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落幕餘暉-參政之路
字數:3938 加入書籤
武則天頭戴鳳冠,身著華麗莊重的皇後服飾,在莊嚴宏大的儀式中接受百官朝拜。那璀璨的珠寶在鳳冠上閃爍,似是在宣告她如今榮耀的地位。然而,當她抬眼望向殿下那一張張或恭敬、或不滿、或質疑的大臣們的臉時,心中清楚,這看似輝煌的一刻,不過是她漫漫權力征途的新起點,前方等待她的,將是重重艱難險阻。
成為皇後之後,武則天內心的政治抱負開始如破土的新芽,蓬勃生長。她渴望參與朝政,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然而,這個想法剛一露頭,便遭遇了朝中大臣們如狂風驟雨般的質疑與反對。
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重臣們,自恃為大唐開國功臣,曆經太宗、高宗兩朝,在朝中根基深厚,勢力龐大。他們秉持著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認為後宮女子就應恪守本分,相夫教子,絕不可幹涉朝政。在他們眼中,武則天出身並非頂級門閥,且以才人身份侍奉太宗後又與高宗結合,本就有違倫理,如今竟妄圖染指朝政,實在是大逆不道。
一日早朝,宰相褚遂良便毫不留情地站出,手持笏板,言辭激烈地諫道:“陛下,皇後之位關乎國本,今武氏已居後位,臣等已多有異議。然武氏竟還妄圖參與朝政,此乃亂國之舉。自開天辟地以來,未有女子幹政之先例,望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切勿讓武氏插手朝堂之事!” 說罷,他將笏板重重地置於殿上,以頭叩地,聲淚俱下。
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寂靜,眾人皆將目光投向高宗李治。李治麵露尷尬之色,心中雖有維護武則天之意,但麵對褚遂良這般元老重臣以死相諫,一時也有些猶豫不決。
武則天在簾後聽聞此言,心中怒不可遏。她緊咬銀牙,雙手不自覺地攥緊衣角,心中暗暗發誓:“這群迂腐之臣,竟如此輕視於我,我定要讓他們見識我的手段與才能!”
麵對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武則天並未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她參與朝政的決心。她深知,若想在這男尊女卑的朝堂之上站穩腳跟,唯有憑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贏得高宗的信任與支持。
當時,唐朝邊境時常受到吐蕃的侵擾,邊民苦不堪言,朝中大臣對於如何應對吐蕃的策略也是爭論不休。一派主張出兵征討,以武力震懾吐蕃;另一派則主張求和,通過和親等方式換取邊境和平。高宗李治為此事愁眉不展,寢食難安。
武則天得知此事後,在私下裏花費大量時間翻閱典籍,研究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曆史、地理以及軍事情況,還秘密召見了不少曾在邊境任職的官員,詳細了解吐蕃的軍事部署和風土人情。經過一番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她向高宗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她認為,單純的出兵征討或求和都並非萬全之策。吐蕃地勢複雜,易守難攻,貿然出兵,後勤補給困難,且吐蕃軍隊作戰勇猛,若陷入持久戰,對唐朝不利;而一味求和,雖能換取一時的和平,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吐蕃定會得寸進尺。她建議,一方麵在邊境加強軍事防禦,屯田練兵,提高唐朝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麵,利用吐蕃內部各部落之間的矛盾,進行分化瓦解,扶持親唐勢力,從內部削弱吐蕃的力量。同時,開展邊境貿易,通過經濟手段加強對吐蕃的影響。
高宗聽了武則天的分析後,大為讚賞。他沒想到武則天一個女子,竟能對軍事和政治局勢有如此深刻的見解。於是,高宗按照武則天的建議,製定了相應的策略。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唐朝邊境的局勢逐漸穩定,吐蕃的侵擾明顯減少,武則天的這一策略初見成效。
此事之後,高宗對武則天愈發信任,開始讓她參與一些朝廷事務的討論,聽取她的意見。武則天也借此機會,更加積極地展現自己的政治才能,為高宗出謀劃策。
隨著參與朝政的機會增多,武則天敏銳地察覺到朝中存在著諸多弊端,尤其是吏治方麵,貪汙腐敗之風盛行。一些官員為了謀取私利,大肆收受賄賂,賣官鬻爵,嚴重影響了朝廷的公信力和行政效率。
