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謁金門

字數:4225   加入書籤

A+A-


    府裏乍然多了十幾個人,幸好屋子足夠多,王忠又早收到江寧來信,提前作了安排,倒不顯得忙亂。
    老人家辛苦操勞數十年,已是古稀之齡,近年來精力漸有不濟,將管家事宜交給了兒子王孝及孫子王直,該頤養天年了。
    王孝四十多歲,言語不多,持厚穩厚,與妻子王孫氏生得一兒一女。兒子王直二十出頭,去年剛娶了媳婦王方氏,懷孕七個多月,眼見著年前便該生產了;女兒王小丫十五歲,正是天真爛漫的懷春少女,見了俊美挺拔的王棣,時不時偷望一眼,旋即垂下頭去,暈紅了白晰的脖頸。
    王忠見王棣房中無人服侍,當即決定讓王小丫照顧三郎起居,端茶遞水,鋪紙研墨。
    王棣自幼習慣自己打理起居生活,猛地裏多個人介入“私生活”,還真是不太習慣,但實在不忍拒絕王忠的“盛意拳拳”,隻好應允下來。
    王忠祖孫不算王家的家生子,也非簽了契約的主雇關係,能數十年堅守不去乃是因為情誼二字。王棣知曉老人家此番決定是將他們的幸福與自己捆綁到一起,若是斷然拒絕會傷了這位忠心耿耿的老人,莫若先答應下來,過二年覓個好人家送小丫風風光光的出嫁,也算全了這份情誼。
    宗沐卻是不樂意的。這數年來,他跟隨三郎左右,大抵便是書僮的角色,一如王忠之於王安石。不過,木頭同學與王棣的關係有些微妙,亦主亦友,仔細說來還是“發小”居多。且二人皆隨西軍老卒龍虎山張孟達達叔學藝,分屬同門師兄弟。隻不過宗沐雖然平素嬉鬧率性,心下且是以王棣為尊的,現而今那柳眉圓臉的小丫頭片子要頂替自己取而代之,他當然得多想想。謀權篡位?抑或是鳩占鵲巢、牝雞司晨?甭管用的對不對吧,反正就那麽個意思。
    沐同學腦瓜子一轉:“我去接蔡姑娘她們……”不待王棣多問,風風火火的走了。嗯,和小青、小紅好生合計合計。拉同盟的很重要的好不好,木頭很有危機意識哩。
    王棣哪曉得宗沐這些花花腸子,自是由得他去。
    早年他無意間結識了小木頭,對“宗”姓頗感興趣,罕見嘛,以他對曆史的了解,宗姓名人寥寥無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抗金名將宗澤宗汝霖,這時多少歲來著?忘了。宗沐,宗澤,似乎有些淵源哦。而且,木頭的父親宗禹卿,名字清雅,技藝高超,怎麽看都是個有故事的人。不過,當他旁敲側擊地詢問宗沐的出身時,對方一臉茫然,隻說自記事起便是父親帶著自己在江寧生活,哪來的什麽故事?至於宗禹卿,則從不提及家族之事,王棣不好多問,隻視作未解之謎放在心底。
    聶勝瓊與蔡雲英早二日隨著王旁等人抵京,說好先在王旁那暫住,待王棣到時便來棗家子巷。
    東京城周闊九千丈,內城東西向的街道有啟聖院街、踴路街、東十字大街、小禦街、南門大街、界北巷、南北講堂巷、馬行街、楊樓街、東雞兒巷、西雞兒巷、繡巷等;南北向則有禦街、稅務街、高頭街、小甜水巷、界身巷、第三甜水巷、大遼人使驛路、第二甜水巷、第一甜水巷、東榆林巷、棗家子巷等街巷。
    王棣住的棗家子巷與王旁宅邸所在的界身巷僅一街之隔,來往一刻鍾便可。
    是日,棗家子巷王府熱鬧非凡,有精壯漢子龍行虎步,有妙齡女郎鶯鶯燕燕。王棣喚人在後院支起鐵架、鐵鑊,準備了一大堆新鮮食材,有各式蔬菜,有雞豕羊肉,又是燒烤又是火鍋,配上幾壇黃酒,吃得個不亦樂乎。
    燒烤倒算是王棣的首創,火鍋卻是古已有之。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成都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之《蜀都賦》中有記錄。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製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到現如今,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
    嗯,白居易老先生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
