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永遇樂(2)

字數:4771   加入書籤

A+A-


    王忠次日並沒找著機會“勸諫”,王棣一大早便出了門,老人等到亥時也未見其人,隻好悶悶的自去歇息。
    王棣這日可是辦正事的,至於晚歸,純屬意外。
    現在已入十月,禮部已開始接受來年省試報名事宜。趕早不趕晚,早辦早省事,王棣今天的正事便是報名。
    彼時解試通過的考生稱為“舉子”或“貢生”,於當年冬季集中到京師,於次年春初參加“省試”。所謂“省試”是因就試尚書省而得名,實為禮部所主持。“貢生”到京後,要向禮部報到,寫明家狀、年齡、籍貫及參加科舉次數,取得考試資格。
    王棣是屬於比較早到東京的,解試結束後沒幾天啟程,一路耽耽擱擱在十月初便到了京師。有相當一部分貢生仍在日夜兼程的趕路呢,沒辦法,若是年後動身,偏遠地區的貢生怕是很難在二月份春闈前到達。
    是以,英宗皇帝在治平三年十月六日,詔禮部貢院,今後每三年一開科場。這也正是為了照顧偏遠地區的貢生,避免錯過考期。
    當然也有例外,宋製,四川地區的貢士不參加禮部試,而就近於“安撫製置司“的考試,因該試相當於省式,故稱“類省試“。試畢,中選者可以直接參加殿試。
    不管從何種角度看,大宋朝的科舉製度是極具人情味的,後世鮮有之矣。
    頭夜的酒喝了不少,作為久經酒精)考驗的王棣卻沒多大的感覺,照例早起,一番晨練後,吃完早飯,施施然地出門去往禮部。
    途經界身巷時,他又會合了王旁幾人,一路晃晃悠悠的前行。
    話說中書省、門下省、樞密院、秘書省、明堂、太史局三館及史館十三閣等中樞機構皆設在皇城內,同為“三省”之列的尚書省卻是與禦史台、馬軍衙、東西兩闋、西殿前司、都進奏院、大晟府、太常寺、左藏庫等設在內城的甜水巷。
    注意,是“甜水巷”,包括小甜水巷及第一至第五甜水巷共六條街巷,否則怎容得下這眾多皇朝中樞衙署。
    尚書省便是位於小甜水巷,與六部官署比鄰而居。
    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號稱“三省”,是隋唐時代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理論上他們三個分工不同,各司其職,理想化的狀態是中書省負責決策,當然這個決策是在皇帝的旨意之下進行的哈,中書省相當於後世的“政治局”,是國家大政方針、戰略目標的製訂者,是事實上的最高權能部門。門下省則負責審核中書省的決策,類似於後世的“政協”和“人大”,尚書省則負責執行中書省發布並經過門下省審核通過的命令,是最高政令執行機關,相當於後世的“國務院”。
    本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基本上沿用了唐代中後期形成的“中書門下體製”,原來的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全都名存實亡。尚書省原先最高執行機關的職能也不複存在,隻剩下給死去的皇帝和大臣選用“諡號”,祭天大典時負責帶領百官宣誓等事情。
    神宗即位後,進行官製改,取消“中書門下體製”,按《唐六典》的經典理論恢複三省製,中書省再次成為最高政務決策機關,負責頒發皇帝的命令,上至國家大政方針,下至各部門、各地方的政務決策,都由中書省負責,是三省的龍頭老大。門下省則成為最高政務審議機關,負責對中書省的各種命令進行覆核審查,門下省如對中書省的命令有質疑,可以駁回中書省的命令,如審核通過,則將中書省的命令交尚書省執行。而尚書省則成為最高政務執行機關,領導六部負責執行中書省頒布並通過門下省審核的命令。
    神宗改製具體為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借以發揮中書揆議、門下審複、尚書承行的職能,實際上權歸中書。同時,參知政事改稱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和尚書左、右丞。
    至於尚書省長官,左、右丞以前者為尊,但皆是正二品。而六部尚書,本朝前期為三品寄祿官,不任本職。神宗元豐改製後,始實領各部事,升為從二品。
    一行人溜溜噠噠,路上一慢二看三通過,直走了一個多時辰方到了小甜水巷。
    尚書省所轄六部,禮吏兵刑戶工,從政治方麵考量的話,應是禮部排在首位,但事實並非如此,權力最大的乃是有官員考核權和擬定權的吏部。當然,誰也不敢說禮部孱弱,其掌禮樂、祭祀、朝會、宴饗、學校、貢舉之法,不可謂不重要。元豐改製後禮部有三個下屬部門:祠部、主客、膳部。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四司各一人。元佑初,省祠部郎官一員,以主客兼膳部。
    小甜水巷雖名“巷”,卻足有十來丈闊,吏、戶、禮與工、刑、兵兩相而對,分為左、右司,對應長官為尚書左、右丞。其時的尚書左丞為翰林學士蘇頌,尚書右丞則是翰林學士許將。
