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清平樂

字數:5050   加入書籤

A+A-


    於芸芸學子而言,通過鄉試隻是上小樓,會試中第方是上高樓。
    通過發解試的即為“舉人”。舉人,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略如後之鄉試。
    彼時的舉人福利待遇遠不及明清,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方可參加下科考試。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好處是可免丁役。
    但明清時期的舉人可就不簡單了,鄉試中舉後可得利益如下:
    一、考中舉人就算官員了,有資格入仕為官;
    二、朝廷免除舉人的所有賦稅,不用納稅了;
    三、舉人犯了大罪,不得上刑,必須上報革除功名以後才能動刑,此即刑不上大夫;
    四、平民百姓見了舉人必須向其行禮,而舉人可與地方官員平起平坐;五、獲得赴京會試的資格;
    六、朝廷提供必要的生活費用開支……
    簡而言之,舉人老爺是特權階級,這從範進中舉後的癲狂表現便可窺一斑的。
    當然,那時的鄉試錄取率極低,大概在千分之五左右,比會試錄取率還低,所以有“金舉人、銀進士”之說。
    而在宋朝恰恰相反,鄉試的錄取率遠高於會試。但舉人若是在會試時被罷黜,仍得重新參加鄉試。這也正是宋時的舉人遠不如明清舉人“矜貴”之故。
    是以,鄉試過關隻是上小樓。
    不過,若想魚躍龍門,不中舉人何以中進士?
    到了八月十七放榜日一大早,夫子廟前的廣場上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人。
    這可樂壞了兜售各種商品的商販們,比尋常日子好了不止十倍的收益啊,賺的盆滿缽滿。
    秦淮河畔一溜溜擺開各式小攤,吃的用的應有盡有,江寧美食小吃誘人垂涎三尺,各式掛件物什琳琅滿目。沿街酒肆茶樓更是賓客盈門、人滿為患。
    參加鄉試的士子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高聲吟哦者,有沉默不語者,但細細觀察,其中大部分人麵色凝重,緊張之情難以掩藏。饒是那些個數度鄉試過關卻在會試中折戟沉沙的“老前輩”們也是表麵雲淡風輕內心忐忑不安。
    巳時許,貢院大門徐徐而開,三名差役呈品字形踱步而出,當先一人捧著一幅金黃色的卷軸。
    廣場上候著的人知道那卷軸便是今科鄉試榜單,紛紛向前麵擠去。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絕寄舊同年曰:‘金榜題名墨上新,今年依舊去年春。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隻一人?’”
    這是“金榜題名”的出處,所謂“金榜”,指的是科舉錄取的榜單,開初特指殿試榜單,但漸漸的會試、鄉試榜單也皆以“金榜”名之。
    一個差役先在牆上刷好漿糊,另二人則負責張貼。
    一時間人頭攢動,個個爭先,在榜單上努力尋找著目標名字。
    關於科舉榜單,範公偁在《過庭錄》裏說了這麽一則軼聞:“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當然,範公偁生於南宋,此時便也沒有“名落孫山”一說。
    榜單在萬千目光的注視之下終於露出廬山真麵目,稍頃,有人欣喜若狂:“哈哈,某中了……”有人神情黯淡潸然淚下,廣場上活生生上演著人間悲喜劇。
    在此,請允許作者君用範進中舉的場景描繪:
    範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
    十年寒窗無人曉,一戰成名天下知。終於苦盡甘來,當家做主把歌唱……
    宋時的舉人雖沒有明代的值錢,但也是萬裏長征行了一半,希望就在前方嘛。
    過了好一會,有人注意到榜單上排在第一的金漆大字,嘟囔著說:“果然是呼聲最高的他……”
    那兩個字代表的是本科解元,較其它字要大,想不注意都難。
    江寧府多出才子,乃是科舉強府,發解試前五名必會被點中進士,更莫說解元了。
    也就是說,今科解元是必中進士的。
    雖說文人相輕,不過在眾目睽睽的公開場合總得表現出君子的豁達,更何況,解元大有來頭,這會兒當極力攀交才是。
    “解元公呢?今科解元實至名歸哪……”
