的稱呼哦。蘇軾也慎重起來,沉吟道:“唐後期,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損害了國庫收入。唐武宗皇帝崇信道教,深惡佛教,又因討伐澤潞,財政急需,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於會昌五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侶人數。五月,又命令長安、洛陽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天下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令天下諸寺限期拆毀;括天下寺四千六百餘所,蘭若四萬所。拆下來的寺院材料用來修繕政府廨驛,金銀佛像上交國庫,鐵像用來鑄造農器,銅像及鍾、磬用來鑄錢。沒收寺產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僧尼迫令還俗者共二十六萬零五百人,釋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萬以上。政府從廢佛運動中得到大量財物、土地和納稅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蘇軾一番話下來,如數家珍,果不愧為博學強識的大文豪。
    王棣暗暗點頭,曉得他說的乃是唐武宗滅佛之事。中國曆史上曾發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榮。唐武宗滅佛就是指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的毀佛活動。
    “唐武宗會昌年間在毀佛同時,景教和祆教也受到波及,其中亦有摩尼教……”蘇軾撫摩著胡須,聲音沉重,他亦是虔誠的佛教徒啊:“此次事件被佛門稱為‘會昌法難’。雖然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即下令複興佛教,但終究是元氣大傷。且武宗下詔禁止任何外來宗教,那摩尼教也在其列。之後此教再無法立足中原,隻在民間偶有傳播……”
    頓了頓,蘇軾又道:“但《僧史略》把梁貞明六年陳州毋乙叛亂以及後唐、石晉時的相關叛亂歸罪於末尼黨類,某是不太信的,大抵是找了替罪羊……至於本朝,摩尼教遠不如佛、道二教,隻在福建有些微影響,成不了氣候,倒也由得他去……”
    王棣忍不住說:“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蘇軾微微搖頭不語,到底還是不以為然,大概是當危言聳聽了。
    王棣暗歎,倒不會氣惱蘇軾“鼠目寸光”,事實如是,時下的摩尼教確是不值一慮,不是高宗朝,可以“莫須有”之罪責之,眉毛微挑:“有人攛掇琴操姑娘入摩尼教哩。”
    這話有深意,不是傳蘇軾與琴操有不可言說的關係嘛,就問你在不在意,緊不緊張?
    蘇軾“哦”了聲,似笑非笑的望著王棣,忽莞爾:“汝欲公器私用乎?”
    雖不中,亦不遠矣。王棣此言不就是想以琴操之事說動蘇軾重視摩尼教麽,傳聞蘇大學士垂青於這青樓才女並出麵打點為之贖身落籍,空穴來風必有其因,老蘇沒少幹這事,他的愛妾王朝雲不就是走的這個路數麽?
    王棣目光清澈,毫無忸怩,君子坦蕩蕩。
    “你這小子……”蘇軾指指王棣,失笑道:“你那聶姑娘尋的好友便是小蔡吧,怎麽,憐香惜玉?愛屋及烏?”
    “小蔡?”王棣露出果不其然的壞笑:“學士與小蔡……我懂的。”
    “襄王有意神女無心……”蘇軾自我揶揄一句,喟然道:“這女子能潔身自好,若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甚是難得。某敬她這份難得,方助她脫離是非地過閑淡日子……此事無不可與人言,某問心無愧,不懼人言。”
    他笑了笑,說:“世人傳某風流成性,嗬嗬,也沒甚,風流就風流唄,讓別人羨慕嫉妒恨去。”
    真是……率性啊,難怪寫得出那等灑脫豪放的文字來。王棣信了,信蘇軾與琴操無“私情”,這種事在老蘇這……不丟臉,沒必要隱瞞。
    就是……心裏有點煩,都是摩尼教鬧的。得,盡心意聽天命。反正……摩尼教也翻不起大風浪,或者……想辦法控製住方臘,幹脆來個人間蒸發?不過,據傳那方聖公一身武藝出神入化,等閑幾個人都近不了身,鬧不好就偷雞不成反被狗咬了。
    這場談話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末了,蘇軾隻說會留意摩尼教的動向,他的注意力並不在此。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