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悟得心識真意趣,佛道相參譜新章

字數:3576   加入書籤

A+A-


    借著快過年的這段時間,金帝師帶著大家親自學習《妙法西域記》,今天他帶著妙成龍,妙成鳳,盛施圓,魏子涵繼續學習了第十八記,內容如下:
    我問上師:既然說識心是虛妄建立的概念,我相的形成不過是前塵影像堆積而成的障礙性認知。可為何他人所造業障,卻要由我承受果報?
    上師回答:世間萬物的名相,皆由菩提妙心的明了而定義。這些概念無論通過學習習得,還是因他人誤導而接納,諸如生死、愛恨、父母子孫、山河大地、生靈等,本質上都源於眾生共業的前塵。但需明了,能覺知明了這一切的主體,正是你自身。世人因種種識障陷入輪回,若能破除認知顛倒、摒棄分別心,便會明白業識並無誰造誰受,當下執認妄領的就成你的了,這還是眾生太過在意“我”的原因,相應的就認為自己承受了相應的果報。世人如果認知不再迷於顛倒,那相應的轉世理論也就不需要了。所以,若人們能徹底放下對妄識的執認,且斷除殺、盜、淫三業的拉扯,當下便能解脫自在,此時“我相”自然消解。妙真如本體本自清淨,若不執認,識相本空;一旦執取,便成阿賴耶識種子,淪為顛倒妄見的根源。
    我問上師:若“識障”當下妄領即受報,為何世人皆認為“心”真實存在,比喻心裏知道生死、父母子孫、萬物等?
    上師回答:如來妙明真我於妙空清淨本然中起念,幻生萬象,這些虛幻無處安置,便假立“心”的概念,名心裏知道。故而山河大地與心念本質一體,非二非別。若能悟透“我”即真如,見障礙即見我真,若有人能破除這樣的迷障,即顯真性,或名佛性——即於空性中顯現萬法,於無為處生起妙用。如此自知之明,自照之性,大道至簡,於自己就能觀自在,無需外求。因此說,佛法不可言說卻又能圓融闡釋,於空性中含攝大千世界,於不可說處為眾生開示真理。
    我問上師:說世界是因緣起滅的,怎麽又說是我當下妄成的呢?這又如何解釋呢?
    上師回答:因為所有的邏輯推理,這也是自己當下明了認知的結果,世人依此認知妄說因緣性,又迷因緣為自然,皆是虛妄執迷。比喻有人餓了做飯,就會尋找他已經明白的菜,米,水,火等東西,飯就有了。所以,識種的聚合,還是心的了悟為根本的。心才是緣聚緣散的根本動力,比喻夫妻不喜歡了就會逃避,然後妄說我們緣分盡了。正所謂“一切因心成體,因心了成緣”。所以,如果說世間一切皆道法自然,那麽心就是道的端倪,雖非道的本體,但若能勘破其本質,便接近道的真諦了;反之,若錯將“心相”認作道的真相,便難以證得無上菩提。
    我問上師:可我不由自己的悲傷,恐懼,憤怒,焦慮,怨恨,糾結得失,這一切恰似有力推動,比心力如何解釋?又如何運用此心力獲得持久的快樂呢?
    上師回答:若求快樂,需悟透妄識本空,如此煩惱、恐懼便無所依;若求道解脫,應以“無心”為根本,契合無為之道,同時升起堅固的菩提心,方能凝聚修行之力。而在世俗生活中,大事做於小,難事做於易,於“小”和“易”處欲想專注就容易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問上師:若識心本不存在,那麽菩提道心、欲望心究竟是有是無?若無實體,又何來力量?
    上師回答:菩提妙心本就是我們名為力量的源泉。心力的本質還是趨向特定方向的“念”,故曰“心念”。識心雖為概念集合,卻是引導念動方向的關鍵。所謂“發心”,即引導心念的趨向;領導力的本質,亦是凝聚眾人之心,使其念動趨同一個方向。在此過程中,物質激勵與價值塑造可作為有效的引導手段。
    我問上師:說起這樣的領導力,如此一來,領導是否趨同於欺騙他人為己所用之嫌呢?
