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破陣子
字數:4677 加入書籤
宋朝解試包括州試(鄉試)、轉運司試(漕試)、學館(太學)試等。每三年舉行一次,各依解額選合格者解送禮部,參加省試。
發解試是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初級考試,卻是至關重要的一級考試,隻有發解試合格,士人才有機會參加省試乃至於殿試。
解試,是由諸州、開封府、國子監將合格舉人貢入禮部的一種考試。另外,專為現任官員無出身而應進士舉者所設立的“鏢廳試”,和以避親為主,兼有照顧性質的“別頭試”,也屬於解試範圍。地方州府所舉行的解試,一般都於秋季舉行,故又稱“秋斌”。州試時,由諸州判官主持報考進士的士子的考試,由錄事參軍主持其餘各科的考試。如果考官不懂經義,可選次一級的官員充任,但要經判官監考。試卷上要加蓋“長官”之印,考官和監考官還要在試卷後麵簽名。如發現作弊考生,當場驅逐,考官受賄舞弊,要受嚴厲處分。
鄉試與省試的考試天數一樣,皆是連考三天,內容也是一般無二。
熙寧八年,新法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
到得元佑朝,雖然盡廢新法,科舉之製亦有變革,改經義取士為經義、詩賦二科取士,但經義科卻是未有太大廢除。頭場考經義,即解釋經書,《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二場考論,即對時局的評論;三場考策印提出解決時弊的辦法。如此連考三天,過關者稱為舉人,頭名則是解元。
江寧府文風昌盛,素來多才子,即便比不得出了數位狀元的福建,在科舉年時也是備受關注。
八月初十,江寧鄉試開始。
是日,從寅時起便有三三兩兩的學子從四麵八方匯集於秦淮河畔、夫子廟旁的貢院。顧名思義,此處便是江寧鄉試之處了。
其實,所謂“貢院”,隻是民間約定俗成的說法,此時的江寧並無貢院。
在後世聞名遐邇的“江南貢院”要在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由時知府知府史正誌創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鄉試、會試都於江南貢院舉行,方算是天下知名。明成祖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於北京,但南京仍為留都。因江南地區人文薈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場便越來越顯得狹小。永樂皇帝便沒收臣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檜之子貝喜祠等改建“江南貢院”。
之後,江南貢院不斷擴建,江南貢院已形成一座擁有考試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另有主考、監臨、監試、巡察以及同考、提調執事等官員的官房千餘間,再加上膳食、倉庫、雜役、禁衛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園、橋梁、通道、崗樓的用地,規模之大,占地之廣,房舍之多為全國考場之冠。
入宋以來,太祖感悟自唐末以來的戰亂原因是武人專權軍閥混戰,所以認定隻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是千秋萬世之道。在削弱武將權力、消除軍閥割據的前提下,通過改革科舉選官製度,放寬錄取標準,大量選拔文人士大夫,並給予優厚待遇。太祖順應了“重文”的趨勢,隻有重視文人知識分子重視文教建設,通過提倡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價值觀,規範臣民的思想和行為,通過重視教育、圖書典籍等文教建設的措施來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目的。
由是,讀書人越來越多,十年寒窗為求魚躍龍門。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有宋以來,得到選拔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來自平民家庭。平民百姓如果要進入仕途,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科舉考試。
大環境如此,更遑論文風昌盛的江南之地。
讀書人越來越多,鄉試原本的州學已難容下諸多考生。前二年,王安禮便籌措款項在夫子廟左近興建書院,亦可作為發解試之地。
這所謂的貢院毗鄰州學,又是東晉學宮的故址,恰恰是文曲星動、文運匯集之場所了。
卯時初,貢院前的廣場已匯聚了兩千餘名考生。有那相識的考生低聲招呼一二,卻是並無心情寒喧,相視一笑,心照不宣。既是相識友人,又何嚐不是競爭對手?