    作為吃貨的王棣,對火鍋情有獨鍾,對各種火鍋食材均有研究。他將後世的火鍋食用方法放在這個時空,自然也是首創,在半山園時便廣受好評,便是聶勝瓊與蔡雲英也是放下矜持大快朵頤。
    美中不足的是,少了辣椒、花椒、香油、芝麻醬等醬料。饒是如此,眾人也是吃的酣暢淋漓。
    這十餘年來,王忠守著京城府邸,冷冷清清,用“門可羅雀”都無法形容,人走茶涼倒是不盡然,實在是時下朝堂這大氣候使然,當年的車水馬龍不複見焉。
    他雖然身在京城,江寧那邊的事倒也知悉頗詳。這一年多來,往來書信中提的最多的是王棣王三郎,如何如何的溫潤如玉,如何的驚才絕豔,如何的文采斐然,如何的名動江南,便是京師也傳唱開了王三郎的那些詞作。忠老爺子將這些信件翻來覆去的看了許多遍,每每老淚縱橫不能自已。那是激蕩欣慰的人,哽咽著呢喃:“三郎,三郎,後繼有人,家門不墜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說來奇妙,王安石上有異母兄長王安仁、王安道,下有胞弟王安國、王安世、王安上和王安禮,其在兄弟中行三,當然稱作“三郎”;而王雱在從兄弟中也是排行第三,王棣亦如是。祖孫三人皆被名為“王三郎”,也算是傳承有序了。
    王忠與王安石年齡相仿,打小一塊長大,遠非主仆可比。待到王雱,更是他照看著成人,三郎二世英年早逝時,王忠傷痛之情不遜王安石。隻是到了王棣這,因要留守京城府邸,老人家“鞭長莫及”引為長憾。愛屋及烏,王忠自是對王棣另眼相看的,畢竟小三郎繼嗣了王雱這一房的血脈傳承,是以當他得曉王棣一鳴驚人,頓感老懷甚慰,原本日益不堪的老朽身子也似乎重新煥發了生機。待此次王棣進京,王忠如枯樹逢春,再見得聶勝瓊及蔡雲英這等年青貌美的妙齡女郎對王棣“頻送秋波”,老人家更是紅光滿麵、步履生風。歌ji出身又如何?不作正妻便行,重要的是能為王家開枝散葉。
    王忠的這般表情,王棣自是看在眼中。這是一千真心實意待自己的老者啊,眉眼裏滿滿的關愛,一如當年的王安石,純純的濡沫之情。怎能不感動?隻要老人家開心,他也樂得對方誤會,說不上是將錯就錯,隻是沒有明言自己與聶、蔡二姝的真實關係。
    實際上,他也說不清楚了,好一筆糊塗賬。
    聶勝瓊還罷了,在江寧時“才子佳人”的戲碼便傳的沸沸揚揚、路人皆知。聶行首愛慕王三郎年少多才乃贖身從良自薦枕席,多麽轟動的八卦消息啊,除了一小撮人羨慕嫉妒恨,絕大多數吃瓜群眾是喜聞樂見的。至於“琴師”“尊主”、相待以禮雲雲,掩耳盜鈴、此地無銀三百兩而已,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嘛。
    總之,王棣知曉聶美眉對自己的異樣心思,美女傾慕,投懷送抱,還真能坐懷不亂?若真如是,便是禽獸不如了。可,咱和聶大美女真心是純潔的啊,縱然那顆蠢蠢欲動的中年心不太純潔……好吧,不解釋,順其自然吧。
    但蔡雲英又是怎麽回事?莫名其妙的去了江寧,莫名其妙的來了京城,莫名其妙的也住進了棗家子巷王府,咱王家竟能聘得二大行首為琴師,凶悍如斯?呃,難不成是“以身相許為報救命之恩”?很俗套的劇情有木有?還是哥的才貌雙絕天下無、天生麗質難自棄而吸粉無數、贏得美人心?
    女人的心思如汪洋大海,不可測也。王棣也懶得多想,無非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罷了。
    這二位女子待王忠極尊,一口一個“忠爺爺”的叫著,言笑晏晏。小紅、小青二婢則忙前忙後,如蝴蝶穿花。
    四個養眼女郎不僅哄得王忠頻頻捋須開顏,更活躍了氣氛。
    此時理學尚未大行於世,男女之防並不嚴苛,王棣有著超越千年的靈魂,更不會在意這等些微小事。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嘛,看看蘇三他們雖然目不斜視,但一個個如打了雞血般拚酒,誰也不服輸,嘖嘖,沒有哪個男人肯在美女麵前表現出一丁點“不行”的。
    這一家子,主不主仆不仆、男不男女不女的,在這時代絕對是絕無僅有的異類存在,但咋就如此其樂融融呢?
    就連王忠這位古稀老人,也不願說一些煞風景的話破壞這氛圍,隻默默地想:明日該怎麽勸說三郎立立一家之規呢?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