    上師回答:此事並無絕對善惡,善惡是人們定義的結果,各有各的定義。一般情況下,眾生把合己利的定義為“善”,比喻蜜蜂就是善,田鼠就是惡等。對於一個打工人,聽領導的定義和價值塑造,目的就是領到工資,離開了他,或者說他不發工資,這一切也就失去了實在的意義,這也是生活中的認知不顛倒。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別人包裝的價值和感情所騙,就是生活的根本了。
    大家讀完以後,屋內陷入了一陣靜謐。妙成龍雙手交疊於膝上,眼神中透著思索後的清明,率先打破沉默:“原來我們總在‘我’與‘他’的共業中打轉,才生出這許多煩惱。今日這番講解,倒像是給我心裏點了盞燈,往後遇事,得學著放下這‘我執’。”
    妙成鳳輕輕頷首,目光柔和而堅定:“上師所言‘心為緣聚緣散之根本’,讓我想起過往與人爭執,總執著於對錯是非,如今想來,不過是被‘識障’牽著走。若能勘破這虛妄,煩惱自然無處落腳。”
    盛施圓摩挲著手中念珠,長歎一聲:“以前總覺得因果輪回遙遠又複雜,現在明白,業報就在當下一念之間。就像上師說的,不被無明欺騙,不被妄念左右,才是解脫之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魏子涵則麵露恍然之色:“關於‘心’與‘念’的講解,真是醍醐灌頂!原來我們日常的焦慮、糾結,都源於錯把虛妄當真實。往後做事,無論是求道還是入世,都要在‘心念’的方向上多下功夫。”
    金帝師微微而笑,目光掃過眾人,緩緩道:“佛法不在經卷文字裏,不在遙遠的彼岸,就在你們此刻的領悟中。莫把今日所得當作知識記在腦中,要化作觀照自心的明鏡。”窗外寒風掠過,屋內暖意融融,這場關於“心”與“識”的探討,恰似新春的第一縷晨光,為眾人撥開了雲霧,照見了修行路上的方向。
    學習結束,金帝師頷首示意眾人起身,簷角殘雪簌簌落下,恰似禪意紛揚。一行人沿著覆滿薄霜的石階蜿蜒而下,山霧在腳邊繚繞,恍若踏雲而行。不多時,便抵達隱於鬆林間的鹿泉學堂,紅牆灰瓦在冬日暖陽下更顯古樸。
    推開雕花木門,學堂內筆墨氣息撲麵而來。金帝師示意眾人圍坐於長案旁,鋪開泛黃的宣紙,蘸墨揮毫寫下“佛道相融”四字,筆鋒蒼勁有力。“新春將至,萬物待新,今年我們便要在這道學根基上,融入佛學智慧。”他目光如炬,掃過眾人期待的麵龐,“佛法的空性與道學的無為,本就殊途同歸,皆是探尋生命真諦的法門。”
    妙成龍攤開空白的教學大綱,若有所思道:“可否從基礎入手?將佛學的‘四諦’‘八正道’與道學的‘道法自然’‘陰陽平衡’對照講解,讓學子們先領悟兩者內核的相通之處。”
    妙成鳳輕撫案上的《道德經》,補充道:“在修身課程裏,可結合佛學的‘禪定’與道學的‘內丹修煉’,引導學生通過內觀,體悟身心合一之境。”
    盛施圓翻開佛經,目光落在“慈悲喜舍”四字上,提議:“道學講‘上善若水’,佛學倡‘普度眾生’,明年的德行課,不妨將兩者結合,教導學生以悲憫之心處世,以包容之態待人。”
    魏子涵則在一旁認真記錄,點頭道:“或許還能設計實踐課程,比如讓學生們參與寺廟法會與道觀齋醮,親身感受佛道文化的儀式之美,在實踐中加深理解。”
    金帝師聽後撫掌而笑,提筆在大綱上落下重重一筆:“好!就依你們所言。佛道相融,不是簡單拚湊,而是要讓智慧如清泉,浸潤每一位學子的心田。”窗外臘梅暗香浮動,屋內眾人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新一年的教學藍圖,就在這思維碰撞中徐徐展開。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