武則天深知,若不整頓朝綱,清除這些腐敗分子,唐朝的江山社稷必將受到威脅。於是,她向高宗進言,力陳貪汙腐敗之害,建議開展一場大規模的吏治整頓。高宗李治對朝中的腐敗現象早有耳聞,隻是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整治。在武則天的不斷勸說下,他終於同意讓武則天負責此事。
武則天雷厲風行,迅速組建了一支由忠誠可靠且精明強幹的官員組成的監察隊伍。她親自為這些官員製定了詳細的調查方案和嚴格的紀律要求,明令他們要不畏權貴,徹查到底。
首當其衝的便是戶部侍郎郭待封。此人在朝中任職多年,憑借著複雜的人脈關係,長期在戶部營私舞弊。他利用職務之便,私自挪用國庫銀兩,用於自己的奢靡生活和結交權貴。武則天的監察隊伍經過一番艱苦細致的調查,終於掌握了郭待封貪汙受賄的鐵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證據擺在朝堂之上時,郭待封仍妄圖狡辯,他仗著自己與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有些交情,以為能逃過一劫。然而,武則天毫不留情,堅決要求依法嚴懲。她在朝堂上義正言辭地說道:“郭待封身為朝廷命官,不思為國效力,卻貪贓枉法,蠹國害民。若不加以嚴懲,何以服眾?何以正朝綱?” 在武則天的堅持下,郭待封最終被革職查辦,沒收全部家產,並被流放嶺南。
這一舉措,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那些平日裏有貪汙劣跡的官員們,人人自危。武則天並未就此收手,而是乘勝追擊,繼續深挖細查。一時間,朝廷上下風聲鶴唳,腐敗之風得到了有效的遏製。
然而,武則天的這一行動,也觸動了許多權貴的利益。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保守勢力,對她的做法極為不滿。他們認為武則天此舉是在借機排除異己,擴充自己的勢力。於是,他們在暗中策劃,試圖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武則天。
在整頓朝綱的過程中,武則天逐漸意識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門閥勢力,不僅是她推行新政的巨大阻礙,更是威脅唐朝統治根基的隱患。這些門閥士族,世代簪纓,盤根錯節,在朝中擁有著極大的權力和影響力。他們相互勾結,任人唯親,嚴重阻礙了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使得朝廷的決策往往偏向於維護門閥士族的利益,而非國家和百姓的福祉。
為了打破這種局麵,武則天決定對門閥勢力展開打擊。她深知,要想扳倒這些根深蒂固的門閥,不能操之過急,必須步步為營,找準時機。
當時,有一個名叫李義府的官員,此人頗有才華,但因出身低微,一直得不到門閥士族的重用,心中對門閥勢力充滿了怨恨。武則天敏銳地察覺到了李義府的可用之處,便暗中與他聯係,向他表達了自己打擊門閥、提拔寒門子弟的決心。李義府聽聞後,大喜過望,當即表示願意效忠於武則天,成為她在朝中對抗門閥勢力的一枚重要棋子。
在武則天的支持下,李義府在朝中不斷尋找機會彈劾門閥士族的不法行為。他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犀利的言辭,接連揭露了幾起門閥士族子弟違法亂紀的案件,引起了朝廷內外的廣泛關注。這使得門閥士族的聲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也讓高宗李治對門閥勢力的專橫跋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與此同時,武則天還大力推行科舉製度的改革,增加了殿試和武舉,為寒門子弟提供了更多晉升的機會。她親自選拔人才,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真才實學,都能得到重用。這一係列舉措,得到了廣大寒門士子的熱烈擁護,他們紛紛成為武則天的支持者,在朝中逐漸形成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
長孫無忌等人自然不會坐視自己的勢力被削弱,他們對武則天的仇恨與日俱增。為了扳倒武則天,長孫無忌指使親信許敬宗誣陷李義府,企圖以此來打擊武則天的勢力。然而,武則天早有防備,她巧妙地利用高宗對自己的信任,以及朝中新興勢力的支持,不僅成功地為李義府洗脫了罪名,還借此機會反戈一擊,揭露了許敬宗等人的陰謀。
高宗李治對長孫無忌等人的所作所為極為震怒,對他們的信任也大打折扣。在武則天的持續打壓下,長孫無忌的勢力逐漸被削弱,許多門閥士族的子弟也失去了原有的特權和地位。通過這場激烈的政治鬥爭,武則天成功地打破了門閥士族對朝政的壟斷,為自己進一步掌握權力掃清了道路。
喜歡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請大家收藏:()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