    “x兄所言極是,正是眾望所歸也……”
    “咦,王解元似乎未來看榜呢……”
    “……解元之位乃是囊中之物,看與不看,它都在那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雖說讀書人自命清高,但一旦捧起人來也是花樣百出,各種阿諛奉承之詞滔滔不絕,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就沒重複相似的讚語。
    接著,有人在榜單上發現了另一件事,失聲道:“一二三四五,了不得,王氏叔侄五人盡在榜上呢……”
    他這麽一咋乎,旁人也仔細看那榜單。本科共錄舉人五十名,偌大的榜單上有心找尋人名並不難。果然,除了榜單高高在上的那個名字外,每隔幾個人名便會出現一個王姓人名,王旉、王桐、王楠,王旁的名字出現在第三十一名。也就是說,半山園王氏一門叔侄五人盡過了本科鄉試。這……可謂是士林佳話也,吾等適逢其會,豈不與有榮焉?
    這些讀書人居然沒有羨慕嫉妒恨,反而與有榮焉,奇怪麽?其實不。
    一來王家的地位極為特殊,王安石、王安禮非止是政壇大咖,更是文壇巨擘,前者自不必多言,後者與胞兄王安國、侄子王雱並稱“臨川三王”,為王氏家族之驕。王氏叔侄五人並進舉人,可見其家族文風之蔚然、底蘊之深厚。
    再者,今科主考官是本府通判李節。這很關鍵。李某人是不折不扣的舊黨人員,雖然不算是中堅力量,在新舊黨爭中貌似作用不大,但其敢怒懟王安石,痛斥新法種種弊端,狠批王安石為了實施個人政見而徇私枉法,親小人而遠君子,任人唯親,凡是與其政見不同的或罷或貶統統打壓,非臣子所為,更非君子所為……試想,如此旗幟鮮明的“反王派”會對王氏子弟大開方便之門?不動手腳針對打壓便可稱正人君子了。
    是以,王氏下場參加發解試的五人通通過關固然是前所未聞,卻還真沒招引非議之聲。
    其實,王旁、王旉都非首次參加鄉試,但均止步於會試,中舉本在情理之中。而王桐、王楠則是後起之秀,雖不及王棣,也是素有才名。至於王棣,更不消多加介紹。
    是的,今科解元便是王棣王三郎。
    意料之中的事。
    家學淵源嘛。乃祖王安石是為天下文宗,乃父驚才絕豔,自是虎父無犬子。就算其是過繼嗣子,也算是傳承乃祖王安禮之風,其生父王旉亦班泛泛之輩。
    王三郎年少而得“半山小神童”之名,絕非金溪方仲永,早前便倍受東坡先生青睞、褒揚。今年在杭州,更是聲名大震。蘇學士直言,“某觀與其同輩,絕無出其右者”、“他日必承乃父祖文名”,如此不吝器重稱譽之詞,便是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這“蘇門四子”亦有不如。王棣此子,前景可期。
    更何況,其在年初花魁大會上的光芒四射,單以詞作論,與當今詞壇大家周邦彥與秦觀同台對擂,居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出道”時日雖短,年齡雖幼,但已是名聲在外,在江寧已成領軍人物。
    才情萬丈如王棣,拿個鄉試解元,令人信服。
    可惜的是,解元郎居然未在場,這……讓一幹想在第一時間恭喜以求露個臉結個善緣的讀書人們很失望哪。
    非止是王棣,王家其他四位舉人亦是悉數未至。
    今日,半山園王氏家人皆在鍾山南麓獨龍阜的玩珠峰。八月十七,正是王雱的祭日。
    王雱,字元澤,仁宗慶曆四年生人,治平四年進士,曆任旌德尉、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天章閣待製兼侍讀。雱氣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嚐作策三十餘篇,極論天下事,又作《老子訓傳》及《佛書義解》》,亦數萬言。鄧綰、曾布薦之於神宗,召見,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受詔撰《書義》、《詩義》,擢天章閣待製兼侍講。熙寧九年遷龍圖閣直學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病疽病故,年三十三。特贈左諫議大夫。
    天妒英才,王元澤英年早逝,離世已有十五載。
    今日一大早,王氏子弟十來人赴鍾山為王雱周年祭,又祭掃了王益、王安石、王安仁等長輩陵墓。
    當仆從趕來稟報王棣五人齊齊中舉時,眾人感慨萬千,乃告慰先人在天之靈。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