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防露

字數:4871   加入書籤

A+A-


    在揚州停留五日,眾人再度啟程。
    白露、秋分、寒露過後,已到了霜降時節。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
    在江南,尚未有真切感受,進入了山東地界,便覺早晚已有寒意凜冽。
    好在眾人早有準備,裝四季衣裳的箱子塞了滿滿一艙,倒是不會受凍。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非因泰山而得名,但泰山卻是山東境內最為知名的景地。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一首《望嶽》將泰山的雄偉磅礴表訴的淋漓盡致。徐霞客未生,無人讚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但當世已尊泰山之雄,無數文人騷客競相前往,留下詩詞無數。
    天下五嶽,王棣在前世去了華山、衡山、嵩山與恒山,去了山東數次,獨獨未見泰山,引為一時之憾。
    此趟北上,雖是特意繞行山東,但距泰山太遠,隻能完美錯過。
    擦著臨沂、棗莊地界,沿著漕河過了濟州。此時的濟陽郡並濟州便是後世的濟州。隨後進入袞州。
    揚帆搖櫓十多天,一直到了袞州方靠岸停船。
    袞州,是北上停歇第二站。之所以選擇在此處逗留遊玩,蓋因曲阜也。嗯,此時喚作仙源縣。
    曲阜也好,仙源也罷,代表的是華夏文化聖地。這方土地滋養了華夏文明史上無數名人,如黃帝、少昊、柳下惠、顏回、魯班、左丘明等等。當然,最最有名的是聖人孔丘孔仲尼。
    既過山東,自得去聖人故裏朝聖。
    在留縣下了樓船,眾人租了幾艘小舟,循泗水而上。
    途經微山湖時,王棣望著那似斷未斷將連未連的小島、湖泊,秋風習習,水鳥低飛,遠處薄霧氤氳,如處蓬萊仙境,實在是美不勝收,不由得興致大發,引吭高歌: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他出人意料的來了這麽一出,雖然歌聲還算美妙動人,可那歌詞實在是太怪異了,令聽者瞠目結舌、麵麵相覷。聶勝瓊與蔡雲英更是掩嘴而笑,美豔不可方物。
    王棣隻當未見,興之所至,不管不顧。哼,若非太過驚豔,他還想來一段“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呢。
    “鐵道遊擊隊”呀,快樂童年的美好回憶,棗莊、白洋澱、微山湖,一聽到這些名字,總能勾起對往事的追憶。
    晃晃悠悠的蕩舟前行,沿途原汁原味的自然美景盡收眼底,怎能不心曠神怡。
    許是受了他歡快心情的影響,聶、蔡二女對視一眼,一個弄簫,一個吟唱,曲兒婉轉,聲音天籟,湖水蕩漾、蘆葦微微,更有白鷺撲騰,啾啾啼唱。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直到黃昏時分,才到了仙源縣。
    船工很是健談,見王棣一行男俊女俏,穿著不俗談吐風雅,詢問後知曉雇船的這些客人是為孔府慕名而來,便很是詳盡地介紹了仙源縣值得一去的諸處景點。
    王棣等人先前做足了功課,乃是有備而來,卻也由得船工滔滔不絕的講說。
    那船工又說起了仙源縣的由來,王棣等人相視微笑,心中再明白不過——仙源,原名曲阜。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真宗皇帝以祖黃帝生於壽丘,下詔令改曲阜為仙源縣,將縣治徙往壽丘,並建造景靈宮,以奉祀黃帝,特定仙源縣官由孔子後裔充任。
    來仙源遊玩,黃帝景靈宮自然要去,孔府、孔林、尼山、顏廟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許五先在碼頭候著,領著眾人入城。他騎馬先行,提早打了前站,定好客棧,辦事幹脆利索,頗得眾人好感。
    一夜無話,次日一大早眾人便開始了朝聖之旅。
    第一站是尼山,入住的客棧在縣城東南,尼山便在數裏外。許五先請了本地人帶路,算是“導遊”。
    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一代聖人孔子誕生在這裏。山頂五峰連峙,惟中峰為尼丘。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於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揚遐邇。中峰東麓有孔子廟和尼山書院等建築物;另有五老峰、魯源林、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雲洞等所謂“尼山八景”。
