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落幕餘暉-選拔賢能
字數:6026 加入書籤
在打擊門閥勢力的同時,武則天深知,要要想穩固統治,必須選拔一批忠誠於自己且有真才實學的賢能之士。她明白,這些人才將是她推行新政、治理國家的得力助手。
武則天廣開言路,鼓勵天下人舉薦人才。她下旨昭告天下:無論出身貴賤、地位高低,隻要有一技之長,皆可毛遂自薦,或由他人舉薦入朝為官。此詔令一出,天下震動,無數懷揣夢想與抱負的寒門子弟看到了希望,紛紛踏上了前往長安的求仕之路。
有一位名叫狄仁傑的青年才俊,他出身普通,但自幼勤奮好學,熟讀經史,尤其對律法有著深入的研究。狄仁傑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後,因其公正廉明、斷案如神而聲名遠揚。武則天聽聞狄仁傑的事跡後,對他極為賞識,特意將他召入京城,親自麵試。
在宮殿之中,狄仁傑不卑不亢,對答如流。武則天向他詢問治國理政之策,狄仁傑從容說道:“陛下,治國之道,在於以民為本。當務之急,是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同時,需整頓吏治,選拔賢能,使官員各盡其職,公正執法。如此,方能國泰民安。” 武則天聽後,心中暗自讚歎,當即決定破格提拔狄仁傑,委以重任。
狄仁傑也不負所望,在任期間,他不畏權貴,多次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處理政務更是兢兢業業,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他的清正廉潔和卓越才能,成為了朝中官員的楷模,也為武則天樹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除了狄仁傑,武則天還選拔了姚崇、宋璟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姚崇思維敏捷,富有遠見卓識,在處理政務時總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宋璟剛正不阿,敢於直言進諫,對朝廷中的不良風氣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這些人才來自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背景,但都在武則天的麾下發揮出了巨大的能量。
然而,武則天選拔賢能的舉動並非一帆風順。朝中的保守勢力對此極為不滿,他們認為武則天此舉打亂了原有的官場秩序,使得一些出身低微之人得以平步青雲,威脅到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於是,他們在朝堂上對武則天選拔的人才百般挑剔,甚至惡意詆毀。
麵對這些反對聲音,武則天毫不退縮。她在朝堂上義正言辭地說道:“朕選拔人才,隻看其才能與品德,不論出身。國家的興盛,離不開賢能之士的輔佐。若因出身而將眾多有識之士拒之門外,乃國家之損失。諸位若有異議,不妨也舉薦些真正的賢才,若能勝過朕所選之人,朕自當重賞。” 這番話,讓那些保守勢力啞口無言。
在武則天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賢能之士匯聚到朝廷之中。這些人才不僅為唐朝的繁榮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武則天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武則天的政治影響力不斷擴大,她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愈發穩固。盡管前方依舊充滿挑戰,但憑借著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堅定的信念,武則天正一步步朝著權力的巔峰邁進,她所開啟的時代,正悄然改變著大唐的命運。
隨著武則天在朝中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她也引來了更多的明槍暗箭。一些心懷叵測之人,妄圖利用各種危機來削弱她的勢力,甚至將她徹底扳倒。
這一年,關中地區遭遇了罕見的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消息傳到長安,朝堂上下一片嘩然。保守勢力趁機發難,指責武則天擾亂朝綱,觸怒上天,才降下如此災禍。他們在民間散布謠言,煽動百姓對武則天的不滿情緒,企圖引發民變,進而逼迫高宗廢除武則天參與朝政的權力。
麵對這場危機,武則天沒有慌亂。她深知,此時穩定民心、解決旱災才是重中之重。她首先以高宗的名義下了一道罪己詔,向天下百姓表明朝廷對旱災的重視以及願意承擔責任的態度。詔書中言辭懇切,表達了對百姓苦難的深切同情,並承諾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百姓度過難關。
