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落幕餘暉-力不從心

字數:2509   加入書籤

A+A-


    武則天看著跪在地上的武三思,眼中滿是憤怒和失望:“你這逆子,朕待你不薄,你為何要做出這等背叛朕、背叛大周的事?”武三思低著頭,不敢直視武則天的目光,囁嚅著說:“陛下,臣……臣一時糊塗,被皇位衝昏了頭腦,還望陛下饒臣一命。”武則天冷哼一聲:“哼,你犯下如此大罪,國法難容,朕若饒了你,如何向天下人交代?”最終,武三思及其黨羽都受到了應有的懲處。
    經此一事,武則天心中的疑慮煙消雲散。她深知狄仁傑的忠誠如同鋼鐵一般堅不可摧,其遠見卓識更是常人所不及。她明白,唯有將皇位傳於李顯,方能保大唐江山社稷之安穩。於是,武則天當機立斷,正式宣布立李顯為太子,將其視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
    然而,隨著立嗣之事的塵埃落定,武則天的身體卻如殘陽西下般每況愈下。長期的操勞和沉重的精神壓力,如兩座大山一般壓在她那曾經堅如磐石的身軀上,讓這位昔日叱吒風雲的女皇漸漸感到力不從心。
    盡管身體已不堪重負,武則天卻依然心係天下蒼生。她時常強忍著病痛,支撐著那如風中殘燭般的病體,親自處理朝政。狄仁傑憂心忡忡地看著日益憔悴的武則天,心中的憂慮如陰霾一般揮之不去。
    他屢次苦口婆心地勸諫武則天要保重身體,將一部分政務交予太子和大臣們去處理。然而,武則天總是麵帶微笑,溫柔地對狄仁傑說道:“狄卿啊,朕知道你是真心為朕著想。隻是這錦繡江山乃是朕親手打下的,朕又怎能輕易放下心來呢?”
    時光荏苒,如今的武則天已臥病在床,意識也在病痛的折磨下逐漸模糊。在那半夢半醒之間,往昔與狄仁傑一同共事的點點滴滴,如同洶湧的潮水一般湧上心頭。
    那是狄仁傑初入朝堂之時,正值朝中為是否開疆拓土一事爭論不休。主和派與主戰派各執一詞,僵持不下。狄仁傑從容出列,他先細數邊疆戰事對百姓生計的影響,又剖析當下國力在持久戰中的利弊,言辭懇切且條理清晰,提出應先穩固內政、休養生息,待國力更為強盛時再做謀劃。其一番見解,令武則天眼前一亮,心中暗歎覓得良才。
    之後,狄仁傑被外放到地方任職。在地方上,他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領導能力,政績斐然。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地方上的各項事務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發展。當他回朝複命時,武則天親自召見了他。
    在朝堂之上,狄仁傑詳細地向武則天匯報了地方治理的成果和遇到的問題。他毫不避諱地指出,某地存在豪強勾結官府、魚肉百姓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社會穩定和人民的生活。
    狄仁傑言辭憤慨,對這種腐敗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並主動請纓徹查此事。他堅定地表示,一定要將這些不法之徒繩之以法,還百姓一個公道。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勇氣和決心深感讚賞,當即批準了他的請求。
    狄仁傑回到地方後,迅速展開了調查。他雷厲風行,毫不留情地打擊豪強勢力,嚴懲貪官汙吏。在他的鐵腕整治下,當地的社會秩序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轉,百姓們拍手稱快。
    當狄仁傑再次回到京城複命時,武則天看到他麵容消瘦卻眼神堅定,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敬佩之情。她對狄仁傑的表現非常滿意,對他的才能和品德給予了高度評價。
    還有那一次,朝中舉行官員選拔,本應是公正、公平的競爭,但卻有一股舞弊之風在暗中悄然滋生。這股不正之風如瘟疫一般蔓延,威脅著朝廷的公正和清明。
    狄仁傑臨危受命,肩負起徹查此事的重任。他毫不畏懼權貴的壓力,毅然決然地展開調查。他深入官場的黑暗角落,一路追查到底,毫不留情地揪出了數位參與舞弊的重臣。
    在朝堂之上,那些被揭露的大臣們妄圖狡辯,企圖掩蓋自己的罪行。然而,狄仁傑早已準備充分,他將如山的鐵證一一羅列出來,讓這些大臣們無法抵賴。他的言辭犀利,邏輯嚴密,每一句話都如同重錘一般敲在那些大臣們的心上。
    武則天坐在龍椅上,默默地看著狄仁傑據理力爭的身影。她深知,此人乃是大周朝堂的中流砥柱,他的公正無私和對江山社稷的忠誠,是朝廷得以穩定的重要保障。
    狄仁傑一生舉薦賢能無數。有次,武則天為宰相之位人選發愁,狄仁傑思索後,舉薦了一位出身低微卻才學出眾之人。旁人質疑聲起,狄仁傑卻堅定道:“陛下求賢,當唯才是舉,出身何礙?”此人上任後果然政績斐然,朝堂眾人對狄仁傑的識人之明欽佩不已。
    然而,狄仁傑終究還是先她而去。想起狄仁傑離世那日,滿朝縞素,百姓皆自發哀悼。武則天那時便覺,自己失去了一位最為得力的股肱之臣,此後朝中諸事,再無人能如狄仁傑般讓她毫無保留地信任與依靠。
    如今,武則天在這病榻之上,每回憶起與狄仁傑共事的點滴,心中便五味雜陳。“狄卿啊,若你尚在,朕又何至於在這立嗣與朝堂諸事上如此艱難……”她輕聲呢喃,淚水順著臉頰緩緩滑落。
    喜歡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請大家收藏:()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