    尼山之西約五華裏處,有一片綠樹濃蔭掩映著的農家房舍,它就是魯源村,古人稱之為魯源林。導遊解說道:“本縣縣誌記載:‘在尼山之西五裏,史載孔子生魯昌平鄉,即此,今名魯源村。’魯源魯源,其義即為魯國之源。”
    過魯源村,北行有溪,曲折蜿蜒,流水潺潺名叫智源溪。導遊又說:“智源,即智慧之源,是說孔子出生地乃智源之源。”
    王棣見溪水潺潺,溪畔楓葉如火,花黃嬌豔,一時間心有所感,吟道:“智源水遠東還魯,顏母山高上接天。木落空林明晚照,雁銜寒雨下秋田……偶因聖誕來瞻仰,紅葉黃花處處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詩雖算不上高明,卻很是應景,給人出口成詩之感,解元果是名副其實的。
    聶勝瓊雙眼冒著小星星,毫不掩飾傾慕之意。
    蔡雲英將好姐妹的神情看在眼裏,心下念道:“阿瓊倒是好眼光,還好有勇氣,若換了是我,怕是不能如此的。不過,王三郎未曾有過回應,真是奇怪了。阿瓊這麽一個大美人主動示愛,居然能坐懷不亂,真是……”
    坐懷不亂柳下惠麽?雖說到了曲阜,王棣可真沒那麽“偉大”。作為穿越客,接受過更高文明的教育灌輸,單就男歡女愛一事,終歸是有底限的。不是衝著結婚去的戀愛都是耍流氓嘛。更何況,戀愛戀愛,得先有愛。男人,並不全是下半身思考問題的動物,建立在感情基礎之上的xing ai才是最高級的xing ai,靈欲合一,才是人生巔峰。
    對聶勝瓊,他不癡不傻,怎會看不出對方的愛慕。隻是,還是太小了啊,可以先接觸接觸,讓時間去驗證真愛與否嘛。當然,他也沒那麽傻白甜,心底裏其實已然接受了她,甚至還有些沾沾自喜,隻等瓜熟蒂落罷了。至於對方的身份,在他看來完全不是個事,他可是曾生活在新時代的喲。
    眾人沿智源溪北行,約裏許,導遊指著眼前一石塊壘起的窯洞,肅然道:“這是坤靈洞,也便是夫子洞。”
    眾皆愕然,這簡陋寒磣之處便是“夫子洞”?
    幹寶《搜神記》稱,孔子所生,今名孔竇是也……鄒尹司居敬因刻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曾祈禱於尼山而生孔子,其父叔梁紇嫌其相貌醜陋,便棄於山下,一隻雌虎將其銜入恐內養了起來,故名“坤靈”,洞中原有鄒縣令司居敬雕刻的孔子像,並有石桌、石凳等……
    雖然不大相信,但洞前豎立的石碑上清清楚楚的刻著“夫子洞”三字,總不至於明目張膽的拿聖人開涮,本地父母官是活的不耐煩了麽?
    隻能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孔聖人在那種環境下出生,卻能成長為千古聖人,再看看錦衣玉食的你我,能有聖人萬一麽?
    眾人心下唏噓,又覺愧疚難當,俱自暗下決心要以聖人言行為榜樣,不求青史留名,但願問心無愧。
    聖地之遊,讓王旉、王桐叔侄幾個受了不小的刺激,暗暗發誓來年春闈定要金榜題名。這種心思待遊臨孔府、孔林後刺激愈深。
    所謂孔府,便是衍聖公府。
    宋至和二年,太常博士祖無擇上書仁宗皇帝:“按前史,孔子後襲封者,在漢魏曰褒成、褒尊、宗聖,在晉宋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隋並封鄒國,唐初曰褒聖,開元中,始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後為文宣公。不可以祖諡而加後嗣。”意思是:唐朝開元年間追封孔子諡號“文宣王”,而孔子後裔封爵“文宣公”,將其先祖孔子的諡號加在孔子後裔身上,不可以,應當糾正。
    仁宗皇帝納其議,遂詔有司定封宗願衍聖公,令世襲焉。其詔文曰:“孔子之後以爵號褒顯,世世不絕,其來遠矣。自漢元帝封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時封為褒成侯,始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國也;宣尼,其諡也;公侯,其爵也。後之孫雖更改不一,而不失其義。
    但元佑元年改封奉聖公,授承奉郎。第一代奉聖公乃孔宗願長子孔若蒙。
    衍聖公也好,奉聖公也罷,都是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得益於先祖孔子榮耀,成為中國曆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
    站在這片在士林間享有至高無上榮譽的建築群之前,望著那一處處韻味十足的亭台樓閣,王旁等人的表情極為豐富,有敬仰,有尊崇,有向往,甚至還有些卑微,連呼吸都有些急促,卻又極力收斂,唯恐驚擾了什麽。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