同時,武則天迅速組織朝廷官員成立救災小組,開倉放糧,安置流民。她親自坐鎮指揮,確保糧食能夠公平、及時地發放到災民手中。為了增加糧食儲備,她還下令減免災區周邊地區的賦稅,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種植耐旱作物。
在穩定民生的基礎上,武則天又將目光投向了求雨之事。她深知,在這個迷信盛行的時代,一場及時雨對於穩定民心至關重要。於是,她一方麵安排道士舉行大型的祈雨儀式,以順應民間的信仰;另一方麵,派遣專人四處尋找水源,組織百姓挖掘水井、修繕水利設施。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武則天的積極努力下,長安周邊的水利工程逐漸修繕完成,部分地區的水源得到了保障。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上天眷顧,一場久違的大雨終於降臨關中大地。幹涸的土地得到滋潤,百姓們歡呼雀躍。這場雨不僅緩解了旱情,更讓武則天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大增。
那些原本企圖利用旱災來攻擊武則天的保守勢力,見此情景,頓時啞口無言。而武則天則借此機會,對那些造謠生事、企圖擾亂朝綱的人進行了嚴厲打擊。她以鐵腕手段,迅速平息了這場由旱災引發的政治風波,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武則天心裏清楚,這場危機隻是一個開始。她深知,在權力的漩渦中,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待著她。但她毫不畏懼,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堅毅的意誌,準備迎接下一輪的風暴。
權力角逐
旱災過後,朝廷暫時恢複了平靜,但武則天心裏明白,表麵的平靜之下,權力的角逐從未停止。以長孫無忌餘黨為首的保守勢力,雖在旱災事件中遭受重創,但他們並未放棄反撲,正蟄伏在暗處,等待著下一次機會。
此時,高宗李治的身體每況愈下,時常頭暈目眩,無法正常處理朝政。這一情況讓武則天意識到,自己必須更加謹慎地應對局勢,因為一旦高宗病情加重,朝廷必將陷入新一輪的權力動蕩。
為了提前布局,武則天開始進一步培養自己的勢力。她不僅繼續大力選拔賢能之士,還巧妙地將一些忠誠於自己的官員安插到重要崗位上。同時,她與軍中將領也保持著密切聯係,通過嘉獎有功將士、關心士兵生活等方式,贏得了軍隊中部分將領的支持。
而保守勢力也察覺到了武則天的動作,他們決定聯合起來,發動一場更大規模的政治攻勢。他們暗中聯絡各地的門閥士族,企圖以“皇後幹政,危及社稷”為由,逼迫高宗廢後。在他們的策劃下,一封封彈劾武則天的奏章如雪片般飛至高宗案前。
高宗李治看到這些奏章後,心中十分糾結。一方麵,他對武則天多年來的協助和支持心懷感激,且深知武則天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另一方麵,朝中保守勢力的壓力也讓他不得不有所顧慮。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索後,高宗秘密召見了一位親近的老臣,商議廢後之事。
這位老臣本就深受傳統觀念影響,對武則天幹政多有不滿,見高宗有此想法,便趁機進言:“陛下,皇後長久幹政,朝堂內外異議漸起,長此以往,恐對江山不利。陛下應早做決斷,以保大唐基業穩固。” 高宗聽後,長歎一聲,點頭默許。
然而,消息不知為何泄露了出去。武則天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她深知這是保守勢力的陰謀,若不及時阻止,自己多年的努力將毀於一旦。於是,她立刻趕往高宗寢宮,當麵質問高宗。
武則天聲淚俱下地對高宗說道:“陛下,臣妾自入宮以來,一心輔佐陛下,為大唐江山社稷殫精竭慮。如今陛下聽信讒言,竟要廢臣妾,不知臣妾所犯何罪?”高宗見武則天如此,心中頓時愧疚不已。再加上多年夫妻情分,以及武則天在處理朝政上的能力讓他實在難以割舍,高宗猶豫片刻後,隻得將責任推到那老臣身上,說道:“朕本無此意,皆因他教唆。”
武則天不動聲色,心中卻已暗暗記下這筆賬。待她離開後,高宗雖打消了廢後的念頭,但經此一事,也讓武則天意識到局勢的凶險,她與保守勢力之間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不久後,武則天便授意親信羅織罪名,指控那老臣意圖勾結外敵,危害大唐。高宗在武則天的施壓下,不得不下令將那老臣下獄。老臣入獄後,不堪折磨,最終含冤而死。經此一役,保守勢力人心惶惶,朝中支持武則天的聲音愈發高漲。