三十年前,江寧府解試錄取比例為五十取一,三年前則是一百取人。何解?考生多了。僧多粥少,自是擇優錄取。
也就是說,貢院前這兩千餘名考生能被取為舉人的不會超過三十人。競爭何其慘烈也。
解試過關,亦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奮馬揚鞭,破陣功成。
又過了兩刻鍾,貢院那兩扇沉重的朱漆大門緩緩打開,吱呀聲讓廣場上的嗡嗡聲瞬間止息。
十數名衙役魚貫而出,沿著院牆排開,手中舉著的木牌上寫著“上元”、“江寧”、“句容”、“溧水”、“溧陽”等字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諸位賢生,請至刻有各自縣名字樣的木牌處搜檢進場。”一約莫五旬上下的老者出現在院門口,高聲宣告。
這老者正是州學教授,素來好脾性的他臉上多了分肅穆。
解試的主考官是通判,監考官大多是州學的教授、學正、學錄、直學、司記、齋長、齋諭等。
江寧州學學子逾千人,幾乎悉數參加了本次鄉試。都是平素熟稔的師生,在此時卻循不得舊情。
廣場上的考生有那科場老手見衙役出來,便悄無聲息的向本縣檢錄處走去。鄉試連考三天,著實是門體力活,從進場始便在考驗考生的體力。能早點入考場,便縮短了在廣場待檢的時間,占得先機也。
教授話音未落,考生轟地散開,皆是急步走向各自的檢錄處,如鳥獸散。
王棣雖是科舉新人,但有蘇軾、王安禮等人事前告知相關事項,與王旁、王專、王桐、王楠幾人第一時間便到了江寧縣待檢處。
這等場麵委實壯觀,饒是他前世經曆過高考,也是有了稍稍的緊張。
他還是較為淡定的,王桐、王楠便不堪的多,後者似乎在哆嗦,有些站立不定。
王棣心中暗歎,考前恐懼症麽,唯有靠自己調節了。
稍頃,衙役領著江寧縣與上元縣的考生首先檢錄,這算是州治所在的福利吧。
寬敞的大門後是兩條甬道,各有官差守候。監考官黑著臉核實考生的信息,予人鐵麵無私感。
發解試考官在考試之前要審查考生的考試資格,對於不符合考試資格的考生,不得讓其參加考試。有關考生資格的七項禁令,國子監發解試和開封府發解試考官審查考生要以五人為一保,外地發解試考官要查明驗實考生資格,方許發解。
發解試考官審查的是考生是否偽冒籍貫,是否是工商雜類,是否患有風疾眼病,是否曾經犯法等等。如果審查不嚴,發解試考官也要受到處理。
諸州考生原則上應在本地參加發解試,對於在京師參加國子監發解試的諸州考生需要本地官員擔保。發解試考官須嚴格審查籍貫在外地而參加本地發解試的考生。如果出現偽冒戶籍的情況,嚴罰相關保官及發解試考官。
王棣與王桐、王楠在江寧成長,早入了當地戶籍。至於王旁、王旉的解試戶籍問題,早前王安禮已上報禮部備案,準許二人在江寧解試,無需返還原籍參加鄉試。
甬道處,監考官目光灼灼,虎視眈眈,冷冷地監督著差役搜檢。搜檢的目的是防止夾帶。
中唐乾元初年,李揆為主考官,決定在考場中準備韻書和五經、諸史,向考生說“大國選士,但務得才,經籍在此,請恣尋檢”,允許他們隨意查閱,這一舉措一直延續到晚唐。本朝前期即開始禁止夾帶書冊入場,成為完全的閉卷考試,然而由此而生的夾帶行為屢禁不止,雖然在士子入場之前官方需要頂著冒犯讀書人尊嚴的壓力搜身,結果也不能完全令人滿意。歐陽修知貢舉時曾上書:“竊聞近年舉人公然懷挾文字,皆是小紙細書,抄節甚備。每寫一本,筆工獲錢三二十千。亦有十數人共斂錢一二百千,雇倩一人,虛作舉人名目,依例下家狀,入科場,隻令懷挾文字,入至試院,其程試則他人代作。”
唐宋兩朝,總體上都允許不明題意的考生離開座位向考官詢問,稱為“上請”,於是也有考生們一起擁到考官的座位附近,裝作上請,在混亂中飛快查閱夾帶的內容,巡場管理人員也束手無策。考試之後,很多素質堪憂的士子們還常常不帶走自己夾帶的書冊,而是丟棄在場中,以至於“遺編蠹簡,幾至堆積”。這些用來作弊的小本子通常印有考綱要點和範文,號為“夾袋冊”,在印刷術推廣開之後,福建建陽作為印刷、流通圖書的重鎮之一,便成了輯印“夾袋冊”的一個重要地點。從筆工抄寫獲利,到集中印刷發行,士子們對懷挾的需求儼然催生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監考官與考生猶若臨敵破陣,各種手段層出不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抑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千年如是。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