    王棣卻是曉得,來年三月,尚書右丞將由另一位文壇大咖——蘇轍接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蘇頌,蘇轍,五百年前許是一家,但這會兒可是沒啥關係。前者是福建泉州南安人,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代表作品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等。後者自不用多介紹,“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名雖不及乃兄蘇軾,卻也不遑多讓,且仕途勝兄長多也。
    但不管是蘇頌還是許將,都不會在小甜水巷坐堂,六部亦是無有堂官當值。
    何解?
    尚書省:又稱“都省”。其長官名義上是尚書令,還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書令從不委任。實際上另外委派諸司三品以上者或學士一員任“權判尚書都省事”。
    彼時的官製有“官”和“差遣”,“官”隻是說明他可以領取俸祿,而職才有實際的權力。每個機關彼此互相牽製,“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左、右仆射、六部尚書、侍郎、大夫、郎中、員外郎、卿、少卿等,在成為官階的名稱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不再擔任與官名相應的職務。這些官名隻用作定品秩、俸祿、章服和序遷的根據,因此稱為正官或本官,又稱階官或寄祿官。
    差遣是指官員擔任的實際職務,又稱“職事官”。差遣名稱中常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簽書、監等字,如知縣、參知政事、知製誥、直秘閣、判祠部事、提點刑獄公事之類。
    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義上都有正式官員,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職事。
    是以,三省、六曹、二十四司,類以他官主判,雖有正官,非別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仆射、尚書、丞、郎、員外、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
    雖然元佑三年庚申,置六曹尚書權官。但丙寅又詔吏部詳定六曹重複利害以聞。也就是說,此事並無定論,時任禮部尚書為鄧潤甫但實際話事人乃是侍郎。
    這其中的關節利害,王棣早先做過功課,曉得時任禮部侍郎乃是王欽臣。
    王欽臣,字仲至,應天宋城人,王洙子。幼有誌操,以父蔭入官,文彥博薦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一路升遷至禮部侍郎。
    說句題外話,王洙這個和宋宣獻、畢文簡、錢穆父、王仲至家及荊南田偉、曆陽沈立等均為北宋一代著名藏書家的給五個兒子取的名字甚有特點:王叟臣、王力臣、王欽臣、王陟臣、王曽臣……
    禮部官署坐落在小甜水巷左側第二處建築,行至近處時,望著這處瞧上去簡陋的不像話的院子,若非見到匾額上大大的“禮部衙署”四字,王棣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這便是大宋朝的中樞政府部門所在。
    王旁卻是曉得其中妙要的,輕輕說了聲:“官不修衙……”
    王棣頓時恍悟。他前世依稀記得看過此類文章介紹,大抵是說唐代州縣政府,修築的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較宏偉。而宋代以來,州縣政府所修築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則相對簡陋,且有越來越簡陋的趨勢。這固然與宋以來財政集權中央、地方經費困窘不無關係,但“官不修衙”怕才是主要原因。
    在宋朝之前,任職各州的地方官曾擁有修繕官衙之權。到了宋朝,朝廷經費吃緊,這項權力便被朝廷剝奪了。如果,有官員擅自修衙,便會受到嚴重處置,“知州薛映增修廨宇”一案便是最好的例子。景德三年,知州薛映因擅自修衙被人告發,朝廷查證後,薛映被降至連州文學。無獨有偶,嘉佑三年,汝州地方官李壽朋因“命郡人上供木材,用於修繕亭台”被禦史彈劾,最後,也受到了降職的處分。在宋廷的預算日程中,修繕官衙常被視為“不急之務”。熙寧八年,宋廷下詔叫停了京城內外修建園苑、寺觀等事宜,並宣布七年後再做商議。
    可以這麽說,為官一任,不到蘇軾那般因衙署倒塌壓死吏員的程度,沒有誰敢傻乎乎地為這事出頭。
    王棣暗暗搖了搖頭,走上前去。
    那門子很有眼力見兒,曉得這行人不一般,迎前一步,微笑著行禮:“幾位郎君,有何貴幹?”
    王旁還了一禮:“特來報備來年春闈,還請通報。”
    門子道:“一看便是飽讀詩書的賢生,稍等,小的這便去通傳範員外郎。”說完一溜煙的去稟報上官。
    王旁解釋道:“禮部省試,合該員外郎範祖禹負責試前相關事宜。”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