然而,武則天並未滿足於此,她深知斬草須除根,否則後患無窮。此後,她開始大規模地清查朝中與保守勢力有關聯之人,許多與之來往密切的官員紛紛落馬,或被貶謫,或被處死。一時間,朝堂風雲變幻,人人自危。
在這場權力的大清洗中,武則天展現出了她果斷狠辣的一麵。但與此同時,她也深知一味的殺伐並不能真正穩固統治,還需安撫人心,展現自己的治國之才。
於是,在清洗完保守勢力後,武則天又迅速頒布了一係列利民政策。她大力推行農田水利建設,鼓勵百姓墾荒種地,提高糧食產量;減輕刑罰,整頓司法,讓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公正與仁慈。這些舉措贏得了民心,使得民間對她的支持率大幅提升。
在穩定國內局勢後,武則天又將目光投向了邊境。當時,唐朝邊境時常受到吐蕃、突厥等外族的侵擾,百姓苦不堪言。武則天深知,若想真正樹立自己的威望,穩固統治,必須在軍事上有所建樹。
她精心挑選將領,充實邊防兵力。任命程務挺為行軍大總管,率軍出擊突厥。程務挺治軍有方,作戰勇猛。在他的帶領下,唐軍與突厥軍在邊境展開激戰,最終大敗突厥,解除了突厥對唐朝邊境的威脅。此役大獲全勝,極大地提升了唐朝的國威,也讓武則天在朝廷和民間的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權力的鞏固和威望的提升,武則天距離那至高無上的皇位似乎僅有一步之遙。然而,李唐宗室猶如橫亙在她麵前的一座大山,成為她稱帝路上最大的阻礙。
李唐宗室中的諸多親王,眼見武則天權勢日盛,大有篡奪李唐江山之勢,心中憂憤難平。他們暗中聯絡,密謀起兵,企圖以武力推翻武則天的統治,恢複李唐正統。其中,越王李貞與琅琊王李衝父子二人最為積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衝在博州率先起兵,他廣發檄文,痛斥武則天“牝雞司晨,擾亂朝綱”,號召天下李唐宗室及忠義之士響應。然而,李衝倉促起兵,準備並不充分,手下兵力有限。武則天得知消息後,迅速調集大軍前往鎮壓。
麵對朝廷大軍,李衝的軍隊很快便陷入困境。在一場激戰中,李衝軍隊傷亡慘重,他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當地百姓所殺。李貞聽聞兒子兵敗被殺,雖心中悲痛萬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仍硬著頭皮在豫州起兵。
但李貞的起兵同樣孤立無援,很快便被朝廷大軍重重圍困。豫州城被圍得水泄不通,李貞深知大勢已去,為免受辱,最終飲毒自盡。至此,這場由李唐宗室發起的叛亂,在武則天的強力鎮壓下,迅速土崩瓦解。
經此一事,武則天意識到李唐宗室對她的威脅始終存在,必須采取更為強硬的手段。她開始對李唐宗室展開大規模的清洗,諸多宗室成員被冠以謀反罪名,或被誅殺,或被流放。整個李唐宗室在這場風暴中元氣大傷,再也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反抗。
在掃除了李唐宗室這一重大障礙後,朝中已鮮有人敢公然反對武則天。滿朝文武眼見武則天手段強硬,且治國理政確有成效,不少人逐漸轉變態度,開始迎合武則天。一些阿諛奉承之徒更是紛紛上表,勸進武則天稱帝,以順應天命。
武則天表麵不動聲色,心中卻早有打算。她一邊假意推辭,一邊暗中籌備稱帝事宜。她命人修建明堂,作為舉行大典和朝會的場所,以彰顯自己的權威。明堂建成後,宏偉壯麗,天下震驚。
與此同時,武則天還對朝廷的禮儀、官製等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以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治秩序。她更改官名,增設官職,將朝廷上下重新洗牌,安插上自己的心腹之人。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公元690年,武則天終於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這一年,她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建立了武周政權。她身著龍袍,頭戴皇冠,登上則天門樓,接受百官朝拜,萬民歡呼。那一刻,武則天站在了權力的巔峰,成為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
然而,武則天心裏明白,稱帝隻是開始,如何治理好這個龐大的國家,如何讓天下人心悅誠服地接受她的統治,將是她接下來麵臨的更為艱巨的挑戰。她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深知自己的帝王之路,依然充滿了未知與變數……
喜歡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請大家收藏:()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