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晉王贏高治
字數:4375 加入書籤
李北玄實在沒忍住,對著晉王儀仗翻了個大白眼。
這贏高治,真是地主家的傻兒子啊。
演都不演的。
一點賑災的樣兒都沒有。
擺明了就是是來視察災情,順便撈個民望的。
李北玄心裏腹誹得飛快,但麵上還是掛起一副和善的笑。
拍了拍馬脖子,晃晃悠悠地策馬下坡,直奔營門而去。
而那邊,晉王贏高治早就看見了他。
一見李北玄過來,立刻抬手示意,笑容得體。
兩人馬未至,禮已行。
“定遠伯,舟車勞頓,辛苦辛苦。”
“哪裏哪裏,王爺風采過人,遠遠望著,都叫人心頭一震啊。”
兩人於營門外並騎而立,寒風裏互拱了拱手。
李北玄忍不住話裏帶刺。
而贏高治似乎也聽出來了,眨了眨眼,頓時衝李北玄露出一個有些無奈,有些溫和的笑,衝他拱了拱手,道:“本王本想輕裝簡行,以免擾民,怎奈常伴伴……”
他話未說完,便側了側身,讓出半步身位。
一個年紀約莫三十左右的大太監躬身走出,恰到好處地笑道:“定遠伯恕罪,王爺身體金貴,臣等若安排不周,回頭朝中諸公,定要怪罪奴才失職。”
“再者,前日朝中幾位言官還專門上書,勸王爺出行務必隆重莊重,展現皇家之儀。奴才也隻好從命,給王爺置辦了這點排場。若顯眼了,還請伯爺擔待。”
“哪裏哪裏。”
李北玄笑著擺手,語氣極誠懇:“王爺顧全大局,有所擔當,是我等楷模。”
話雖客氣,但這句楷模裏頭到底是褒是貶,便隻有聽者心裏知道了。
贏高治輕輕一笑,倒也沒動怒,隻是溫聲回道:“定遠伯見笑了。”
兩人一番寒暄。
看似客氣和樂,實則各自心照。
說了一會兒話,便不再外頭吹冷風,而是進了營帳。
而等到了營中帳下稍坐,暖茶奉上,寒氣稍退,李北玄才終於得了機會,好好打量起這位傳說中最不出挑的晉王殿下。
說真的,他原先對贏高治的印象……甚至都算不上“印象”。
這位晉王,存在感一直很弱。
年紀最小,話最少,禮最多。
身邊沒權臣、也沒地盤,在眾皇子中就是個小透明。
被形容得最頻繁的一句話,就是恭順忠良。
可此刻,坐在李北玄麵前的少年,卻似乎和傳聞中不太一樣。
十八歲,身姿挺拔,言談從容。
說話聲音不高不低,語調平和,沒有鋒芒,卻也毫無畏縮。
眼神更是沉穩得出奇。
他不像贏高明,眼裏寫滿了挑釁和桀驁。
也不像贏高熙,心事總擺在臉上,情緒溢於言表。
贏高治的目光,就像一口清井。
幹淨得過分,卻看不出深淺。
甚至連那位名叫常辛的老內侍,舉止也非常有分寸。
說話不多,行動不雜,不搶主子風頭,卻又時時護主周全。
見狀,李北玄握著茶盞的指尖,不動聲色地收緊了一點。
這王爺……不得了啊。
這一瞬間,他心裏那點陪太子讀書的放鬆感,轟然消散。
他原先以為,晉王也不過是贏世民手中臨時扶起來的牌,用來對衝贏麗質在朝野之間的影響力,好收個平衡。
說到底,是個過渡人物。
可現在看來,比起贏高明的張狂、贏高熙的陰險……
這位晉王,才是真正危險的對手。
年紀雖輕,可言談舉止裏毫無少年氣。
看似謙和,實則每句話都進退得當。
甚至連出場時的儀態、配備、營地布置都滴水不漏。
既擺出威儀,又不顯驕矜。
還順帶給了李北玄一個端重有禮、胸有丘壑的好印象。
而這樣的人,一旦擁有平台,一旦得到權柄,那可是能讓人心甘情願聽令、毫無防備地跟隨的人物。
比起贏麗質這樣天生鋒芒畢露、氣場十足的掌權者,贏高治的溫和無害,簡直才是最強的武器。
畢竟就連從一開始,就跟贏高治立場不對付的李北玄,在聽完他方才那一段話,又認真和贏高治接觸過之後,一開始對贏高治輕浮、輕佻的印象,也不自覺的消失了。
反而對他怎麽也討厭不起來。
想到這裏,李北玄慢慢放下茶盞,嘴角帶著幾分不鹹不淡的笑意。
可心底,卻已經悄然提起了一層警覺。
瑪德。
這趟晉陽之行,恐怕比想象的……更不好玩。
李北玄收了思緒,手中茶盞輕輕一轉,耳邊又重新聚焦起贏高治的聲音。
少年王爺仍在繼續談話,語調不疾不徐。
話語間既不居高臨下,也不虛情假意,正談著賑災相關的調度安排。
“……說到底,這次賑務雖然名義上是由本王主理,但實際上,該怎麽做、怎麽安排,還得仰仗定遠伯你多多費心。”
這話說得坦率而得體。
既表明了身份,也表達了敬意,沒有遮遮掩掩的推諉,更沒有居高臨下的派頭,反倒顯得格外誠懇。
李北玄挑了下眉,心道這小子說話是真好聽。
放在旁人嘴裏,這句“多多費心”,十有八九就是甩鍋。
但從贏高治嘴裏說出來,帶著一股篤定和自知,反倒讓人討厭不起來。
李北玄咂摸了一會兒,隨後也笑了。
“王爺說這話,那可就見外了。”他語氣輕鬆,“咱們這次,是奉旨賑災,為民辦事。一切,自然聽王爺吩咐。”
這話客氣,姿態也擺得到位。
可話音一落,對麵的贏高治卻微微搖了搖頭,神情竟比剛才還認真幾分。
“不。”
贏高治語調不高,但說的卻很清楚,“不能聽我吩咐。”
他看著李北玄,語氣溫和中帶著一股難得的認真勁兒。
“李伯爺,本王雖為主官,卻非能吩咐伯爺之人。救災之事,利害非小,成敗更非一人之功。本王年幼識淺,兵馬糧秣、地方情狀都不熟,隻能仰仗定遠伯多加指教。若有用得著本王之處,不論是發文、調令、走訪、震懾地方,盡管說。”
“此行若能順利,功是朝廷的,法是伯爺的。若有不足之處,錯也由我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