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會導致傳統品種消失嗎?
字數:3883 加入書籤
A+A-
作者:懷疑探索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寫於2025年。)
在轉基因技術出現之前,傳統品種的更迭就一直在進行。例如曾經廣泛種植的一些常規水稻品種,像“老來青”,由於其產量較低,在雜交水稻技術興起後,便逐漸退出了大規模種植的舞台。雜交水稻具有明顯的產量優勢,在同等種植條件下,產量可比“老來青”這類常規品種高出許多,能夠滿足更多人口的糧食需求,這是市場和農業發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和轉基因技術毫無關聯。還有傳統的農家棉種,纖維短、產量低,無法滿足紡織工業對棉花品質和產量的要求。隨著棉花育種技術的發展,高產、優質、纖維長的棉花新品種不斷湧現,這些農家棉種自然而然地被淘汰。再比如一些本地的老品種小麥,抗病性差,容易在生長過程中遭受病蟲害侵襲,導致減產甚至絕收,在新的高產抗病小麥品種推廣後,它們也逐漸從農田裏消失。
傳統品種在農業發展曆程中占據著獨特地位,有著一定的曆史文化底蘊 所以傳統品種的種植和保存是受到國家重視的 為此,國家建立了各種種質資源庫,對傳統品種進行收集、保存和研究,就是為了確保這些寶貴的種質資源不會因為農業技術的發展而消失。而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旨在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的選擇和解決方案,並非要取代傳統品種。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傳統品種和轉基因品種可以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比如,在一些地區,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土地條件,選擇種植傳統品種或者轉基因品種,或者將兩者搭配種植,以實現農業生產的多元化和效益最大化。
再看網民“夕陽”那一番荒謬至極的言論,胡說什麽“審核推動轉基因發展,傳統農業的市場份額或許被壓縮。一意孤行,害我中華,滅我民族,推廣轉基因的人罪該萬死”,這簡直就是極左民粹思想下的陰謀論,和地攤文學裏的無稽之談如出一轍。
自2006年起,中國政府就通過相關規定,禁止從國外進口一切轉基因種子。如今國內推廣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均為國產技術和國產種子,全部屬於中國自己所有。這些是凝聚著我國科研人員心血的成果,是中華民族自主研發的結晶,何來“滅我中華”之說?
這就好比我們繁衍至今,新一代的中國人不斷成長,取代了過去的古人,但他們依舊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傳承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與文化。同樣,國產轉基因種子的推廣,是為了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保障糧食安全,是推動中華民族農業發展的積極力量,而非所謂的“滅族”威脅。
至於“傳統農業的市場份額或許被壓縮”這一觀點,實在是無需過度擔憂,它本質上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優勝劣汰的自然結果。
就像在水果市場,曾經那些口感欠佳、儲存期短、賣相普通的蘋果老品種,逐漸被國產紅富士蘋果取代。紅富士憑借脆甜的口感、豐富的汁水和較長的儲存期,迅速贏得消費者的心,成為市場新寵。老百姓在購買水果時,自然傾向於品質更好的紅富士,享受它帶來的優質體驗,很少有人會糾結於老品種的退場 。
在農作物領域也是如此,隨著農業技術進步,高產、抗病、抗倒伏的新品種小麥不斷湧現,傳統低產、易染病的小麥品種種植麵積逐漸減少。農民為追求更高收益,會主動選擇種植新品種,這是市場規律和農民理性選擇的結果。
真正對此在意的,往往不是普通民眾,而是那些依賴傳統農業模式,不願革新,擔心新技術、新品種衝擊自身既得利益的傳統利益集團。他們習慣舊有生產模式,害怕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所以才會抵製新興農業技術與品種,試圖維護舊有格局。
但社會發展潮流不可阻擋,新技術、新品種不斷湧現,就是為了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推動行業進步。我們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農業發展變革,順應時代潮流,而非被守舊思維束縛。
轉基因技術有著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
從全球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來看,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以及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日益加劇,糧食供應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轉基因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巨大的潛力來應對這些挑戰。轉基因作物能夠通過基因編輯,獲得抗蟲、耐除草劑、適應惡劣環境等優良特性,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以抗蟲轉基因棉花為例,它有效地抵禦了棉鈴蟲等害蟲的侵害,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減少了農藥對環境的汙染,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棉花的產量和品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在糧食作物方麵,轉基因技術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種,能夠在幹旱、鹽堿等惡劣環境下生長良好,產量穩定,為保障全球糧食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因為無端的恐懼和誤解而抵製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那無疑是因噎廢食,會使我國在全球糧食安全競爭中處於劣勢,這才是真正危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行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安全性角度來說,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是經過嚴格科學評估的。我國建立了一套完善且嚴格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體係,從實驗室研究到田間試驗,再到商業化生產,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層層把關。轉基因產品上市前,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和檢測,包括毒性試驗、致敏性試驗、營養成分分析等,以確保其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不會產生危害。歐盟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471個國際權威機構都明確表示,經過嚴格審批和監管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在過去幾十年的轉基因技術應用過程中,全球範圍內沒有出現過一起經過科學證實的因食用轉基因食品而導致健康問題的案例。那些所謂的“轉基因食品致癌”“轉基因食品影響生育”等說法,都是毫無根據的謠言。比如,法國某教授在綠色和平組織資助下,曾聲稱用轉基因玉米喂食大鼠產生腫瘤,但後來歐洲食品安全局經過深入調查和分析,徹底否定了這一研究結論,指出該研究存在嚴重的實驗設計缺陷和數據偏差。
在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都在積極發展和應用轉基因技術。美國是世界上轉基因技術應用最廣泛的國家之一,大量的轉基因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等被種植,並且這些轉基因農產品不僅在美國國內消費,還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歐盟雖然對轉基因作物的態度相對謹慎,但也批準了部分轉基因產品的進口和種植。據統計,歐盟每年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數量高達數千萬噸,用於飼料和食品加工。日本也在積極開展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對一些轉基因食品采取了開放的態度。如果轉基因技術真的像網痞“夕陽”所說的那樣危害巨大,這些發達國家還會大力發展和應用嗎?
從國家戰略層麵來看,發展轉基因技術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巨大,而耕地資源有限,且麵臨著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等問題。轉基因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減少對環境的依賴,實現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在轉基因技術研發方麵已經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作物品種不斷湧現,這對於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水稻領域和轉基因領域,我國明確禁止外資介入,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對轉基因技術發展的自主掌控和對國家科技安全、農業主權的高度重視。我們不能被一些不實言論所誤導,而應該堅定地支持國家在轉基因技術領域的發展戰略。 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看待轉基因技術,尊重事實,尊重科學,摒棄無端的恐懼和偏見。轉基因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隻要我們合理應用,加強監管,它必將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