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競相捐獻

字數:4395   加入書籤

A+A-


    一時間,潞川城中,夜色未歇,倉門盡啟。
    馮家、趙家、杜家、何家四家,幾乎是在同一時辰點燈調車、盤庫清點。
    他們表麵罵罵咧咧,嘴上對李庸那“兩千石”的操作怨聲載道,甚至私下抱怨那老狐狸不講義氣,破壞規矩。
    但內心卻都極其清楚。
    李庸是逼得狠,也是防得準。
    不管王家那邊明日張榜捐多少,李家這兩千石,已然把中層士紳這個位置,死死地釘在了高位線上。
    “李老兒果然毒!”
    馮鶴年跺著腳罵道,“早知道剛才我先應聲了,跟他拚一手!現在倒好,落後半拍,就得跟著他屁股後麵學狗叫!”
    可嘴上說歸說,他手上卻一點沒慢。
    早在深夜三更,馮家後庫便已點起燈火。
    數十名家仆、管事來回奔忙,一車一車將儲藏多年的冬糧、陳米裝袋稱量,連帶著角落中堆了幾年不曾動用的雜糧也被清出來。
    “記清楚,一鬥都別少!明日一早,送去府署登記!”
    馮鶴年發完話,又狠狠踹了一腳磨磨蹭蹭的小廝“還他娘愣著幹什麽?想讓你家老爺當倒數第一是不是?”
    而趙家也不遑多讓。
    趙誌遠回到家,便直接在堂屋中踹翻了桌椅,一邊罵著李北玄,一邊吩咐管事“兩千石起步!你聽見沒有?別給我跟人比下去了,老子還指望明年送兒子去郡學呢!”
    “叫糧鋪開後門,今夜必須裝車完畢!”
    “再叫上賬房,算清各處租戶今冬交的陳糧,統統點明,要是哪個佃戶賴賬,叫人拖出來打!”
    杜家、何家亦是如此。
    一夜之間,潞川大戶齊動。
    府中火光通明,倉房轟響不絕。
    連帶著城中坊巷裏不少尋常百姓都驚動了,紛紛探頭出窗,竊竊私語“咦?趙府那邊夜裏怎麽在調車?”
    “馮家的庫房也開著,說是運米。”
    “是不是……官府催糧了?”
    “你糊塗呀!這不是催糧,是捐糧!”
    “捐得這麽多?”
    “那是呀,都是大善人麽!”
    而此時的官署府庫外,已然有夜值文吏在接應。
    李北玄沒有食言,開了綠燈,隻要送米來的人報上姓名、戶籍、族屬、田畝登記等信息,立刻便有人登記入賬,蓋章存檔。
    運得早的,甚至還得了小半箱黃桃罐頭作賞,一時間,馮、趙兩家都覺麵上有光。
    “東門趙家,送來糧米兩千二百石。”
    “西坊馮記綢莊,折糧一千七百石,另布匹絹緞三十匹。”
    “杜家莊,一千九百五十石。”
    “何府,兩千整!”
    ……
    官署賬房的案幾後頭,文吏寫得手酸,但神情卻越來越古怪。
    這些中等士紳,昨夜還各個推三阻四,今日一早竟是爭先恐後,連個商量都沒有,就一個個送來了差不多的數字。
    “這……這是約好了麽?”
    文吏低聲問旁邊管檔的老吏,後者哼了一聲“還能不是?昨夜李老狐狸家開大會了,這數字,八成就是他們商量好的。”
    “不過……嘿,這也不是壞事。”
    “榜貼出去,百姓看見了,有人捐多,有人捐少,氣勢一烘托,剩下的自然就推不脫。”
    的確如此。
    中層士紳的統一出手,帶起了一波不小的輿論風潮。
    就在中流士紳紛紛掛榜捐糧的同時,一些小士紳、小地主、小型商號,也坐不住了。
    這些人雖自知與王、李、馮等家族差得太遠,但也清楚,若什麽都不做,榜文之下,他們的名字恐怕就要與“躲義避責”、“為富不仁”這些字眼並列了。
    那對他們這種還指望在潞川立足、子弟入仕、商號經營、姻親結交的家族來說,幾乎等同於一場災禍。
    於是,一時間,大小府邸中皆起動作。
    有人一夜之間找親戚借米借糧,隻為能湊個五六十石,掛個名聲。
    也有人臨時去布行換了些低等粗布,登賬為賑災布匹。
    更有人幹脆將家中果脯蜜餞、雜糧細豆湊一起,委托賬房開具折算單,能換多少算多少。
    “哎喲,我家也就五十石了,都是新年備的米,可不能再多了……”
    “我家送去三十匹麻布,全是今冬剛織的!”
    一時間,官署門外門庭若市。
    然而另一邊,真正的士紳大戶,王、白、劉三家的掌門人,臉色都難看極了。
    因為昨夜,他們全都被請進了官署。
    名義上是晉王設宴相邀,說是要共話賑務”、“商議良策。
    於是三家沒怎麽猶豫就去了。
    但到了之後,卻發現場中氣氛既無急務之態,也無公事之形。
    燈紅酒綠,席設三重。
    晉王贏高治親坐上座,李北玄倚在下首,二人神態輕鬆,談笑風生。
    案幾上,是官廚備下的精致肴饌。
    酒也是風靡滿京的臨江仙。
    而席間除了他們三家主事人外,還有幾位所謂的風雅之士。
    有本地書院的山長、外任歸家的文士,還有兩位擅詩能文的名伶,奉酒撫琴。
    整晚不過是飲酒、作對、談詩、論畫。
    若偶爾提及賑災,也隻是寥寥數語,點到為止。
    白家的白進之,中途幾次試圖開口,詢問賑務具體事務、如何調度糧款、是否需他們三家領銜出力。
    結果,都被李北玄以今日無公事,隻談風月為由輕描淡寫地帶過。
    王文遠也試著告辭,但贏高治笑著抬手阻攔,語氣親切卻不容置喙“王三郎,這潞川雪夜難得雅集,本王邀你來,不是讓你跑回去過夜的。再坐片刻,如何?”
    劉家老族長劉存遠年紀已高,一晚上幾乎滴酒未沾,卻也無法離席。
    “王家、白家、劉家,潞川三柱石也,今夜不過請諸位來談談古人賑災佳話,舒懷寬意罷了。若說官事,明日再說不遲。”
    然而,說是“明日再說”,可這一夜就這麽晃過去了。
    直到天光微亮,三家主事人終於得以離席出署。
    可就在他們剛一走出官署門,便聽見了街市上的喧囂聲浪。
    “趙家捐了兩千二!”
    “馮家也送來了!還有布匹絹緞呢!”
    “杜家、何家都到了!都排著隊登記去了!”
    喜歡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